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重困境

2012-04-13 08:38杨科正
关键词:变革观念应用型

冯 东, 杨科正

(宝鸡文理学院 教科所, 陕西 宝鸡 721013)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重困境

冯 东, 杨科正

(宝鸡文理学院 教科所, 陕西 宝鸡 721013)

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的价值取向。但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却面临来自观念、师资和政策三个方面的困境,这些困境极大地限制或制约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只有深入认识并剖析这些困境,我们才有可能跳出这种困境。

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制度;资源配置

0 引言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类型和定位的应用型取向,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界的呼吁,更是政府政策宏观指引的结果。潘懋元认为,“在全国7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中,除了少数是研究型大学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办成应用型大学。”[1]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也指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当前,众多地方本科院校开始理性回归,积极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所有地方本科院校都具备培养应用型人才优势和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三重困境。

1 观念问题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困境的首要因素

1.1 来自原有的学术型导向人才观念的阻碍

观念具有稳定性的和持久性的特征,观念一旦形成,无论其优劣,都会表现出一种抗阻观念发展的惰性。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过去的发展中,为社会成功地培育了大批人才,过去越是成功,这种认识便越持久,甚至根深蒂固,越可能会助长原有文化惰性。“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组织的这种文化是它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这种文化提供了一种不必改善或强化其正式的控制系统,就可以有效控制和协调员工的方式。然而,一旦面临突变,这种曾经培育了成功的文化会迅速成为变革的主要障碍。”[2]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价值取向面临着观念的诘难,并不是在改革高校内所有的人能够认同由学术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他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就是以损失学术性为前提的,是向高职高专的靠拢和滑坡,他们实质还是要维护学术型的人才培养取向,原有的学术型导向的人才观念必然阻碍应用型人才培养。

1.2 来自畏惧变革本身的改革阻力

人才培养类型的变革让有些人感到担忧、恐惧。因为,变革是用模糊和不确定性代替已知的东西,变革意味着一种质的变化,意味旧的事物将被代替。新的应用型人才导向必然会使得高校教师、管理人员以及与此相关的不愿意变革的人员,特别是工作年限比较长的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在他们看来,高校内部大部分的变革会使自己原有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他们常常在变革的起初就彻底地对变革持否定态度,并在新的人才培养中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效果可想而知。

1.3 来自应用型人才内涵的不确定和分歧阻力

即使认同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导向,但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应用型的人才,理论界的探讨也不是很清楚,大多管理者和教师对此标准更是不甚了解,各种观点和观点之间还存在不同的矛盾,应用型人才和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还存在很多争议。再者,认同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取向,但是如何在行动中围绕应用型人才来开展培养工作,更是重要的问题。此外,学生和家长对应用型人才的认同问题,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师资队伍问题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困境的主要因素

教师是构成教育教学活动最关键的因素,没有教师,教学无法展开,没有应用型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仅是一句口号,将会变为空谈,改革将化为泡影。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中,如果教师不配合,那么改革将步履维艰,寸步难行,困难重重。

2.1 来自个体教师的观念和能力的阻碍

主要表现在观念和能力两个方面。观念方面:第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同问题,如果认同应用型人才培养,那么第二方面的问题就来了;第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变化就意味着,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是否有变革和学习应用型人才的意愿。如果我们的教学改革试图要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那就是在改变教师的生活习惯。习惯是个体或人们面对外在的环境,经过长期的自我分析、自我尝试、自我调节之后所形成的在一定情境下的无意识的重复行为。在复杂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生活中。为了应付这种复杂性,教师往往形成了习惯化或模式化的反应。这种内在反应机制决定了习惯的根深蒂固性,任何改变习惯的尝试都将难上加难。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或者方法尽管它已经明显落伍了,却似乎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当人们面对变革时,以习惯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趋向就会成为阻力源。所以说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习惯是阻碍应用型人才培养变革的重要阻力。

我们说如果教师不配合,一切教学改革,特别是一切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力量都会在教师那里被教师们的“太极拳”化解的无影无踪。如果教师都表现出愿意跟着组织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子,那么教师的能力问题我们无法回避。

一般说来,高校教师素质由知识、能力及职业道德三部分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3]。它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充分了解和整体的把握所教授的专业,还要能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发展动向。此外更重要的是应有较丰富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展示、演示、模拟或操作的能力。如师范类教师的培养一定要懂得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或指导性意见,甚至部分教师具有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企业类人才要懂得企业行业的管理规律,了解特定行业部门对人才专业能力的特殊工艺要求……但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和现实是他们大多不具备这种能力。

2.2 来自高校教师整体现状结构的阻碍

有一个前提要澄清,应用型大学建立,并不见得培养的所有人才都是应用型的,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应用型知识能力教师。但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结构中具有应用型能力和知识素养的教师。可是,我们现有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并不满足这一要求。要想改变这种结构至少有如下两个方面的阻力:第一,现有的高校用人制度。现有地方本科院校和所有公办高等学校一样,绝大多数教师是事业编制身份,只能进、不能出,不可能淘汰那些不需要的教师,无法实现教师的结构“换血”;第二,外在的科研评价机制和教学评价的模糊性问题。人事改革的理论性导向和追求学术性科研成果,必然也将教师吸引到科研上来,从而导致大部分教师忙于学术,并不关注应用型人才改革及培养。

3 制度问题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困境的外在因素

政策或制度的限制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外在因素。它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主要表现在高校外部治理结构的几个方面[1]204-206。

3.1 政府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过度干预或管理

地方政府过度的权力干预使得地方本科院校不能根据本地区的特点灵活自主地设置专业、招录学生、配置师资。而地方本科院校本来应该为依据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借以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但地方本科院校大多为省属或者市属院校,受制于教育厅或者市教育局,在专业设置上根本没有自主权,部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甚至要报相关部门审查。这种外在的行政权力干预会阻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2 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公平和不利导向

我国高校资源配置的还控制在政府手中。当前,政府通过直接拨付、指标竞争等多种模式对高校进行资源配置,而且严重倾向于“211院校”、“985院校”、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这种过分向科研型高校倾斜的政策必然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学术性偏转,严重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大学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3.3 单一的招生制度

现行高考统一录取的政策属于单一性的录取,地方本科院校根本没有特招和单招的权力。加之现有的高考考试以笔试为主,考试多以思辨、运算为主,应用型的潜质和能力在现有的考试中无法体现。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如何通过特殊途径进入应用型大学培养还没有提上日程;如何实现中专学生或者部分大专学生进入地方本科大学学习的机制还没有形成。现有的体制和模式还是建立在变相的高考方式之中。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选拔及培养。

3.4 外在的应用型人才评价中介机构还没有建立

外在的人才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评价。当前,国外已经成立了很多专业的中介评价机构,这些机构的评估、仲裁、信息反馈等手段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类型。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中介性的应用型人才评价机构。评价机构的缺失无疑会限制地方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 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定位是符合时代、政策和学理依据的。但是,现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遇到或者即将遇到阻力。深入地剖析这些阻力的性质和来源,我们才有可能解决这些困难。观念的变革的方式有很多种,以经济利益、政策强制力等手段去推动观念的变革可能是首选。解决教师方面的问题一靠引进,二靠培养,三靠激励。地方本科院校外在的制度问题,只有靠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积极变革才能实现,但是这一切都依旧困难重重。

[1]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 石伟.组织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41-245.

[3] 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责任编辑:张超]

ThreePredicamentsoftheDevelopmentofAppliedTalentsin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FENG Dong,YANG Ke-zhe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aoji Shanxi 721013, China)

At present, Applied Talents becomes the key value of a number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three predicaments from concept, teachers and policy. All these difficulties greatly limit or constrain the realiz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Only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all these difficulties, we might be out of this predicament.

applied talents; teachers; policies;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C961

A

1671-6876(2012)02-0196-03

2012-02-20

冯东(1979-),男,陕西子洲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变革观念应用型
维生素的新观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健康观念治疗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变革开始了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