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尺谱刍议

2012-04-01 22:18
关键词:工尺八度器乐

郜 鹏

(西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工尺谱刍议

郜 鹏

(西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工尺谱是我国历史上主要的几种乐谱形式之一,因使用工、尺等汉字为符号记录音乐而得名。工尺谱历史悠久,在民间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许多民间艺人依然用工尺谱来演唱和记谱,它对我国民间音乐传承和音乐遗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尺谱;音乐史;美学

一、工尺谱的来源

工尺谱是我国历史上主要的几种乐谱形式之一,因使用工、尺等汉字为符号记录音乐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也被广泛使用。

工尺谱历史悠久,但对其来源,典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它来自异国;另一种说它源于中国传统谱式。持“来自异国”观点的,如清人凌廷堪,他在《晋泰始笛律匡谬》中说:“字谱始于隋龟兹人苏祗婆琵琶”;何昌林则说中国的俗字谱是拜占庭字母谱与符号谱的综合。即使是持“源自中国传统”说法的学者,对工尺谱起源的年代也有不同的看法。有说战国时期的,也有说隋唐时期的。《楚辞·大招》云:“二八接武,投诗赋只。叩钟调磬,娱人乱只。四上竞气,极声变只。”明代唐顺之结合宋代谱字与律吕的配合关系,认为“四上”是宫、角两音的谱字。黄翔鹏研究分析《大招》及唐顺之的结论后指出,《大招》不一定是先秦的文献,而且唐顺之并没有断言工尺谱产生于战国时期[1]。杨荫浏认为,敦煌出现的被宋人称之为“燕乐半字谱”的谱式就是工尺谱的早期形式,是宋代教坊中通用的一种记谱符号。黄翔鹏把工尺谱的变音体系与曾侯乙钟律的“一曾”体系进行对照后发现,工尺谱除了符号、名称不是用宫、商、角、徵、羽而是俗乐的谱字外,它的内在规律完全是从先秦传承下来的,是本民族的而不是外来的[1]。

二、古代工尺谱与现代工尺谱的区别

一般认为,工尺谱起于燕乐半字谱(如五代《敦煌琵琶谱》),经由宋代俗字谱(如北宋《白石道人歌曲》),发展为明、清时期最流行、最受重视的工尺谱(如清代《音乐腔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最早的记载见于宋代陈旸《乐书》筚篥字谱:“今教坊所用,前七空,后二空,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声谱其声。”其中,“六”字为“合”字的高八度,“五”字为“四”字的高八度,故上述十个谱字实为八声;“四”(或“五”)、“一”、“凡”、“工”等四个谱字,兼表示其高半音或低半音,连同上述八声,以应十二律的各声。

现今通行的工尺谱字为上、尺、工、凡、六、五、乙。对应的音名是do、re、mi、fa、so、la、si。若低一个八度时,“六五”改为“合四”,其余各字末笔下撇;若低两个八度时,所有字的末笔均是双撇;若高一个八度时,或加偏旁“亻”,或谱字末笔上挑;若高两个八度时,或加偏旁“彳”或谱字末笔双挑。除此还有几种补充符号,如“、(叠音)”、“V(豁音)”、“┐(落音)”、“/(擞音)”等。叠音即重复音,如“上、”实为上上;豁音是给前面的音加一个大二度或小三度音,如“上V”实为上尺;落音是给前面的音加一个低于它的音,如“尺┐”实为尺上;擞音即颤音。

工尺谱的板式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多种。散板以“—”为标记,多标在乐句的末尾,表示在延长音上打一板;流水板每板都用强拍符号,相当于1/4拍子,分为实板(“、”)与腰板(“└”或“—”),实板是与音同时打下去的,而腰板是用在前后两音之间或延长音中间的;一板一眼是由一个板(“、”、“└”或“—”)与一个眼(“О”或“△”)组成的,相当于2/4拍子;一板三眼是由一个板与三个眼(头眼、中眼、末眼)组成的,相当于4/4拍子;加赠板的一板三眼是由两个一板三眼组合而成的,第一拍与第五拍都打板。

三、工尺谱的书写分类

工尺谱的书写形式分声乐和器乐两种。声乐多用直行或斜行写在歌词的右边;器乐多是自右而左直行记写,有时以竖格表示延长、停顿或终止。如西安鼓乐《得胜会》、《弦索备考》中的《十六板》等。

工尺谱的音高谱字只记录唱名,其实际音高是不确定的,因此在乐曲前标明调名才能确定各音的实际音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采用我国传统律吕名称标调高,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的“南吕宫”、“仙吕宫”、“南吕调”等;另一种是民间广泛采用的小工调、正宫调、上字调、尺字调、凡字调、六字调、乙字调等7个传统调名。民间广泛使用的调名体系是以小工调为基础的。以曲笛为例,工字为主音,其他各调都是以工字位置的变换而命名的。小工调以外各调的命名和调高的推算均以小工调固定的音位排列为基础。

四、工尺谱的音乐美学价值

由于各地域存在着空间差距和历史、经济等原因造成的地域封闭性,工尺谱在谱字书写上自成体系。这是它的特点之一。工尺谱往往只记录旋律中的骨干音,书写时只保留旋律的基本特点与框架,而要再现乐曲风貌就需要靠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创造,因此具有极大的伸缩性。这是它的特点之二。工尺谱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如“凡”有“下凡”、“高凡”等义。这种一字两律的含义,只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才能获得,单靠谱面不易推断。这是它的特点之三。基于这些特点,有很多学者认为工尺谱的记写是不够科学和精确的。如,节奏虽有板、眼等符号标记,但每一组乐音的节奏组合不确定。再如,高音谱字中有高八度和低八度等符号,但民间流传时不注重音的高、低八度区分,所以按字念谱会感到旋律不流畅,缺乏真实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工尺谱的这种非精确性正符合了中国古代“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观点。乐谱作为记录音乐的一种符号,它记录的是音乐的“体”或“形”,充满绝妙变化之“希”是决定乐曲是否“大音”的关键,如果用有形的乐谱来固定这无形的“希声”,就是艺人们讲的“死”,曲“死”即“不活”,不活而非“大音”。基于此,中国古人通过工尺谱这种形式,表达他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或者说一种理想。这种理想,正是人们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

工尺谱是中国所特有的记谱方法,对传承我国古代音乐起到了重大作用,直到今天,许多老艺人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演唱和记谱。在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它仍有着积极意义。

[1]黄翔鹏.工尺谱探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4).

[2]徐立翔.工尺谱的非精确性与“大音希声”的美学精神[J].中国音乐,2001(2).

An Introduction to GongChePu

GAO Peng (Music School,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hu 730070)

Gong Che Pu,one of main music scripts in Chinese history,gets its name by recording music through Chinese characters Gong and Che.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folk music,vocal art,drama and instrumental music.Till these days,many folk artists still sing and record music according to Gong Che Pu.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heritance of folk music and the protection of music heritage.

GongChePu;musical history;aesthetics

J607

A

1673-1395(2012)02-0164-02

2011-12-02

郜鹏(1979-),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器乐演奏与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猜你喜欢
工尺八度器乐
上海將造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工尺App” 以数字化为抓手助力工程管理增效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浅析工尺谱
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工尺谱集成》(第一辑10卷)
“演奏剧场”:器乐表演新形式——以筝作品《人生几何?!》为例
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探究李斯特钢琴曲《魔王》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