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2012-01-29 18:26占家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诗歌初中语文情感

■ 占家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中学)

当今教育呈多元化发展,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诗歌包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更适宜实施情感教育。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实践以“先学后教,主体参与”为模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开拓思维、培养自信、成就梦想。

语文学科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积累了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些策略。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形成共鸣,理解诗歌艺术形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它们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情感积累,折射着历史,形成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挖掘教材中极富感情的内容,披文入情,创造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生动、丰富、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的理解和积累程度。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重视课文的朗读,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等,在朗读中拉近学生和作者心灵的距离。

七年级(上)《在山的那边》一诗抒写作者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与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笔者先让学生自学,理解并掌握诗中字词,接着让学生重点进行朗读、感受,根据“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等诗句,想象山的险峻和海的壮美,然后引导他们用“山不仅仅是山,还是……海不仅仅是海,还是……”这样的句式,说说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绝大部分学生通过思考,能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准确地理解“山”与“海”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从而感悟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领悟语言文字本身的意蕴,走入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产生共鸣。

初中生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完全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认识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获得哲理美的享受。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包含具有深意的艺术形象。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理解艺术形象,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了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为此,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诗歌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诗人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诗歌作品的感染熏陶。

如教授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诗,笔者首先让学生查找有关郭沫若的资料,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其在黑暗中不断探索追求的精神,然后结合诗句启发学生领悟“天上的街市”的美好。天上人的生活自由幸福,实际上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否定,对幸福、光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诵,学生就会因此受到感染而进入诗人创造的意境之中,领会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情智结合的过程。”教师应该以自身快乐的、饱满的情绪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情绪也能促进教师的教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以朗读来实现师生的情感融洽。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当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诗歌的多种风格,决定了朗读的多种风格。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深入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经历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激情满怀,才能体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2008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二等奖获得者、金华五中的叶香美老师在执教《雨说》时,为帮助学生深入体味诗歌所创设的优美意境,把握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由师生共同朗读开始,反复吟诵,相互感染,形成了良好的氛围,熏陶了学生的情感,激发起他们深入学习诗歌的兴趣。学生通过随后的分析、研讨,能够准确理解诗人拳拳的赤子之心,以及对祖国改革开放事业和下一代美好诚挚的祝福。

一般来说,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要顺势引入对诗歌深层次的学习,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四、引导学生互相之间产生共鸣,促使诗歌学习常态化、生活化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与每位学生的情感经历有关。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相互感染、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浓厚的诗歌学习氛围,促成诗歌学习的常态化、生活化。

笔者曾经组织几个爱好诗歌的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欣赏诗歌,然后写“诗歌日记”,引导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日记的内容涉及学习、亲情、爱情、友谊、社会等诸多领域,要求必须表达真情实感,必须是“写真”的。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诗意的表达都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个人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进来,他们相互影响、相互鼓励,学着字斟句酌,虽然大部分“诗歌日记”显得幼稚和粗糙,但他们乐此不疲。还有的学生自发组织“读诗会”,每个星期都安排活动,有的激情朗诵,有的讲评,有的质疑……大家都很投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更加深切地体悟到诗歌中蕴涵的形象美、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先学后教,主体参与”,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采取多种方式,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从而形成学生相应的情感活动,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感情上得到满足,产生美的情绪体验,这样不仅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而且可使其获得应有的语文知识。

参考资料:

1.刘墨等《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2.傅道春等《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邵君华《积累 品味 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三步法》,《中学语文》2007年第26期。

4.张国鹏《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意象的解读》,《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诗歌初中语文情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