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的培养

2012-04-02 01:06严雪林
档案与建设 2012年11期
关键词:国防生军民军队

严雪林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事信息管理系,上海,200433)

试论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的培养

严雪林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事信息管理系,上海,200433)

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是贯彻落实军队人才战略要求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军队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依据军队人才发展战略和军队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探讨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培养方式和培养措施,提出以国防生教育、人才引进、科研合作为主的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方式。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既要强调军地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促进,又要尊重军地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规律,在尊重差异与谋求双赢上达到有机统一。

档案教育 档案人才 人才培养 军民融合

档案教育是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档案事业输送专业人才的任务,是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军队人才培养战略的调整,军队院校档案教育已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本科生停招,硕士、博士生少量招生且限于现役军人报考,重点加强档案干部任职培训,改变了军队院校档案人才培养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体系化格局。目前,由于军队院校不再承担档案专业本科生培养任务,军队档案干部队伍出现断层,高素质、复合型档案专业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军队档案事业建设的发展需要。如何既贯彻执行军队档案人才培养任务的转型要求又为军队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是军队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和科研优势,依托国民教育,走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路子,是解决军队档案专业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1.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是指依据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把军地档案人才培养合成为一个体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培养适应军地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走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路子,是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国防资源,激活军地培养军队档案人才内在活力和动力的战略之举,是发挥军地档案教育比较优势,提升军队档案人才复合素质的根本之举,为培养高素质军队档案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1.1 贯彻落实军队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举措

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党的十七大确立的军队人才发展模式。2009年7月,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体制机制,拓展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渠道,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到军队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这既是总结我国长期以来推进军民融合、寓军于民人才培养经验得出的新结论,也是面对新使命新任务对军队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军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配置、优化和提高,越来越离不开地方教育资源的支持和保障[2]。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思想,为军队档案专业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提供了理论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军队档案人才培养是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走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路子是军队人才培养战略提出的要求,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也是军队档案专业队伍建设的需要。自第十五次全军院校工作会议后,改变了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人才培养结构,重点加强档案干部任职培训。这就要求军队档案人才培养要融于地方档案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依托地方资源培养军队档案人才,以适应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1.2 军队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之路

军队档案人才队伍是在军民合作中发展起来的,人才培养走过了委培、选调、自己办学的发展过程,走的也是军民融合式的发展路子。我军档案工作建立初期档案人才奇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为军队委培了80多名档案干部,解决了军队档案人才急需。由于在“文化大革命”中委培停滞及经培训的档案干部转业或调离或退休,80年代初我军档案干部“青黄不接”,当时采用选调地方大学档案专业毕业生入伍,充实军队档案干部队伍,解决了“燃眉之急”。同时,利用地方档案教育资源开办档案培训班,师资力量主要由地方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档案学专家、教授亲自授课。1986年9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军正式在原空军政治学院成立图书档案系,开始自己办学培养档案人才,首次从地方招生,培养了一大批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后又陆续招收档案学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提高档案教育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密切同地方大学和档案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军队选派档案专业教员到人民大学进修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从军队档案人才培养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些合作培养方式尽管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但已是雏形。可以说,军队档案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是军地合作培养的结果。

1.3 军队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我军档案事业发展需求和档案干部队伍现状来看,需要大量高素质、高层次的档案专业人才,才能保证军队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军队院校档案学历教育转向任职教育,导致本科教育的断层,任职教育对象也就缺少档案专业基础。我们知道,档案干部任职教育是因需培养,具有岗位需求的特点,对象是拟到档案工作岗位或已在岗的档案干部,教学内容依岗位需求设定,教学方式是专题式研讨。尽管任职教育具有岗位针对性强的特点,但从已开设的各类任职教育班次来看,因大多数培训者原所学习的是非档案专业,档案专业基础知识缺乏,给教学内容的设置带来很大困难,无法全面顾及,由此造成受训者收效差异很大,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军队档案人才。从军队档案工作人才队伍现状来看,需要充实大量具有档案专业本科学历的人才,以满足工作发展需要。但是,军队院校档案专业本科教育已从2004年起停止培养,只有依托国民教育,走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路子,才能解决档案人才需求的矛盾。

1.4 培养复合型军队档案人才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人力密集型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转变,对档案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要依靠军队自己培养档案人才已不能满足军队对高素质档案人才的需要,必须拓展培养高素质军队档案人才的途径,充分利用地方人才资源和知识优势,进一步扩大军队档案部门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解决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对档案人才的急需。相对于军队院校来说,地方高校尤其是一些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设备先进,信息交流广泛,知识创新能力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档案人才,不仅可以在军队档案部门形成军地院校毕业生互补的局面,增强档案干部队伍的活力,而且必将有效地提高军队档案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军队档案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档案人才。

2.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的培养形式

档案人才培养是全方位、多渠道的,有院校培养和岗位培养之分,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要根据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对档案人才的需要以及军队档案干部队伍现状来选择有效的培养方式。从总体上讲,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档案国防生培养、档案人才引进和档案科研合作等。

2.1 档案国防生培养

档案国防生是根据军队档案事业建设需要,由地方高校从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的考生中录取,毕业后直接入伍,经军校培训后分配到军队档案部门工作的学生。2011年4月2日中央军委印发的《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调整军队干部的来源结构,指挥军官主要由军队院校培养,国防生毕业学员主要补充专业技术岗位。可见,档案国防生培养将成为军民融合式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目前,国防生培养普遍采用“4+1”培养模式,即四年在地方普通高校学习,一年在军事院校学习[3]。从培养时间来分,档案国防生培养的重点时间段在地方高校,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合理的培养机制,有严格的培养标准,在注重科学文化素质和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还要着眼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在综合素质培养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档案人才。[4]从非档案专业国防生分配到部队的情况看,国防生与军校生的主要差距表现在军事基本技能、军人作风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如果在这些方面欠缺,很可能会成为军队档案人才发展的“瓶颈”。地方高校应坚持“军民结合”和“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加强对档案国防生军政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工作。在档案国防生的课程设置上,应着眼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要,开设有关国际战略形势、军队使命任务、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军事技术、军队建设重点、未来作战式样等方面的专题课程。同时,要充分利用假期,组织档案国防生到军队档案馆(室)实习、代职,以提高档案国防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毕业后分配到军队档案部门工作的需要,真正实现档案国防生培养与军队需求的“无缝对接”。

2.2 档案人才引进

档案人才引进是根据军队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需要,特别是军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直接引进地方档案专业高层次人才为军队档案部门所用。我军自档案工作建立起就非常重视档案人才的引进,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开始从地方引进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在80年代初引进了一批档案专业人才,他们现在已成为档案工作部门的领导和档案专家,为军队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地方直接引进高层次档案人才,可以起到花钱少、见效快、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档案人才引进应把好三个关:一是标准关,明确军队档案人才引进的基本标准,引进地方院校和社会档案人才到军队档案部门工作必须具备可靠的政治素质,具有献身国防事业和军队档案事业的思想基础,要耐得住寂寞,勇于奉献。二是需要关,引进军队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急需人才或储备人才,尤其是军队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三是能力关,引进在档案专业领域具备较强专业技术水平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就目前来说,军队档案部门急需引进既掌握档案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档案研究能力的人才。

2.3 档案科研合作

档案科研合作是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的一种特殊方式,是通过军地合作开展科研工作来培养军地档案专业人才。人才培养以科研为牵引,在合作或参与档案科研中培养研究能力、提高科研水平,锻造科研队伍,是一种集约型的档案人才培养方式,适应于军地在职档案工作人员的培养。实践证明,军地科研合作与交流已成为促进档案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培养高层次档案人才极为重要的途径。过去,军地档案科研合作与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带动了军队科研工作的开展,调动了军队档案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但从总体上看,军地档案科研合作与交流仅是局部的,主要是军地档案学系合作。随着我国档案事业向深层次发展以及档案工作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应加大军地档案科研合作的力度,以科研带动军地档案人才的培养。对于军队来说,要充分利用地方档案科研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主动与地方高校和档案部门合作。地方高校和档案部门也要从为国防建设和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培养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军地档案科研合作对于培养军队档案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经常与军队档案专业学系和档案部门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主动为军队档案部门服务,让军队了解国内外档案研究发展进展,了解课题申报时段以及有关档案学术交流的计划,使军队档案人员有机会参与,在档案科研合作和交流中引入新的学术思想、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和能力。这样,既可研究解决军队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又能培养军队档案人才,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3.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的措施

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涉及军队和地方两个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和整体联动性,需要用系统思想作指导,需要统筹规划、科学设计,需要制度保证,组织领导,确保有效运行。

3.1 转变观念,统筹规划

走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之路,前提是要从思想上把军队和地方档案人才培养体系融为一体,破除军地各自封闭、自我发展的分体培养模式的陈旧思维,树立军民融合式科学发展理念,构建军地联动、统分结合、职责明晰、协调高效的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体系。军队档案工作领导机关要根据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战略要求,按照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总体部署,依据档案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着眼军队档案人才的实际需求,把军队档案人才建设融入国家档案人才体系框架内,科学制定军队档案人才培养目标,尽快形成中长期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规划,变军地协商为国家统筹,实现军地档案人才培养两个体系由分立、结合到系统集成,在更高层次形成军民融合的档案人才建设战略格局。军队档案工作主管部门要对军队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的引进、中级档案专业人才的深造、初级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等确立融合式培养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方法和步骤,并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完善,确保稳步推进、有效实施。

3.2 完善模式,明确职责

目前,国防生培养大多采取“4+1”模式,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由地方高校培养,第二时段由军校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军地院校各自独立、各负其责,地方高校培养毕业后进入军校学习;军校根据国防生去向和从事专业进行定岗培养,属于任职教育性质。这种培养模式,尽管分工明确,但融合度不够强,尤其是国防生从地方高校毕业后与原院校脱离关系,无法考察培养质量,容易造成脱节。档案国防生培养应在军队人才培养总体模式基础上,突出档案人才的特点,对“两段式”培养进行完善,学生能否毕业应根据军地两个时段的培养情况作出,经考核合格后发毕业证书,改变过去地方院校发本科毕业证、军校发培训证书的做法,将两证合为一证,使军地档案人才培养真正融合起来,不断提高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3.3 科学考评,提高质量

考核评价是提高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要着眼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共用、可持续发展,构建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考评体系和机制。考评体系要科学,要充分体现军队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共同要求和军队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特殊要求,要充分体现出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的质量。考评内容要全面、具体,充分体现出军民融合培养档案人才的各个方面,突出对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制度建设、保障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德、智、体、能素质等方面的考核。考评结果要公开、透明,并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和不足,以达到完善培养体系、改进培养方式、提高培养质量的目的。

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是一条新路子,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进行探索。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既要强调军地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又要尊重军地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规律,是尊重差异与谋求双赢的有机统一。军队和地方都应加强研究,寻求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特点规律,求同存异,确立起档案人才培养“渗透结合”、“兼容互补”、“双向共赢”的融合式发展理念,实现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由“自我发展”向“共同发展”、“单项合作”向“系统共建”、“结合式发展”向“融合式发展”的转变[2],为培养适应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需要的档案专业人才作出贡献。

注释

[1]胡锦涛.走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N].解放军报,2009-07-25:1。

[2]赵耀辉,饶单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战略思想解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0(1):20。

[3]史文才,闫成礼,贺永刚,唐洪鑫.党的军民融合式军事后勤人才培养思想探挖[J].中国军事教育,2011(3):61。

[4]马鹰.党的军民融合式培养军事人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研究[J].中国军事教育,2011(3):11。

Elementary Discussion on Military-Civil Integrated Cultivation of Archive Talents

Yan Xuelin
(Milita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Nanjing Polotical College Shanghai Campus,Shanghai,200433)

Military-Civil integrated cultivation for archive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arry out the military talents development strategic.It mee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of military archive work.Based on this strategic and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on military archive talents group,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methods and measures of Military-Civil integrated cultivation for archive talents,especially the training of National Defense Students,recruitment of excellent archive personnel and cooperation of archive science research.Besides,the author thinks some key points must be achieved,such as realization of the mutual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respect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ilitary and civilia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organic unity between respecting difference and seeking Double-Win.

Archive Education;Archive Talents;Cultivation of Talents;Military-Civil Integration

G271.6

严雪林,男,1960年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文件与档案管理、信息安全保密等。

猜你喜欢
国防生军民军队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军队的4月1日
浅谈国防生军魂意识的培养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心理检测对招收国防生质量的影响
五代后周的军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