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导师的人格魅力 增强研究生德育的实效性

2012-04-08 17:40陈美华
关键词:德育工作导师研究生

陈美华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发挥导师的人格魅力 增强研究生德育的实效性

陈美华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导师是主要的参与者,导师的人格魅力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研究生德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试从研究生德育中导师作用弱化的现实问题出发,分析导师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的优势和地位,从而提出加强导师在研究生德育中的作用的相关措施。

导师;研究生;人格魅力;德育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郑重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教育的实质不仅仅是帮助受教育者开启智慧,还要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最终培养素质健全的人。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它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崇高的理想与健全的人格。在当前研究生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功利化日益显著的形势下,对研究生德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要强化导师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 研究生德育教育中导师的作用日益弱化

目前我国研究生德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来承担,研究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及党建工作,都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者完成的。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其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并且出现了日益弱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重业务学习,轻视德育工作。

部分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教育不管或不关心,他们认为研究生德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与己无关。还有部分导师认为大多数研究生有较为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思想相对成熟,具备一定的自我批评与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忽视了研究生德育教育,形成研究生教育中的“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现象,客观上诱导学生忽略自身社会公德的培养,出现了智育和德育的“长短腿”现象,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极不平衡。有些研究生虽然专业基础知识很扎实,科研成果丰硕,但他们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信心不足;有的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观念淡薄,过分看重和追逐个人利益;有的心理承受力差,精神空虚,随波逐流,在不良习惯中放纵自我等等。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2.师生比例过高,提高了导师对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难度。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需要,研究生教育呈现规模化的发展,近几年研究生的人数迅猛增加,但导师的数量增长没有及时跟上,从而造成师生比例过高,一些热门专业已经出现了一个导师指导几个甚至十几个研究生的局面,导师很难进行个性化的具体指导,加之导师往往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对于研究生的德育教育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让研究生处于“放羊”状态。部分导师也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由于对研究生德育的研究力度不大,深度不够,不注意研究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过于呆板和单调,常常以说教和灌输为主,因而不能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3.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异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师道尊严的传统,但是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师生之间缺乏感情的交流和互动,情感缺失、淡化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导师很少主动与研究生联系,既不过问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一无所知;还有的导师甚至把研究生当成自己免费的“劳动力”,有些导师每学期赋予学生繁重的“功课”,如查阅资料、做课件、报账等,而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及学习进步与否漠不关心。师生之间从属关系、雇佣关系、利益关系大行其道,出现了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的现代说法。

二 导师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优势

“导师负责制”是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采用的基本模式。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承担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陶冶学生思想品德的双重任务。研究生导师大部分是学校各学科的骨干,其独特的地位决定导师可以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1.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研究生的道德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而德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教学水平和道德修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线工作人员,其自身科研水平决定了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同时,导师的道德修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所指导学生的品性修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能否有效实施,能否对提升研究生道德修为起指导作用,很大程度上看导师在其实施过程中的态度。如果导师没有相应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很有可能降低其他工作人员所开展的德育工作的效果。导师应充分认识自身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身作则,为学生起表率作用。现实中,导师的人格魅力从不同侧面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看到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学生自然会渐渐培养执着探索的钻研精神。当看到老师淡泊名利、洒脱磊落的人格修养时,学生情感会渐渐得到优化,品德也会渐渐升华。

2.导师的人格魅力,增强了研究生对其的认同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研究生导师除了专注于本学科研究探索外,还具有良好的品格和修养。其实事求是、执着于科研事业的献身精神,为学生树立了榜样。高校的大部分导师,对待生活能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相比,相对不那么浮躁。导师的这些美德是学生的楷模,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客观上达到德育工作的效果。研究生在跟随导师一起学习与科研的同时,自然会不自觉地赞赏其朴素的人生观,而不仅仅佩服于导师在专业领域的高深造诣。导师与研究生有较稳定的师生关系,对导师具有自然认同感。研究生在向导师请教学术科研时,有接受的心理定势。导师如果能在指导过程中,适宜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会比较自然地接受导师的德育教导,这无疑提升了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效果。

3.导师与研究生接触多,利于开展德育工作。

研究生进入学校之后,就老师层面来看,与导师的接触是最多的。从课程学习、文献查阅、课题选择、论文写作,甚至就业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这为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做好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时机。此外,大部分研究生思想都较为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导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了解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对道德修养有较准确的把握。这有利于导师开展个性化的德育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延续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持续工作方能见效。通过读研期间连续几年的培养与跟踪,导师更明白学生德育的进展情况,使得德育工作效果更好。

三 发挥导师的人格魅力,增强研究生德育的实效性

从研究生德育教育中导师作用弱化的现实出发,利用导师在研究生德育中的地位和优势,充分发挥导师的人格魅力,增强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完善教育机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研究生导师都是学校各学科领域的骨干,导师独特的地位和研究生培养模式,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针对现行德育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应从机制和制度层面改革着手,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首先,要从学术权力、学术道德、创新意识、育人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导师的伦理道德,使导师认识到自己应当承当的相应责任。在遴选导师时,必须让导师明确其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强调教书育人为其首要职责;其次,要完善导师德育工作的考核奖惩制度,明确导师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不定期考查研究生思想道德现状以了解导师的工作实效,从而进一步强化导师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师生互评是一项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业绩突出的导师予以表彰,对不履行教育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的导师予以批评,从而提升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使命感。

2.率先垂范,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人格魅力。

研究生导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除了钻研自己的专业业务外,也要不断锤炼自己的人格。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导师不仅要在科研上做好带头工作,还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和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崇高的人生价值理念、敬业精神与学术品格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导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坚守工作职责,恪守学术道德,以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使研究生不仅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必须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创新和发展高等教育看成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导师与研究生新型关系。

研究生和导师作为科研上的合作伙伴,是师生也是朋友。新型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合作关系。导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性,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和思考问题,并能真正体会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人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导师吸收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应该是为了培养研究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而不是为了完成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师生已不再是那种简单的“师徒”关系,或者说至少有些部分已经发生了质变。导师与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等的研究合作者和合作伙伴。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营造一种气氛融洽、 平等沟通、 教学相长的氛围,为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

[1]佟福锁.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4):115-117.

[2]王丽君.新形势下应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德育工作[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70-72.

[3]李祖超,王夏露.导师主导的研究生德育模式探究——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65-68.

[4]罗小玲.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使命与责任[J].高教论坛,2008(5):208-210.

[5]杨航征,赵安启.刍议导师对研究生人格塑造的作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7(2):41-43.

[6]李凤兰,张俊.如何构建研究生培养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2008,28(5):176-178.

[7]白秀丽,林淑田,于晓波.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素质对研究生成长的作用[J],2008,27(1):157-158.

[8]柳礼泉,张红明.导师人格魅力: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J].中国高教研究,2008(7):23-25.

ClassNo.:G643.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StrengtheningEffectsofMoralEducationforPost-graduatesThroughPlayingthePersonalCharismaofMentors

Chen Meihua

Mentor is a key player in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the mentors' charisma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students and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ral education fro post graduat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a weaken moral educ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status of a mentor in moral education. 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role of mento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Mentor;post graduates; personal charisma; moral education

陈美华,硕士,讲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1672-6758(2012)06-0004-2

G643.1

A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