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批名中医蔡淦教授

2012-07-07 11:19上海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李其忠曾煜
检察风云 2012年3期
关键词:杂病阴火胃炎

文/上海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李其忠 曾煜

新中国首批名中医蔡淦教授

文/上海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李其忠 曾煜

专家门诊时间:

周二上午、周五上午 曙光医院(上海市普安路185号)

海上名中医系列

蔡淦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原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本科的首届毕业生。师从上海著名老中医张羹梅学习脾胃病的诊疗,又深得沪上诸多中医名家栽培,被中医前辈任继学评价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名中医”。临证秉持清代名医吴鞠通“治中焦如衡”的学术思想,治疗脾胃病每有佳绩;处理内科杂病,以顾护胃气、调理脾胃为先,多见实效。

蔡淦,上海市首届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上海曙光医院中医内科学终身教授,兼任上海市中医脾胃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国家老中医学术继承制导师等职。蔡淦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实践近50年,尤其擅长胃肠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脾胃病证,补泻兼施,非平不安

蔡淦教授临床实践近50载,在脾胃病的调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主持研制的“乐胃颗粒”、“肠吉泰”等中药制剂疗效卓著,针对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难治性疾病都有很好效果。蔡淦教授亦擅长中医药手段进行胃癌术后调治,在沪上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医脾胃病证,临床上与西医消化系统疾病的范畴类似,以胃、肠脏器发病为主。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云: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即易伤脾。现代社会,饮食不节、精神压力、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使得罹患慢性胃炎、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人士逐年增多。经胃镜普查证实,我国成年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20%。而且这些疾病往往治愈困难,病程容易反复,大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还有可能导致癌变。

中医学认为,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与脾互为表里。因一切水谷精微都有赖脾胃化生,故而传统中医一贯重视脾胃的养护、调治,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有悠久的历史,深得患者信赖。

蔡淦教授历经多年临床实践,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他综合考察各家经验,取法“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学说,擅长应用“补脾胃、泻阴火”之法。

蔡淦教授认为慢性胃炎为虚实夹杂的疾病,因脾胃气虚,阴火上乘而致。病症初起,其阴火多为湿热,临床表现多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久而成淤,可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因此,治疗大法宜虚实同治,补其元气,泻其阴火。在用四君子健脾益气的同时,前者酌情加用黄连、黄芩、连翘、蒲公英、陈皮、半夏等清热化湿,以泻阴火;后者则随证选用莪术、丹参、郁金等以清热化瘀解毒,从而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据此,蔡氏研制出“乐胃煎”、“胃一方”等治疗慢性胃炎的协定处方,随证加减,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蔡教授深谙清代医家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认为脾胃体用不同,脾为阴土而胃为阳土,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脾“喜燥而恶湿”而胃“喜润而恶燥”。临床上,脾胃功能失常,往往导致气机升降乖戾,为痞为满,气滞日久,胃络淤阻,常致气滞血淤。治疗时需兼顾二者,虚实、寒温、升降、气血、动静并调,以使阴阳平衡,脾胃自安。在选方用药上,常用党参、白术、甘草之甘温,配伍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之寒凉,以求脾胃制衡,相得无碍。

内伤杂病,兼调脾胃,五脏乃安

蔡教授治学平正通达,认为内伤杂病多缠绵难愈,脾胃之疾与他脏之病多互有影响,故遣方用药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为法,时时顾护胃气,徐缓图之。

蔡教授主张,对内伤杂病采用“调养”、“调整”的方法。所谓“调养”,即扶助正气,使正气得充而祛邪有力;所谓“调整”,即调理人体的阴阳,使之归于平衡。

因病久缠绵,不可操之过急,只要辨证不误,治疗方向正确,方能切中病机,应守方守法,缓缓图之,即所谓“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吴鞠通·《温病条辨》)。

蔡教授秉承李东垣脾胃学说宗旨,认为脾胃有病,可影响到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到脾胃。如久病肺虚之慢性肺系疾患,往往辨以“肺脾两虚”,祛邪同时,予以健脾益肺,选用生脉饮、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不同方剂合用芩部丹等止咳化痰药物;对于心血不足或心脾两虚者,可用归脾汤加减治疗,疗效卓著。

同时,脾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与肝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正所谓“肝为起病之源,脾为传病之所”,肝脾不和,可致疾病。因此组方用药,重在疏肝理气,不忘健脾,用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对脾虚肝旺者,如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治疗上遴选古方痛泻药方,处方用药以抑肝扶脾为要则,加用乌梅涩肠止泻、与芍药配伍又加强了柔肝敛肝之功,另外加入甘草,配合芍药缓急止痛。

蔡教授在对脾胃病诊治及慢性内科杂病调理中,还广泛应用了脾肾同治之法。脾胃病患者病久若见目糊、耳鸣、腰膝酸软、头晕乏力等症状者,在健脾益气同时加以补肾,方用左归饮、右归饮等加减。

纵观蔡教授论治内科疑难杂症之法,总不离脾胃,辨证清晰明了,方药看似简单,实是举重若轻。

(本稿件参考《上海浦东名医集萃》等资料)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杂病阴火胃炎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廖志峰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杂病经验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妇人杂病乳结核候”导引法
浅析“阴火”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
《杂病心法要诀》对《金匮要略》的继承与发展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林家坤阴火理论在慢性肾衰竭疾病中的应用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