高职声乐教学“换教师”现象剖析

2012-01-29 05:46吴曾林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气息歌唱

吴曾林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50)

高职声乐教学“换教师”现象剖析

吴曾林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50)

不合理的“换教师”现象使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针对性、统一性大打折扣,师生之间的良好合作难于保障。高职声乐教学受学生综合条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有限的课时数和学制的制约,“换教师”应慎之又慎,更要趋利避害,以保障高职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换教师

有的声乐教师渴望去教声乐基础好、声音条件好的学生,放弃对声乐基础不好的学生的声乐教学,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就被随意改变了。于是,一些以声乐为核心课程的专业,如学前教育专业、青少年工作管理专业或公共选修课的声乐课程的教师就出现了频繁变化现象,甚至三个学期的声乐课竟然由三个不同的教师任课。这种不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换教师”现象,显然有违声乐教学特点和高职院校声乐教学规律,必然影响声乐教学质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声乐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操作的主观性和非直观性,声乐教学过程应注重针对性及合作性。声乐理论知识要通过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觉和其他方法心领神会,教师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加以引导和不断纠正,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将科学的发声方法变成歌唱习惯。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师生合作程度决定着过程长短、效果好坏。之所以个别课被公认为是常规的、最有效的声乐课教学,就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贯穿统一性。尽管随着高校扩招及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大课、小组课逐渐渗入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声乐教学中,但声乐个别课因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条件有计划地、有目的地采用灵活手段及时解决学生歌唱中出现的问题,是小组课、集体课所不能取代的。“个别课”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一对一”的关系,通过教师“手把手”的教学,经过较长时间磨合,逐渐形成师生间的充分熟悉和了解,“换教师”就意味着师生间的熟悉必然重新开始,有限的高职声乐教学时间无疑将消耗在不断的磨合中。声乐教学中教学方法要贯穿统一。纵观大师们的声乐教学,都遵循一个原则:教学方法不仅要科学,而且要统一。这个“教学方法”就是指声乐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前后要一致。每个教师对待学生出现的某一个问题,可能都有好几个解决办法,比如对待气息浅的问题,可以用“闻花香”的感觉,也可以用“吹蜡烛”的方法,如果学生用“闻花香”比用“吹蜡烛”解决问题更好,教师就应该相对固定地用“闻花香”去提示学生注意气息的位置,让学生习惯“闻着花香”去歌唱,久而久之,学生的气息慢慢就正确了,以至最终变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所以,声乐教学尤其要讲究教与学的协调,不仅是学生要愿意跟教师学,还要能够跟教师学,对教师所教的方法,学生要心领神会;同时教师也要愿意教这个学生,对教师所用的语言和方法,学生一点就通,或是经过反复调整能让学生理解并应用,方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有机的师生配合,就应该是这样:学生就如同机器一样,在教师科学的控制下,用最佳的状态进入歌唱。大师们的原则和方法对普通的声乐教学有借鉴意义,那就是教学方法要统一。所以,频繁地“换教师”,声乐教学的针对性、统一性就会大打折扣,师生之间的合作性更难于保障。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多处于初级声乐教学阶段,声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是解决有声乐学习经历的人固有的毛病,恢复其较自然的状态;二是建立起正确的、科学的歌唱概念,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三是将基础的歌唱技能巩固扎实,并将其变成歌唱习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科学的发声方法按教科书的说法并不复杂,无非就是“气息深点”、“位置高点”、“喉咙打开”、“喉咙放松”等,这些说法很正确。但因为发声练习的不直观性,初学声乐的学生很难明白怎样让气息深点,不知道喉咙打开是什么感觉,不知道高位置地歌唱是什么效果,这些专业的说法,往往让还没有建立起基本发声概念的高职学生一筹莫展,所以,从当今声乐教育大师到普通高校声乐教师,多数都用 “第二语言”(或叫“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模糊语言”)进行教学,比如,用“闻花”去找深的气息,用“哈欠”去找高的位置,用“叹气”去让喉咙放松,用“将嗓子放在第二颗扣子的位置唱”解决“喉头偏高”的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第二语言”多如牛毛,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动作中体会难以捉摸的科学发声概念和状态,久而久之形成习惯,达到教学目的。“第二语言”的丰富性也带来了每个教师的习惯和常用的“第二语言”不尽相同的问题,哪怕是解决相同的问题,所采用的“第二语言”却不一样。例如,有一次我校一年级声乐小组课的教师生病了,找另一位声乐教师代课,代课教师在讲述高位置歌唱时,要求学生“唱到脚后跟儿”。学生就茫然了,平时学生的教师只让她们用打着哈欠的感觉唱稍高的音,不知道怎样才能“唱到脚后跟儿”,学生事后说完全找不到感觉。其实,“唱到脚后跟儿”对有一定声乐基础的人来说并不难,就是要求歌者身体呈打开状态,让气息扎下并找到泛音的感觉,让声音流动起来。可是,初级阶段的学生是不可能懂得这些的,他们还在建立概念之中。过去教他们“打哈欠状态”还没巩固,又让他们做如此抽象的“唱到脚后跟儿”,实在勉为其难。所以,如果频繁更换教师,就算教师的目标一致,也往往会因为使用的“第二语言”不同,造成学生还没掌握“打哈欠”,又要去找“脚后跟儿”,最终什么习惯也没养成,或是只做肤浅的表面模仿,造成不良定型。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声乐课为核心课程的相关专业,要求“学完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达到中级歌唱技能”;不以声乐课为核心课程的其他专业,要求建立正确的发声概念,打下“可持续发展”的歌唱基础;其他声乐选修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力为目的的。教师通过对各层次学生的声乐教学,虽然可以看到学生的明显进步,但受学生综合条件、教学模式、有限课时数和学制的制约,要实现各层次学生的声乐教学目标,大多还需要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片面地追求少数学生出成绩,而忽视整体的教学质量是舍本求末。因此而造成的频繁更换教师现象,将影响声乐教学的质量,给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不利,也将损害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

声乐教学“换教师”要趋利避害。学生与教师默契合作,才是良好的声乐教学的合作关系,为改善这种教学关系而进行的“换教师”是可取的。更不更换教师,首先是更换教师的态度和目的非常重要。声乐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双方需求的结合点,管理和调整方法很多,但应围绕着一个共同点,即“找出人才资源最合理的配置方法,以便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有利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时能对师生双方各自的努力和提高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无论是声乐教师还是声乐教学管理人员,都应本着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对学生负责到底的态度,解决学生的声乐学习问题才是最终目标。其次是所更换的教师要有较好、较新的教学方法和转换方法。任何教师都有责任寻找和采用最浅显、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法,让学生明白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在声乐教学中,如果仅用死板的声乐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虽然能求大同,但往往教学效果很差,尤其是在高职基础声乐教学中。一旦确定更换教师,教师需注意做好教学交接工作:一是教学任务的交接,包括课程开设的学期数、课时数,目前的教学进度与教学状况;二教学方法的交接,了解清楚前任教师选材的内容、针对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重点方法,继续教学的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过渡与适应。如前任教师仅用“打哈欠”的状态来引导学生的高音位置,后任教师觉得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的气息上提,想让气息与声音的位置放下,可以让学生在打“哈欠”的同时用“叹气”的感觉将气息位置和声音位置慢慢放松和放低下来,如果直接让学生放弃“哈欠”直接找“脚后跟儿”,学生自然会一头雾水。换教师期间,学生应做好相应准备,用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新教师的教学;多表达解决相同问题时过去和现在的感受,协助新教师尽快找到最好的办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在新旧交替之际,教师与学生都应抱着积极的态度方能较快较好地磨合、接轨,从而改善教学。

合格的声乐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思想,为学生服务的职业思想是专业技术知识传达的重要保证。只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第一位,学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学好声乐。而作为声乐教学真正主体的学生也要有从基础学起的决心和态度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客观地对待声乐教师的教学,方能使声乐教学的磨合期尽可能缩短,以期最快地适应教学。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杨果朋.声乐教学中的模糊性[J].中国音乐,2003,(4).

[4]石惟正.歌思乐想(石惟正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G712

A

1672-5727(2012)02-0148-02

吴曾林(1967—),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欣赏》、《声乐》等课程教学。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气息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自然的气息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春的气息”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歌唱十月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