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沟通真与善的桥梁

2012-04-13 10:58
湖北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苹果

黄俭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写了影响深远的“三大批判”,第一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讲了自然界受自然必然律支配,揭示了科学的本质是求真;第二批判是《实践理性批判》,讲了人类社会服从道德或自由律,揭示了道德、宗教和社会的本质是求善;第三批判是《判断力批判》,从人性和教育的广阔视野论证了美育的价值和功能,讲了具有深厚文化教养、具有审美判断力的人在道德与功利的两难选择中,能够牺牲功利而选择道德行为,揭示了美是沟通真与善的桥梁。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在教育中占重要比重,它是沟通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的重要桥梁。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并非排在德育、智育、体育之后的配角,美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认识美、体验美和创造美伴随着人的一生。

美育缺席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文化本身就是美育的优质而丰富的资源库,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过程就是美育的过程。

现在许多学校仍然对音乐、美术课程理解不深刻,不够重视,仅仅是讲授知识,而没有在学习与生活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校园没有歌声,学校空气是沉闷的,从人性的需要讲,这种教育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失败的。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一个有机整体。美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多年来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德、智、体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德育塑造规范感,美育塑造精神感。美育是德育的先导,德育是美育的中心,因此,鲁迅先生说“美育是道德的补翼”。德育主要是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解决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体现“善”的要求。德育必须居于素质教育的首位。但是,美育有着它特殊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引导人们在美的感受、鉴赏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进行。它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情感的激荡,使人心甘情愿地甚至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科学就是美。爱因斯坦的研究方法被认为是“美学的,直觉的”。他说如果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一种是美的,一种似乎是更合理的,他宁可选择前者。美育培训的是一种敏锐感知和整体把握的智慧,是一种感性和理性高度和谐的智慧。从这一角度说,智育根本就无法代替美育。智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高学生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能力,解决“真”的问题。不管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具有各自内在的科学体系而形成独特的美。比如数学,它是“美的王国”,不仅表现为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还表现在它的精确美、抽象美、逻辑美、简单美、符号美、和谐美、对称美、秩序美、统一美上。公式、定律、定理无不以简洁、优美的形式,显示已知和未知、定量和变量、数量和质量、空间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使人感到一种逻辑美的力量。智育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审美知识,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辨别美丑,越有利于创新。美育可以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热情和创造的欲望,可以发展人们的思维能力,增长人们的知识。

体育是一个给人健康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人体验力量美、速度美等体育之美的过程。人们对体育的热爱、对体育项目、体育节目的热爱,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对感受、鉴赏体育美的需要,美育和体育是相辅相成的。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一提及美育,很多人便将其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美育并非只是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而是利用一切审美价值对人进行教育。求知是科学研究中的审美价值;道德是伦理学的审美价值;艺术是美学(狭义)意义的审美价值;信仰是宗教的审美价值。

科学中的审美主义,是在对自然世界和谐完美秩序信念的基础上,认为科学研究的内在动机,不是出于实用目的,甚至也不是为了认识自然真理,而是为了发现和展示自然世界和谐完美的秩序。以崇善为旨归的伦理与审美具有历史亲缘性及内涵的某种统一性。美育既是理解审美活动的过程,又是陶铸灵魂的过程,它致力于实现个体人格的完满和群体生存的和谐,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伦理学所企求接近的理想境地。

宗教的审美意义在席勒那里得到了充分的体证。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美育的特殊作用即是其成为沟通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之中介,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途。这就是席勒关于美育作用的“中介论”。席勒勾画了审美教育的历史过程,即由古代的素朴的诗到现代的感伤的诗,最后走向两者结合的理想形态的诗。

狭义的美育才是艺术教育。艺术作为实施美育的核心和主要手段,具有最好的思想性、整体性与可操作性。艺术是人类心灵的伟大创造,是许多高尚心灵的展示,艺术的形象性与情感性对心灵具有最强的渗透与感染作用。艺术教育能否起到美育的作用常取决于教育者的指导思想。教学中片面强调技能与技法的训练,误以为艺术教育的职责就是培养艺术尖子或天才,像生产标准件一样去从事艺术教育,把学生当做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工具来培养,放弃对每个学生艺术才能或潜能的发掘;忽视学生的艺术兴趣以及美感的熏陶,结果把学生铸成“艺匠”,而不是塑造成为热爱艺术、懂得美的人。功利的教育只能使艺术教育与美育相去甚远。

美育是终身教育,它与生命同步,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三个阶段。家庭美育是最初阶段,胎教可以说是母亲对孩子实施美育的第一步。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科教学或活动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能力与性格、认识与意象、情感与理智、记忆与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健康和谐发展。其实施的途径一是通过学科教学,在传授知识、原理、定律的同时,进行美育。社会教育是美育的第三个阶段。老年阶段是人生的最高阶段,是人的潜能完美实现与施展的最佳阶段,老年人的生活亦离不开美育。

美育为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今天的产品设计要求设计者也要同艺术家一样,打破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界限,迅速向主要与精神领域打交道的“艺术”接近。如甲壳虫汽车设计兼顾独创性、合理性、经济性和审美性;丰田汽车车身外壳呈流线型,并且根据不同地区对美的需要作出不同的设计,单置式空调的设计在北方制热多点,制冷少点,在南方则相反,在雷电多发地区,注重防雷。又如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他管理的苹果公司推出系列创新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正是他独特的审美意识不断激发他创造的灵感。在科技愈来愈发达的今天,美已经成为创新之源。

在理论研究领域,美育同样发挥着神奇的作用,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会一两门乐器,如钱学森会吹笛子,袁隆平会拉小提琴等。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迪生认为,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但是,那1%的灵感甚至比99%的汗水还重要。而这份灵感往往来源于美育的影响。

有一个故事,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中国的教师教给学生画苹果的要领,先画正方形,然后按照不同的比例画;日本的教师告诉学生可以把苹果拿到面前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但是苹果不能吃;而美国的教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告诉学生不仅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还可以吃,结果不少学生还真吃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日本学生的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像梨,第二次画得就有点像苹果了;美国孩子的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可能画得像南瓜,第二次可能像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同样是美育,但不同的方式体现了课程文化和美育理念的差异,因此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存在差异。

教育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通过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如校园集体舞、大合唱等,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对艺术的热爱,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水平,潜移默化地培养创造能力。湖北省教育厅举办“黄鹤美育节”,开展书法、绘画等竞赛活动,同时,大力开展“大家唱、大家跳”等活动,目的不仅在于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体验艺术创造的魅力,更在于引导学生热爱美,让美贯穿于生活之中,贯穿于教育之中。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苹果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收获苹果
美育教师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