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对思政教育的现代价值

2012-04-01 22:18
关键词:寡欲性善论孟子

黄 玮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孟子性善论对思政教育的现代价值

黄 玮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的为恶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和主观不努力造成的。性善论是一种不错的“道德理论假设”,其中“教人向善”的思想,“寡欲”、“存心养性和求其放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批判地继承孟子的性善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具有现实意义。

孟子;性善论;人皆可以为尧舜;寡欲;存心养性;求其放心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

一、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1](P86)他从其人皆有“四心”善端的“性善论”出发,提出教育的理想目标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1](P65)认为“圣人与我同类”,无论圣人、凡人,口对于美味,耳对于妙音,目对于美色,都有共同的爱好。至于心对于“理义”也有共同的是非标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那不过是由于圣人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完善了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美的境地,也是可以成为圣人的。

孟子说有“善端”,即形成和发展成善的可能性,并不是说人的性已是纯然至善、不需要修养了。同时也不能说这种“善端”必然会发展成为善性。一方面,要使“善端”、“良知良能”发展成为现实的善性和智慧、能力,必须经过教育的养护、扩充工夫,即“存心养性”;另一方面,先天淳朴的善端容易受到外物的引诱、污染而丢失,滋生向不善即恶的欲望和行为,因此教育的作用还在于帮助人们寻求找回原初的善性和良知良能,即“求其放心”。

总之,孟子把教育的作用理解为引导人保存、扩充和找回、养护其固有善端的过程。在他看来,教育对个体的作用就在于“存心养性”,在于“求其放心”。他非常重视个体心性的主观自觉和道德的内在启迪。只有充分发挥心的思虑作用,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只有具有道德自省和思想自觉,才算是真正体现了人性。

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善论是一种不错的“道德理论假设”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应该是立足于科学的人性观,研究教育如何基于人性,顺应人性,提升人性,使人性得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人性,从人性出发,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依靠人,充分满足人的需要,充分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性善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不错的“道德理论假设”。

一方面,它发掘了人性之善,充分肯定了人的自身价值,反映了社会道德归向,激发了人们对理想道德的重视与追求。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让人们相信自己的本性是善良的,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善人,这其中包含着一种鼓舞人们追求理想人格,教人充满自信的精神,提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完善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树立提供了人性论方面的可能。性善论也强调了人们要注重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性,今天的我们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财富的创造,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善”的要求,就赋予“求善”以更广泛的内涵和更鲜明的时代色彩,去努力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另一方面,性善论也警示后人,善性虽是天之所赋,却易于失去。如果没有后天环境对善端的培育和引导,人的善良本性也会由于缺乏关照而丧失殆尽。因此,道德完善重在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针对现实情况,不断创新方法、讲求实效。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塑造人,使每一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善性,顺利实现个人道德的完成,达到“人皆为尧舜”的理想境界。

三、批判地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指导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方面,批判地继承“寡欲”的思路,树立人们科学的义利观。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欲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欲。”[1](P115~116)也就是说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可见孟子认为保持“寡欲”是其理论的基础。

可是当前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文化日益多元化,人的欲望是多方面的,是多层次的。欲望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不可能去压制人们那些合理愿望。关键问题不单单在于欲望的数量问题,更在于欲望的性质问题。我们应该以同类意识导向善,形成一种约束机制,即人的精神自律,寻求同同类产生的道德责任感和人际间的和谐,由我及人的道德实践。

辩证地把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的道德教育思想与荀子的 “节欲”与“疏导”的道德教育思想相结合,形成科学的义利观。

另一方面,批判的继承“存心养性和求其放心”的思路,注重培养人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能力,同时优化德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孟子认为“人为不善”的主观原因是人们“放其良心”而不知存养和扩充。他说譬如五谷,虽是“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1](P91~92)不知扩充和培养,“放其心而不知求”,就会陷于不善。就像牛山的树木,本来郁郁葱葱、非常茂密,由于地处城郊,人们“斧斤伐之”、“牛羊牧之”,反复如此,终于成濯濯荒山。

孟子认为“人为不善”的客观原因是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陷溺。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1](P87)也就是在丰收年景时,少年子弟由于衣食无忧而好吃懒做;在灾荒年头时,少年子弟又由于缺吃少穿而胡作非为,并不是上天赋予这些少年子弟的情性不同,而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变坏,就如农夫种的麦子,所用的种子和播种的时间相同,但由于土质肥沃、雨水多寡、管理好坏造成各处麦子生长不同,收获自然不同。

因此孟子认为人们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使自己能经受后天环境等各种外在因素的考验,免使自己沦为不善。

后天的外部环境都是把人引向不善吗 ?孟子似乎弱化了良好的环境对人的品德起到很好的培育和熏陶作用。环境大致可分为三大块:家庭、学校、社会。不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完全而且应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正确的观点教育人,以正确的理论鼓舞人,培养人良好的素质,陶冶其情操,激励、教育、塑造人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所以我们在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也应强调优化德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综上所述,孟子的性善论虽然有其理论上的漏洞,也渗透着宿命论等唯心主义成分,不是完全科学的道德人性理论。但是其中包含的这种“教人向善”的思想,“寡欲”、“存心养性和求其放心”的道德修养方法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给予全面深入的研究,且批判地继承,使之真正成为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源泉。

[1]朱熹,等.宋元人注四书五经[M].北京:中国书店,1985.

G41

A

1673-1395(2012)02-0125-02

2011-12-10

黄玮(1979-),女,福建建瓯人,中教一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寡欲性善论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期待美好
期待美好
简单悟语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