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12-04-13 08:38陈玉秀
关键词:隐喻词汇意义

陈玉秀, 杨 昆

(1.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2.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715 )

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陈玉秀, 杨 昆

(1.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2.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715 )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一种思维方式。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隐喻。语言是隐喻的,将隐喻引入英语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对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隐喻;认知;大学英语教学

1 隐喻研究回顾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 用一个更为人知的词语来比喻一个未知的或不熟悉的词语,从而更能清楚地阐释后者,让读者能更清楚的理解。隐喻实则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映射。修辞学家们认为隐喻是正规语言的偏离和变异。1980年,Lakoffamp;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 We Live by),标志着隐喻真正纳入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从此隐喻与认知结合起来,使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以文字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1]。隐喻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认知隐喻观的形成,是隐喻研究的重大突破。人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其表现形式语言中的隐喻来自人的概念体系中的隐喻。据统计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是源于概念隐喻。例如在Time is money这个概念隐喻中,通过源范畴MONEY来思考概念化和目标范畴TIME的,金钱是具体的,珍贵的,人们想象挣钱的过程、挣钱的辛苦,金钱在人们生命生活中的重要性,用于谈论money的所以词语都可以用于time, 时间被当成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人们“花时间”、“浪费时间”、“节约时间”:

TIME IS MONEY

This method will save you hours.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recently?

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

You are wasting my time.

隐喻已经从修辞的层面上升到认知和思维的高度。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认知法)从人的认知能力出发,探讨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认知能力来掌握语言、认知世界,强调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隐喻的认知观和语言的隐喻性使隐喻研究的各种成果已应用于教学。Perie amp; Oshlag 提出的“隐喻言语行为本质”认为,隐喻的教学功能体现在隐喻能够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共有的经验基础,在教师的理性知识与学生的知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2]。因此,“对隐喻能力的掌握已成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3]本文从隐喻的认知本质出发,结合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探讨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2 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1 隐喻与词汇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及其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以便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因而也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王寅提出了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的语言教学观[4]。大学阶段英语学习应该掌握约6 395个单词和1 200个词组。如何在短短的两年里掌握如此庞大的词汇量及复杂的词义,成为许多学生头疼的事,这限制了许多学生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词汇是学习任何语言的基本,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扩大词汇意义认知与扩大词汇量。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是理解词汇意义,尤其是一词多义和语义转换现象的一把钥匙。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隐喻,同时积累隐喻表达。英语中有很多含有隐喻的表达,如隐喻性成语、习惯语、谚语和名言警句,这类隐喻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由于人类具有很多共同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者对英汉语言中许多相同或相似的隐喻说法很容易从字面上分析出隐喻含义,因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它们产生了正迁移,如“eat one’s words”“kill the time”,“Still waters run deep”,等等。在商业竞争中,BUSINESS IS WAR和MARKETS ARE BATTLEFIELDS用来描述商业竞争中的隐喻意象图式。

更多的隐喻概念如:(1)LIFE IS A JOURNEY.(2)ARGUMENT IS WAR.(3)THE WORLD IS A STAGE.(4)INTERNET IS A HIGHWAY.例句(1)把生活比喻成旅行,一想到旅行,有关的各种特征就出现在脑海里:旅行者,旅行的整个过程;旅行的组成部分,起点,中途,终点;旅行坎坷的特征,旅行中的美丽风景等。我们把描述旅行的恰当特征映射到“生活”这一领域[5],可以形象地理解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坎坷艰辛就如同旅行一样。在(2)中,“争论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说明了人们对争论的理解,争论是一场“舌战”,有进攻、防守、反进攻、输赢等。由于近十年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习惯以大家熟知的交通框架去建构网络现象,英语中information highway, cyberspace, cyber surfer等,就是(3)中INTERNET IS A HIGHWAY的隐喻意象图式,人们还根据网络的固有特性,造出了很多新词:software, chat room, mouse(鼠标) on-line, backspace,desktop等等。所以这些例子说明人们的思维方式已不自觉地将两种事物相提并论,并以具体的事物谈论抽象的事物,使之似乎具有了具体事物的特征,来系统地描述杂乱无章的世界,从而认识世界。

其次,教师在教授外语单词时,应避免只停留在其指示意义上,还应对其内涵意义和隐喻意义有所提及并挖掘,培养学生的词义扩展能力。隐喻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是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隐喻具有创造相似性、建立事物之间新联系的功能[4]。如英语中的人体隐喻词,从人体隐喻到具体的非人体隐喻的映射是建立在人体各个器官的位置、形状和结构的相似性基础上的。如“heart”(指心脏)作为普通意义用法很少,它有非常丰富的隐喻意义,首先由于功能和形式上的相似,“heart”被用来喻指“中心”,如:“the heart of the city”(市中心),“sweet heart”(爱人)。同样,“head”(指头)被用来喻指“上端”、“前端”、“上首”、“头脑”、“才智”,如:the head of state/government(政府首脑),the head of a firm(公司经理)等。而从人体隐喻到抽象的非人体隐喻的映射是建立在心理和功能相似的基础上的,例如,由于“heart”(心)在喜、怒、哀、乐等出现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表现出的独特地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来喻指与这些活动有关的词语,例如: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吓了一跳),heartburning(嫉妒),heartsick(垂头丧气的),big head(骄傲自大的人),等等。解读词汇深层次的隐喻涵义的同时,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词汇学习也不再枯燥无味,达到长久记忆的目的。

综上所述,隐喻从理论上支持了外语的词汇教学。认知语义学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现象的不同意义之间关系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隐喻地教词汇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其演变机制,而且能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 隐喻与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使用者不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势必造成交际障碍。

Lakoff amp;Johnson认为,隐喻具有文化性,因为隐喻的基础是体验,同时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又将某些成分反馈到文化世界中[1]。因此,作为语言表达一个重要特点的隐喻则离不开特定的文化和环境,隐喻中包含着诸多文化因素。如Uncle Sam,Individualism,Freedom, Democracy,Melting pot等,似乎是美国文化和精神的象征,Uncle Sam甚至成了美国的代名词。“大跃进”、“大锅饭”、“文革”、“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华夏大地”等则构成了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质,成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的钥匙。

文化在概念隐喻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体验有关的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制约。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词汇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或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或者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如在西方人们用blue表示沮丧、消沉或者下流,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表示“肃穆、严肃”,用黄色表示淫猥或下流的意思;green在西方可能被联想为“缺乏经验”(如:a green hand),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新生和希望。中国人喜欢以物喻人、借景抒情,柳树常被古代诗人用来表达分离、思念的联想意义,“惜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在英语中柳树“willow”表达“悲哀、忧愁”的情感。龙在中国历史上是象征着华夏民族的图腾形象,代表的是皇权、神圣、至尊、吉祥等积极含义,汉语中一些与“龙”有关的隐喻如称皇帝为“真龙天子”,其子孙为“龙子龙孙”,老百姓都“望子成龙”等;而龙(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则是危害人类的凶残的野兽,具有消极意义。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高尚的文化内涵,常被古代文人墨客用来借喻自己高风亮节的性格特征,但是在英语中竹子(bamboo)没有什么联想意义。中国文化是“吃”的文化,汉语语言里很多的习语都跟“吃”有关,如“吃干饭”、“养家糊口”、“吃里扒外”、“吃力不讨好”、“吃软饭”、“吃豆腐”、“吃苦头”、“吃大锅饭”等。宗教在历史上对英语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宗教似乎成了讲英语国家的文化的一部分。原本用在宗教上的词含义都有了延伸,用于政治领域的如:creed原指“基督教使徒信经”,现指各种“信念、纲领”。zeal原指“对宗教的热忱”,现指“(一般的)热心和热情”。主要用于教育领域的如:dean原指“教长”,现指“教务长、系主任”等。syllabus原指“天主教会宣布的事项举要”,现指“教学大纲、摘要”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隐喻性本质及其隐喻概念,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比喻性的语言及习语,从而在欣赏和阅读文学作品时,能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修辞及其意境,也更好地促进对词汇的记忆。

3 结语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处于瓶颈状态,教师和学生都很困惑,把隐喻引入英语教学中,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是外语学习者了解目的语及其民族认知方式及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隐喻用于词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其演变机制,而且能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隐喻又具有文化性,了解语言的隐喻性本质及其隐喻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比喻性的语言及习语,因为语言和习语是文化的载体。在欣赏和阅读文学作品时,能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修辞及其文化意境。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发展他们的隐喻能力。

[1] Lakoff, G.amp;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Perie, H. G. amp;Oshlag,R.S.“Metaphor and learning”:In Ortony, A.[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4.

[4] 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5] 文旭.隐喻·语境·文化——兼论情感隐喻:人比黄花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1-14.

[责任编辑:张超]

G642

A

1671-6876(2012)02-0176-03

2012-02-20

陈玉秀(1967-),女,江苏淮安人,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隐喻词汇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有意义的一天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生之意义
《活的隐喻》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诗里有你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