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传统医学“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健康教育作用

2012-03-19 01:16康国荣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后防传统医学治未病

康国荣

(甘肃省健康教育所,甘肃 兰州 730030)

探讨传统医学“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健康教育作用

康国荣

(甘肃省健康教育所,甘肃 兰州 730030)

首先分析传统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原则,同时阐述现代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然后将两者结合起来讨论健康教育对促进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积极作用。

传统医学;治未病;健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的进步,预防医学已经发展成一门预防疾病发生、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能力、延长人类寿命的学科,对整个医学科学和人类生命素质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治未病”是传统医学重要的预防疾病思想,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核心内容在当前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过程中备受重视。“治未病”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完善,日渐成熟,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1 传统医学“治未病”思想原则

“治未病”思想的提出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出自《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即防患于未然。“未病”不仅是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时段及状态,而且是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出现的状态。经过传统中医不断实践,逐步形成了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并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提倡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理论包含“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4个层次,并贯穿于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的全过程。

1.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说当身体出现病症或略感不适时,就应注重预防保健,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就是要求人们根据年龄的不同,采取适合个体的防控措施,把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大多数疾病在无不良症状的早期都是可防、可治的。

1.2 已病早治

已病早治是指一旦患病,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3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已患疾病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即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一个部位向另一个部位转变。

1.4 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是指病愈后注意调养,采取适当治疗措施,防止疾病再度发生。这里更注重强调人们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2 现代健康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活动。

2.1 健康教育的目的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健康宣传和教育,改善、维护、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状况和文明建设。健康教育是一种干预措施,为人们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服务,使人们在面临各层次健康问题时,作出正确的行为决策。

2.2 健康教育的核心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以降低或消除健康的危险因素。

2.3 健康教育的作用

健康教育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首选对策。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把健康知识转变成健康行为。要拥有健康,防病于未然,就需要健康教育者及相关专业人员向人们传播健康信息,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巧,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各种传染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有效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3 “治未病”思想符合21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

现代医学目标已不满足于对疾病的防治,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现代西医发展面临着医疗费用不断增长及化学药物的危害等困境;而传统中医方法简便、毒副作用小,且以病人为主体进行预防与治疗。因此,传统中医相比现代西医,在疾病预防、保健养生和调动人体自身功能以及应对疾病等方面都具有特色和优势。世界卫生组织(WHO)“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理论恰恰与这一思想吻合,是传统医学对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重要领域,也为中医学术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因此,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

当前提出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引入卫生实践,并强调“中医药要把疾病防控作为重要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卫生部陈竺部长指出:“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为了真正实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个体化预防、保健和诊疗,鉴于看病难、治病贵、医药开支大、疗效不满意等问题,我国政府全力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疾病的发生,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医疗负担,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维护和促进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4 健康教育是促进中医“治未病”理论发扬光大的催化剂

“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阴阳平衡;强调人们注重保养身体,培养正气;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生病之后防止进一步发展,以及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的目的。“治未病”思想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与现代医学战略前移的检测、预测、预警、预防、早诊、早治相吻合,也是现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核心。

“治未病”是中医学最重要的防治思想,但由于中医的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生涩专业术语,使“未病”理论的推广面临着瓶颈,即与现代百姓的沟通产生障碍。人们难以理解“未病”这个词的含义,是未来的病?是没有发生的病?还是即将要发生的病?特别是当中医走出国门时,难以向外国人解释“未病”的深层含义。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医似乎一直停留在经验和哲学思辨层面,没能“自上而下”地走出去,这也导致长期以来中医理论无法用现代语言描述,中医与现代西方医学无法互通互惠互融的格局。

健康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传播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没有传播健康促进就无法进行。因此,健康教育工作者和中医专业人员必须联手合作,将中医“治未病”思想精髓融入到健康教育传播中。以中医学的整体观为核心,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根据“治未病”所在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形态,制订相关的健康教育计划,使健康教育指导计划充分体现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采用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传统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通过科学、有效的传播技巧、普及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受众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这对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模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在重大公共卫生防治方面,特别是在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害的伤员救治、灾后防疫中,我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大量的伤员采用中医药治疗,效果相当明显;在灾后防疫和心理干预方面,利用中药制剂和黄花菜汤来预防腹泻、抑郁等疾病,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宣传中医药防病知识,这是灾区没有发生传染病流行的关键所在,而且方法简单,操作性强,效果非常显著。传统中医的重点与优势在预防,特色在保健、养生与强身。如何将现代健康教育理念与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有机结合,采用现代语言和有效的大众传播、行为干预手段,使传统的预防、保健、养生、强体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普及到千家万户,使传统中医“治未病”理论得以推广,是健康教育工作者与中医药专业人员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G479

A

1671-1246(2012)07-0019-02

猜你喜欢
后防传统医学治未病
新烟标实施后防排烟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成功也会上瘾
MINORITY REPORT
中等收入国家传统医药使用情况调查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会见墨西哥卫生部部长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