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及其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性的研究

2012-02-24 07:46陈静波崔清潭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美罗培南烯类克雷伯

陈静波,崔清潭

(解放军第三一三医院检验科,辽宁 葫芦岛 125000)

院内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AmpC、ESBLs酶发生率高。碳青霉烯类药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较好的通透性,是目前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最有效药物[1-2]。然而,但随着碳青霉烯类药的应用,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菌株陆续被分离,使临床上抗感染治疗有了很大的挑战[3]。我们选取2009年9月—2010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的送检标本进行检测分析,探讨院内肠杆菌科细菌的感染并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我院住院病人的送检标本600例,同一患者多次分离菌株只取1株。细菌鉴定板购自珠海黑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厄他培南(ETP)纸片(英国Oxoid公司)购自默沙东公司,含美罗培南(MER)药物、MH琼脂均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1.2 方法

1.2.1 菌种分离及鉴定 将待检的标本接种于相应的培养基中,于35℃条件下培养1 d,然后分离纯化,按照微生物检验操作常规进行检验。

1.2.2 K-B纸片扩散法 取0.5麦氏单位菌液,将菌液按照标准的K-B法涂抹于MH琼脂上,抑菌圈边应细菌生长,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在室温下按照 M100-S19[4]放置15 min,表面干后将贴于琼脂平板上。35℃下16 h~18 h,厄他培南1 mm参考的精密度评价标准:耐药为抑菌圈的直径少于14 mm;中介为抑菌圈直径15~18 mm;敏感为抑菌圈直径大于19 mm。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菌株分布情况 在600例标本中共分离肠杆菌科菌株369株,分离率为61.5%。其中大肠埃希菌106株,占26.00%;肺炎克雷伯菌92株,占17.5%;奇异变形菌63株,占7.50%;阴沟肠杆菌45株,占7.50%;产气肠杆菌35株,占5.83%;褪色沙雷菌株28株,占4.67%。

2.2 对厄他培南的药敏性 肠杆菌科细菌对厄他培南的药敏性见表1。大肠埃希菌(106株)、奇异变形菌(63株)、肺炎克雷伯菌(92株)、阴沟肠杆菌(45株)、产气肠杆菌(35株)和褪色沙雷菌(28株)对KB法厄他培南抑菌圈直径分别是7~36 mm、22~36 mm、7~36 mm、12~30 mm、7~33 mm和19~36 mm,平均抑菌圈直径范围分别为26 mm、27 mm、20 mm、26 mm、21 mm和31 mm,敏感率分别为97.17%、92.06%、57.61%、94.29%、95.56% 和92.86%。2.3 对美罗培南的药敏性 肠杆菌科细菌对美罗培南的药敏性见表2。106株大肠埃希菌、63株奇异变形菌、92株肺炎克雷伯菌、35株产气肠杆菌、45株阴沟肠杆菌和28株褪色沙雷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96.23%、90.48%、78.26%、88.57%、93.33%和89.29%。

表1 肠杆菌科细菌对厄他培南的药敏性(株,%)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600例标本中共分离肠杆菌科菌株369株,分离率为61.5%。其中大肠埃希菌106株,占26.00%;肺炎克雷伯菌92株,占17.5%;奇异变形菌63株,占7.50%;阴沟肠杆菌45株,占7.50%;产气肠杆菌35株,占5.83%;褪色沙雷菌株28株,占4.67%。106株大肠埃希菌、63株奇异变形菌、92株肺炎克雷伯菌、35株产气肠杆菌、45株阴沟肠杆菌和28株褪色沙雷菌对厄他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97.17%、90.48%、57.61%、94.29%、95.56%和92.86%;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 为 96.23%、96.83%、78.26%、88.57%、93.33%和89.29%。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广泛抗菌谱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其对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有高度抗菌作用[5-7]。本文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大于57%,除肺炎克雷伯菌外,其他细菌对厄他培南耐药性均超过92%。厄他培南是一种新型的广谱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由美国默沙东公司最新研发),联合青霉素结合蛋白抑制细菌细胞壁升成,阻滞细菌增长[8,9]。目前已广泛使用自动化药敏检验系统,但药敏板条大多无厄他培南,阻碍了产KPC酶菌株的及时发现与控制。所以,应采用不同方法检测肠杆菌科细菌对厄他培南的耐药性。

表2 肠杆菌科细菌对美罗培南的药敏性(株,%)

在临床上,革兰阴性肠杆菌科细菌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及褪色沙雷菌为感染流行细菌,应加强阻滞该菌株的感染。

产KPC酶菌选择的重点内容为测定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而药敏方法测定KPC酶介导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较大,明显是产酶菌接种效应[10],且菌量也不同。本文肠杆菌科细菌中的产气肠杆菌、奇异变形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褪色沙雷菌对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89%、4.76%、34.78%、0%、4.44%、0%;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 3.77%、4.76%、19.57%、8.57%、6.67%、10.71%。说明除肺炎克雷伯菌外,肠杆菌科细菌对厄他培南的敏感性均高于美罗培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肠杆菌科细菌出现对厄他培南耐药、中介,则对美罗培南耐药。

[1]冯羡菊,张 燕,罗 予.多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51.

[2]蒯守刚,邵海枫,王卫萍,等.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2):3441.

[3]杨 青,杜小幸,俞云松,等.5种药敏方法检测产KPC酶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J].浙江检验医学,2008,6(4):3.

[4]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nine-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J].M100-S19.Pennsylvania:CLSI,2009,29(3):135.

[5]关 静,霍艳艳,祝春艳.口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J].科技成果纵横,2011,(3):56.

[6]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2010年1月—2011年6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情况[J].中国执业药师,2011,8(9):19.

[7]周 鹏,洪云月,孙 渊.碳青霉烯类药物安全性与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0,29(6):750.

[8]刘小平,王 潇,刘泽滨,等.厄他培南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抑菌活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0):2766.

[9]罗 虹.厄他培南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0):1371.

[10]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87-788.

猜你喜欢
美罗培南烯类克雷伯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美罗培南对小儿重症感染治疗效果及对PCT水平表达的影响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
2017年至2020年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
美罗培南的药动学/药效学趋向关系及其增效的选择适宜性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临床药师对美罗培南合理应用的干预效果探讨Δ
高剂量美罗培南与多黏菌素B的联合:解决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性问题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