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初探

2012-04-13 08:38蒋冬芹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体系

蒋冬芹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安徽 淮南 23200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初探

蒋冬芹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安徽 淮南 232001)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途径是使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相对于本科院校更具必要性。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需要从“转化的主体、转化的前提、转化的方法和转化的目的”四个方面把握。

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

0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难题,即怎样才能够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实现转化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理解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涵义及相互关系,全面领会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性,有效把握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方法和途径。

1 深入理解思政理论课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教材体系是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对一门学科进行系统阐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以教材为载体或表现形式,在逻辑结构上严密完整、语言表述上严谨、内容上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综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是教育部指定的,是全国统一的,其核心是教科书及配套的教师参考书、教学案例解析、学生辅导读本、疑难问题解析。教学体系是指由教学主体(主要指教师)根据教材,针对教学对象,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教育目的的前后紧密衔接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它是教师具有自主特色的创造性劳动。

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拓展和延伸。教师教学时要尊重课本,忠实于课本。如果教材体系不转化为教学体系,就是照本宣科,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生会说:我们不是文盲。教学体系脱离教材体系,天马星空,就会偏离主题,不符合教育教学要求,达不到教育目标。学生会认为老师瞎扯,教学不认真。如果说教材体系是稳定的静态体系,那么教学体系就是有声有色的动态过程。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蓝本和依托,教学体系在其基础上的发挥与创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教材体系是死的,教学体系是活的。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 全面领会思政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首先,之所以要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因为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具有统一性而缺少针对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中央政治局的直接关心下,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编写教材,在全国高校统一开设的。这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和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也就意味着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顾到各种情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具有紧迫而现实的意义。

一是从学生本身来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用的教材都是一样的,但是本科与高职学生的层次是不同的,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学习自觉性等方面都有差异。这就加大了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难度,也加大了转化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应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二是从教育目标来看,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可见,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个性。结合高职教育特色教学是实现转化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是从课程课时来看,高职院校学制是两年到三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也是有限的。同样的课程,在本科和高职开设的课时却不同。高职开设的“基础”和“概论”两门课的课时低于本科院校。同样的内容,有限的课时增大了教学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教师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一些内容的讲解,或者有的章节让学生自学。如何在课时内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达到教育目的,这也是在转化时要考虑的。

其次,之所以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因为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具有理论性而缺少通俗性。

“教材是由有关的知识体系或理论体系转变而来的。教材是对具体知识体系和大量经验的抽象概括。”[1]教材具有抽象的理论性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理论,相对于具体的专业课来说,更具有理论性。高职院校开设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形势与政策》。相比较而言,“概论”课的理论性比较强。当学生拿到“概论”课时,先入为主的感觉就是枯燥乏味的理论,抽象空洞的理论,甚至认为学习理论没实际用处。实际上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理论思维能力是必要的。要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魅力,这是教学时要做到的。教学时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理论的解读,还需要具体、生动、形象,让学生听得明白。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是所有思政教师永远的不懈追求。高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接受理论的自觉性相对于本科生而言还是欠缺的。所以对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时还需要通俗易懂。

3 准确把握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途径与方法

有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需要准确把握以下方法和途径。

第一,明确转化主体,努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前提条件是教师的转化。毋庸置疑,教师是这一转化过程的主体,只有主体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才有了生长的土壤,转化才能得以开展。“一个好的理论可以因不同的实践者而有完全不同的实践结果;一本好的教材也可以因不同的使用者而有迥然各异的教学效果。”[2]转化主体不合格,转化只能是一句空话。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应提倡‘两家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专家。”[3]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师行业中的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具有着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独特性,要加强独特性建设。首先,思政课教师应当是正确思想的引领者。思政教师是大学生的指路人和引导者,引领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等。其次,思政教师应当是方法上的启迪者。思政课的学习不是为了学习理论而学习理论,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思政教师教育学生学会化理论为方法,化知识为智慧。“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4]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于专业课更注重方法与智慧的提升。再次,思政课教师应当是行动上的示范者,或者说是德育示范者。身教大于言教。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烦其师,厌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认同,让学生在接受你的人的同时接受你的课。第四,思政课教师应当知识面宽广,社会阅历丰富。因为思政课涉及的面广,综合性强。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革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道德法律等等。教学内容的解读,需要教师用到古今中外的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对人生的体悟和感触。不具备这两点的话,课堂教学会单薄而贫乏,会缺少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二,以本本为参照,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三贴近”原则,认真解读思想政治理论。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前提是教师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力求“备课”与“备人”的统一。正如很多人认可的,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认真准备出来的。很多教师往往只备课了,忘了备人,或者是备课和备人都不充分。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精神和宗旨,把握教材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对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并能拓展延伸教材内容。吃透教材,就是要达到一种站在喜马拉雅山上看世界的境界,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境界。要吃透教材,就得专研教材。以“概论”课为例,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课本,也要吃透“概论”配套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解析、疑难问题解析等。为了吃透教材,还需要利用网络等途径补充和延伸教材内容。教师不仅要精选教学内容,更要善于琢磨教学对象。要从学生关心又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具体说来,就是既要关心大学生自身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只有以本本为参照,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专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解读思想政治理论,才能不断提高该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第三,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教材中书面的文字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通过板书以及多媒体展现出来,这是转化的基本方式。转化的方法有很多种,正所谓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贵在得法,需要教学时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发言法、专题教学法等。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目前存在两种情形:一是不少学生有厌学情绪,混日子;二是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内容陈旧,不新鲜。教师只有努力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新鲜,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做坐得住,听得进。

要让学生爱学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引用康德告诫学生的一句话:自己思维,自己探索,用你自己的脚站着。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主动找寻答案,并愿意共同分享答案。课堂讨论发言,课堂辩论是很好的实践方式。为了达到好的效果要提前把问题布置下去,给学生准备的时间。例如在讲“概论”第九章前,可以给学生两个思考题即两个为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有不少人认为西方的“三权分立”制、两党制或多党制好,让学生自己思考,准备答案,在课堂发言,不同意见者可以相互反驳,这样问题越辩越明,学生自己教育了自己,比单纯教师的一家之言更有说服力。

另外,教师要情绪饱满,充满激情,表情和肢体动作丰富;需要用生动的学生语言教学;要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事例,趣味性的小故事,哲理性的小故事,理论的历史背景故事等,及时补充新鲜的知识信息。

第四,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准确把握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其直接目的就是吸引学生认真听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转化的根本目的即教学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教学的有用性,这种目的性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从指导思想上来看,要确立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地位,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让大学生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从个人成长来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高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从国家制度来看,要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与好感。例如对现有基本政治制度的认可和坚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而不是西方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以及三权分立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以及诸多不良现象如道德的滑坡、个别党员的腐败、价值观的扭曲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明辨是非,避免思想上出现偏激,行为上出现偏差。通过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国家及社会责任意识。总的来说,转化的目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让大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主义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作为思政课教师,是国家意志的宣讲者和党的理论政策的解读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思政课教师在转化时必须明确这些目的以及自己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的引导,力求最大限度地达到这个目的。

[1] 闵建杰.论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J].教育与职业,2010(27):126.

[2] 罗映光,张誉丹,冯媛媛.简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10(2):7.

[3] 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42.

[4] [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66.

[责任编辑:李强]

DiscussionontheTransformationfromTextbook-SystemtoTeaching-System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eachinginVocationalSchools

JIANG Dong-qin

(Huain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The fundamental wa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s to transform from Textbook-System to Teaching-System,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for vocational schools than for universities. To realize that goal, four essential elements should be grasped, which are the Subject, the Precondition, the method and the e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textbook-system;teaching-system;transformation

G712

A

1671-6876(2012)02-0207-04

2012-04-25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项目(HJX11-6)

蒋冬芹(1979-),女,安徽淮南人,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体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