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选择之路
——解读《飞越疯人院》中麦克墨菲的自由思想

2012-04-01 22:18
关键词:疯人院墨菲酋长

李 丽

(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自由选择之路
——解读《飞越疯人院》中麦克墨菲的自由思想

李 丽

(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作家肯·凯西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麦克墨菲在自由意识和自由思想的支配下,经历了从自觉进入疯人院,到了解疯人院,到最后飞越疯人院的过程,并做出了一系列的自由选择。这一系列的自由选择正是对萨特存在主义中的自由选择思想的诠释。

飞越疯人院;麦克墨菲;自由;选择

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飞越疯人院》,是美国著名作家肯·凯西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将当时的美国社会状况浓缩到一所疯人院中,疯人院的管理者和病人们则成为社会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象征。小说以其独特的题材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吸引了研究者们的注意。国外对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别关注了其中的宗教色彩、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性别成分、幽默色彩等方面。国内的专家和研究者们也分别从主题研究、反文化运动、心理学、女性主义、存在主义等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了研究。小说中,主人公麦克墨菲的言行,看似是一系列对抗大护士和医院管理阶层的行为,实则是他内心自由思想的外化和实践,是他追求个性和人性自由、反抗社会压迫的方式。这种自由思想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由哲学不谋而合。

自由哲学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和精髓,一些西方评论家甚至认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即是自由哲学。[1](P74)萨特认为,自由即是选择的自由,是个人意愿的绝对自由,即使面临死亡,人也有选择的自由。因此,存在主义者认为,一个人是懦夫还是英雄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一个人的本质是由他的一系列选择和行动实现的,而他需要对自身的选择负责任。[2](P116)在《飞越疯人院》中,主人公麦克墨菲的自由选择是通过言语和行动体现的。从他选择主动进入疯人院至最终被酋长结束生命,一个追求自由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一、麦克墨菲的自由选择

为逃避劳教场的劳动,麦克墨菲假装精神有问题而被带到疯人院,因而是自觉地进入疯人院。酋长对麦克墨菲入院情景的叙述反映出了他的天性。他被描述成一位不同寻常的入院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他不像通常的入院者那样一副靠着墙根拖着脚走路的胆怯的样子,他的说话声音尖锐刺耳。本以为疯人院的生活风平浪静,但他看到的却是像时钟一样精确的生活,病友们的生活自由和行动自由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尤其是在参与了大护士所谓的小组治疗讨论之后,麦克墨菲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伤疤隐私在众人面前被再次提起,被病友们讨论和嘲笑。同时他也得知,病友们大部分是自觉自愿地来到疯人院的,虽然随时可以离开,但是由于对外部世界感到恐惧,他们选择待在这里。他的内心被触动,自由意识被激起,正如酋长所说:“在采取行动之前,他想看看这个新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作为一个天性热爱自由而又向往自由的中年人,麦克墨菲通过自己的形象和语言给疯人院注入了新的血液。他决定采取一系列唤醒和激起病友们自由意识的行动,试图让病友们重建自由思想。他用他的笑声、歌声、玩扑克牌等行为向大护士所代表的疯人院权威发起挑战,其中为了看球赛号召病友们举手投票和出海打鱼两件事最有代表性。

为了看球赛,他向大护士提出临时改变生活作息表,但是遭到了拒绝,因此他提议举手表决。他真诚地号召病友们举手争取看球赛的权利并呼吁大家配合他,但是病友们胆怯的心理战胜了麦克墨菲的恳求,最后虽然有半数病友举手支持,但大护士以投票时间到为由,拒绝了麦克墨菲的请求。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相反,他对着关着的电视机开始了一个人精彩的解说。他那生动的言语和丰富的表情起初让病友们感到震惊同时也感染了他们,接着所有病友都加入了他的解说。他们挥舞着臂膀,呐喊欢呼,仿佛正在现场观看比赛。这一场景着实给了大护士有力的一击,同时病友们也被麦克墨菲的行为所打动。他们的自由意识在出海打鱼的时候也更强烈了一些。

在麦克墨菲的带领下,病友们顺利上船来到了海上。面对茫茫大海,病友们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病友比利也在麦克墨菲的女性朋友凯蒂面前找到了一丝自信。虽然有病友受伤了,但他们最后还是带着自己的收获顺利回到疯人院。这次出海打鱼的经历也给了他们一些勇气和对自我意识的关注。

在一次和监护的偶然谈话中,麦克墨菲得知大护士能够决定他在疯人院停留的时间,随即他便表现得很服帖。这是出于对自身处境的考虑而做出的选择,但是随后在浴室里他路见不平的天性和自由思想的驱使使他和黑人看护打架,此事再次冒犯了大护士,因而受到了电击疗法的惩罚。

小说的高潮部分是麦克墨菲准备逃离疯人院前的狂欢聚会。他买通看守让自己的女友进入疯人院,和病友们进行了一次离别前的狂欢。他和病友们饮酒狂欢,让病友比利和自己的女友凯蒂在一起,以帮助他重建对异性的自信心,结果由于睡过头而错失了逃跑时机,次日早晨被大护士发现。病友比利的自杀刺激了麦克墨菲对大护士压抑已久的愤怒,他试图将大护士窒息而死,但却被执行了脑叶切除手术,成了植物人。小说结尾时,酋长结束了麦克墨菲的生命,用硕大的盥洗池砸破了病房的铁窗,逃离了精神病院。至此,麦克墨菲结束了他在疯人院的生活,但是酋长带着他的自由精神和自由思想飞越了疯人院。

二、结论

装有精神问题而自觉进入疯人院。他本以为疯人院是个避难所,可以逍遥自在地待几个月,然后被诊断为精神正常而获得释放,不料“这里不像是精神病人们的治疗场所,更像是一所属于精神病人的监狱”[3]。最终他在疯人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结果虽与他的初衷相差甚远,但酋长的自由意识被唤醒后带着他的自由精神和思想逃离了疯人院,所以这一结果并不违背他的意愿。在疯人院期间发生的一切,都是他本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正如存在主义者所认为的,一个人是英雄还是懦夫,完全取决于他的行动,人的本质由人的选择而决定。麦克墨菲从最初自觉进入精神病院,到接下来发起的对抗大护士的所有行为,到后来的接受电击治疗,以及小说结尾时的脑叶切除手术和窒息而死,都是他自觉自愿的自由选择。这些选择出于他追求自由的天性和豪爽的性格,出于他迫切想唤起病友们自由意识的愿望,出于他坚信能重建病友们的自由意识。他本可以顺利地待几个月后离开,但是目睹了病人们时钟一样的生活和大护士残酷而又泯灭人性的治疗方案后,他的自由思想指引他做出了所有的这些自由选择。随着情节的发展,他的自由思想也越来越渗透到病友们的心里。麦克墨菲的死亡看似说明自由思想失败了,但是酋长的破窗而逃却象征着自由选择行为的胜利。

《飞越疯人院》以一所疯人院为美国社会的缩影,通过对其中精神病人生活的描写,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泯灭和自由的剥夺,而这些内涵与当时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小说主人公麦克墨菲的行为尤其与萨特存在哲学中的自由哲学吻合,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即使是在一个压制控制和权威弥漫的社会里,他依然怀有追求自由的理想和愿望。小说结尾时酋长砸破铁窗逃跑的行为,正是这种自由精神的延伸和继续,而他奔向莽莽树林的背影,也昭示着一丝自由的曙光,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由思想的强大潜力。

[1]魏金生.“探索”人生奥秘——萨特与存在主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2]吴岳添.萨特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3]谭潇.《飞越疯人院》的人格心理及社会文化心理解读[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麦克墨菲的初衷是为了逃避劳教场的劳动,假

I712.074

A

1673-1395(2012)02-0023-02

2011-12-26

李丽(1982-),女,山西蒲县人,助教,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疯人院墨菲酋长
你找的是哪个墨菲
黎笑:用创新引领增长,用专注稳步前行
哪个墨菲
混乱的方向
“陶”气猪
飞越疯人院
洗澡
山的最高处
酋长猜谜
疯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