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宗师章太炎的教育思想与师道理念

2012-04-13 08:38李凌霄
关键词:黄侃国粹章太炎

李凌霄

(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国学宗师章太炎的教育思想与师道理念

李凌霄

(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国学宗师章太炎作为现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党人、古文经学家,以其精深广博的学问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了一代学术界。他在近40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大批一流的学者。文章由章太炎一生中的教育实践经历入手,浅析其国粹主义教育思想和教学相长的师生相处之道,对他的教育思想和师道理念进行探析。

章太炎;国粹主义;教育;师生关系

0 引言

章太炎(1869—1936),原名炳嶙,字枚叔,因慕顾炎武之为人,改名为绛,别号太炎。他不仅是著名的革命家、学问家,更是有名的教育家。作为一代文化泰斗,章太炎在音韵文字学、史学、经学、诸子学、文学、佛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同时他热心国民教育,一生中开办三次国学讲习会,在各地公开讲学更是不计其数;更以其精深的学识和立身操守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才,在国内外学术界、教育界赢得了广泛的尊敬。章太炎在其教育实践中,也形成了颇具特色、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在《太炎谈教育》、《章太炎的白话文》二书中集中体现出来,爱国主义主题贯穿始终。

1 章太炎一生的教育实践

1.1 举办国学讲习会,进行较为系统的国学授课

作为一位极具个性的大学者,章太炎常有惊世骇俗之论。例如他曾屡次对清末众人鼓吹的官学教育加以抨击,在他看来,“中国种种学术,操之官府则益衰,传自草野则益盛”[1],他从“学在民间”的私学立场出发,竭力反对“预设科条,以为裁制”的官学,主张“扶微业辅绝学之道,诚莫如学会便”[2],因为章太炎讲学就是针对民族危亡时期的现实因素,希望通过国学不绝来保持民族特性。只有学术得到传承,民族文化才能得以保存,国家才不会灭亡,而要保证学术知识的薪火相传就需要民间私学的蓬勃发展。

在章氏的教育实践中,他也正是这么做的——他拒绝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等多家著名大学的正式聘请,而乐于以自由之身,借助各地学校或凭一己之力创办学会或周游讲学。在章太炎的一生中,他自己创办学会、进行系统而较为深入地讲授国学的活动主要有三次,分别为早年的东京国学讲习会、民初的北京国学会和晚年的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他在东京和苏州的两期讲习会持续时间最长,讲学时也最为专注和深入,可谓心无旁骛,而在中国近代学界产生过显著影响的章门弟子们也大多产生于这两次讲学之中。

1.2 短期任教于大学,举行专题演讲

章太炎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泰斗,他受邀讲学不计其数。例如1901年8月,为避唐才常案之牵连,章太炎由友人吴君遂介绍,赴苏州东吴大学担任中文教员,“时以种族大义训迪诸生,收效甚巨”[3]127。最终因为“言论恣肆”再次引起清廷注意,遂避祸去了日本。1903年3月,在爱国学社任教,担任三、四年级的国文教员。1922年4月至6月,章氏应江苏省教育会之邀,在上海讲授国学,撷菁采华,深入浅出,指导初研国学者入门,后又将授课内容进行记录并整理成《国学概论》。1924年7月,他应江苏省教育改进年会邀请,前往南京讲演,提倡以史学保存国性。此外,他还于1929年至1933年期间在苏州、无锡、北平、上海等地多次举行短期讲演,弘扬国学精粹。

1.3 以刊物为教育宣传阵地

在开办国学讲习班的同时,章太炎还以各种刊物作为教育和宣传的阵地。在日本东京期间,他常为《国粹学报》撰写学术论文,先后完成了《小学答问》、《齐物论释》、《新方言》、《国故论衡》等专著,出版了《国学讲习会略说》,主编双月刊《国学振兴社讲义》,内容包括诸子学、内典学、文史学、中国历史、宋明理学等。1910年,章太炎在日本创办《教育今语杂志》,提倡普及平民教育,后他所撰写的多篇文章被整理并出版为《章太炎的白话文》,其中具体阐述了他的国民、国粹教育思想。在苏州开办国学讲习会期间,他又出版了会刊《制言》,为半月刊,用以弥补和扩充讲学内容。苏州沦陷后,《制言》迁至上海出版,改为月刊,以阐发和弘扬国学为主,在时局动乱的社会背景下,仍坚持出版了63期之多,在保存和传扬国故、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国粹教育思想

章太炎在东京讲学的日子是他的革命思想和国学思想得到最深刻、最系统地传授的时期,时值辛亥革命风起云涌的阶段,在章太炎等人的竭力倡导之下,晚清国粹主义思潮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章太炎看来,“研究国学与推翻满清,表面看来是两项事,其实就是一项事”。因此,他一方面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另一方面则不惮其劳讲授国学,正所谓“提奖光复,未尝废学”[3]818,371。

在其近40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实践中,章太炎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在章太炎著述的《章太炎的白话文》和《太炎谈教育》中,他对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等问题都有过较为详细的论述。他说,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本国没有学说,自己没有心得,那种国,那种人,教育的方法,只得跟别人走。本国一向有学说,自己本来有心得,教育的路线,自然不同。”针对当时学界存在的两种倾向——由民族虚无主义导致的抛弃国学迷信西学和完全排斥西学而一味固守本国文化,章太炎指出,“自国的人,该讲自国的学问,施自国的教育”。“至于别国所有中国所无的学说,在教育一边,本来应该去来补助……要知道凡是不可弃己所长,也不可攘人之善。”[4]

章太炎的教育理念系统之中最具标志性的是他的国粹教育思想。章太炎有很强的民族认同和对民族精神的自觉,他认为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智慧的升华和结晶,是中华民族世代繁衍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出于一个革命者和杰出学者对民族文化、国家精神的自觉,他自称“上天以国粹付余”,“至于支那闳硕壮美之学,而遂斩其统绪,国故民纪,绝于余手,是则余之罪也。”对于“国粹”,章太炎阐述道:“发现于国体,输入于国界,蕴藏于国民之原质,具有一种独立之思想,国粹也;有优美而无粗魉,有壮旺而无稚弱,有开通而无锢蔽,为人群进化之脑髓者,国粹也。”[5]他所说的“国粹”包括三部分: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和人物事物,都是中国或民族所特有的长处,是别的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民族特性。章太炎对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行了精心的粹取和扬弃,以期在此基础上推进教育近代化,鞭策人们丢弃民族自卑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促成国人对“国粹”教育的认同。

由以上所述不难看出,章太炎的教育思想意在扬己之长,避彼之短,掌握西学的精髓,用以清理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经过严谨的去粗取精,来达到推进民族教育近代化的目的。结合其自国自心的教育理念,可以看出章太炎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中国的国民教育要立足于本国,尊重民族历史,要国人抛弃民族虚无主义,从国家的实际出发,发扬拿来主义,批判地吸取西方的教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创建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近代民族教育体系。

3 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章太炎门下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学术战将,他们以及他们的弟子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史学界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为我国新史学、哲学以及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侃、汪东、朱希祖、沈兼士、钱玄同、马裕藻、吴承仕、鲁迅、周作人等人都是章太炎早年所收的弟子。章太炎的这些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们形成了著名的“太炎学派”,其中不乏被后人称为国学大师的学术大家,更有曾长期执教于知名高校或执掌某些学术团体的领军人物,“太炎学派”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作用使他们在学界乃至中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那些国学大师的老师,章太炎对于弟子们的求学之道主张“为学无常师,左右采获,深疾守家法,违实录者。”[6]章太炎与其门下弟子之间的师生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发掘的话题,值得我们深刻总结。

3.1 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通观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不乏国学宗师及门下弟子,但他们大都难以企及章太炎与章门弟子之间那种充满魅力的师生关系。章太炎与弟子们之间几乎已经超越了传统师生关系之间“传道、授业、解惑”的惯例,而是建立起了极为深厚的情谊。章太炎一生撰写了许多书札,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致诸位弟子的信函。例如在已经被整理出版的《章太炎书信集》中,《与吴承仕书》就多达89通。除了通过信函讨论学问,章太炎也惯常在信中关心着弟子们的生活。在日常的交往中,章太炎对待自己的学生也非常谦和平等,从不依仗师道尊严而摆架子。世人皆知章太炎生性古怪桀骜不驯,更多次公开怒骂过政界、商界要人。但他对学生却是像春风般温暖,据周作人回忆:“太炎先生对于阔人要发脾气,可是对青年学生却是很好,随便谈笑,同家人朋友一般。”[7]

章太炎与自己的得意门生们相处起来是亦师亦友,他曾戏封四大弟子黄侃、汪东、吴承仕、钱玄同为四王:黄侃为天王,汪东为东王,吴承仕为北王,钱玄同为翼王。”章太炎对于自己早期的这批弟子寄予了学术传承的厚望,而弟子们也没有让他失望。章氏在自定年谱中也分别对于弟子们各自的建树给予了充分的表彰。

章太炎的学生们对老师也时刻怀有着情意深挚的敬仰和关切。甚至连以性情张狂古怪而闻名的国学大师黄侃在事关章太炎的情况下会时刻保持着尊敬和关心。

3.2 良好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章太炎的学术传播生涯中,最重要的当属在东京讲学时期,他的学术著作也大多与讲学内容相关。在东京的讲学促进了章太炎对自己学术和教育思想的总结。而讲学期间与弟子的交流也更加丰富和完善了他的治学。在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章太炎和弟子们都获益匪浅。例如在章氏撰写《新方言》一书的过程中,黄侃就曾提出过不少补充意见,章太炎也说“……有君子告余曰:……于是知余所集者,犹未周备。”[8]在《小学答问》中有数条答解之辞,他也都注明“黄侃答曰”。

除了面对面的交流,章太炎与弟子们的书信往来也有效地实现了良好的互动,更进一步促进了教学双方的成长。

3.3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建立起融洽的师生情谊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之外,章太炎还鼓励弟子们勇于挑战传统和权威,激励他们在传承师道的基础上敢于带着批判的目光加以发展和创新,从而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例如在小学研究上,黄侃向来主张“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综广揽”,由是对于老师章太炎之说也不乏批评。当黄侃在给自己的学生讲到章太炎所著的《文始》中一些具体观点时,就有过驳难,并表示“随师说,亦妄说也。”[9]再如在经学史研究上,钱玄同更是与章太炎持截然不同的看法。

总之,无论从经学、文学、小学等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还是从政治文化思想等角度来看,章太炎的弟子们都敢于突破师说的藩篱,形成了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师生关系。

3.4 彼此理解相互包容

正如上文所述,章太炎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创新,在面对师道尊严时,他自身也拒绝完全听从师长。当章太炎从日本归国时,他早年在诂经精舍时的恩师俞樾与他在革命观点上产生了冲突,为此他发表了著名的《谢本师》。当学生提出异议时,章氏则一向予以包容和理解,他对弟子的“挑战”和创新总是持一种开放的、积极的、鼓励的态度。如果没有章的教导和鼓励,这些后来成为学界泰斗的章门弟子们或许难以在继承师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具体来说,他曾褒奖黄侃“虽以师礼事余,转向发明者多矣”[3]473,欣慰之情可见一斑。而即使是面对弟子的“背师”,章太炎也表现得十分宽容。例如钱玄同“背师”事件以后,章太炎在为自己门下的得意弟子门“封王”时,仍将他封为“翼王”,并且与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还委以他《章氏丛书续编》的编校工作。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总而言之,章太炎对弟子的关切和理解之情是毋庸置疑的。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融洽互动的。老师关爱学生,学生也同样敬重老师。世人皆知黄侃轻狂,“于并世老宿多讥弹,惟于太炎先生,则始终服膺无间,有议及章先生者,先生必盛气争之,犹古道也”[10],对门师的维护体现了无比的尊重和爱戴。曾公开“谢本师”的周作人,后来也不无歉意地承认自己当时的行为是不妥的。而曾经背师的翼王钱玄同,则一直都在日记中尊称章太炎为“章师”。这些体现出来的是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敬仰和尊崇。

总之,章太炎通过其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启发我们要重视发展立足于本国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章太炎与弟子之间共同构筑起了中国知识界最具魅力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无疑能够极大地促进知识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今天的师生而言尚有借鉴作用。

[1] 章太炎.与梁启超[M]//章太炎书信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44.

[2] 章太炎.国学会会刊宣言[M]//章太炎全集:第5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58.

[3]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章太炎.章太炎的白话文[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88.

[5] 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M]//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章太炎.俞先生传[M]//太炎文录初编:卷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上册[M].香港: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80:252.

[8]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4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20.

[9] 黄焯.王庆元.黄侃略传[M]//晋阳学刊编辑部.中国现代科学家传略:第九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10] 汪辟疆.悼黄季刚先生[J].制言.苏州: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1935(9).

[责任编辑:孙义清]

ZhangTaiyan’sIdeasandConceptsofEducation

LI Ling-xia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As a famous revolutionary, an ancient scribes and a master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Zhang Taiyan had influenced a generation of scholars,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first-rate scholars with his vast knowledge, super language art and moral character, especially his concept of education formed after 40 years of education practice. Start by Zhang Taiyan’s education practice experience, this paper analyses his ideas of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and that teaching benefits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

zhang taiyan;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education;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G40

A

1671-6876(2012)02-0217-04

2012-07-05

李凌霄(1986-),女,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黄侃国粹章太炎
章太炎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中国国粹——京剧
黄侃的痴迷
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章太炎著医论 首推《伤寒》
四位文学巨人的母亲
飘逸在方寸里的国粹
狠,有时是一种爱
典范 章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