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再制品产业“柠檬”现象形成机理与对策研究

2012-07-16 11:12王兆华
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10期
关键词:柠檬逆向物流

张 斌,周 旭,王兆华

(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一、引 言

废弃产品(End-of-Life Product)的回收处置是当前社会解决环境问题、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Jitendra Madaan(2007)将回收后的废弃产品的处置模式分为三类:修理(Repairing)、回收再造(Remanufacturing)、原料再循环(Recycling),其中回收再制造被认为是对废弃产品回收利用最具效率的模式[1]。回收后的废弃产品经过拆解、修理后,精选出仍具使用价值的部件为原料进行再生产而制造出的产品称为回收再制产品(Remanufactured Product)[2]。

回收再制产品不仅可以体现企业的绿色生产理念、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对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缓解社会资源环境压力也有积极的意义[3]。然而,经回收再制造的产品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尤其是电子类产品,消费者对于回收再制产品表现出极端的不信任,回收再制产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其产品流向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Samir K(2006)认为目前的回收再制产品主要的流向有两个:一是随着正常产品流向了主市场(Primary Market),另一是进入了二手市场(Secondary Market),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针对回收再制产品的市场[4],造成了回收再制品市场的“柠檬”现象[5]。这对于消费者正确认识回收再制产品,促进生产者积极实施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于回收再制产品市场中的“柠檬”的问题,有学者从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强调由于逆向物流成本的存在而造成的回收再制产品生产成本上的劣势,是回收再制产品市场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6];也有学者认为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回收再制产品的不信任态度会对回收再制产品市场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7-8]。然而,目前的研究对于成本以及消费者态度如何具体影响市场“柠檬”现象的形成还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没有形成有效的数理论证或实证分析;也很少有学者针对回收再制产品市场形成问题给出具体的政策措施。

本文试图将生产成本和消费者态度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深入分析回收再制产品市场“柠檬”现象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回收再制产品市场的形成。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改善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的认知度,形成对回收再制产品的有效需求,以此刺激生产者积极开展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活动,有效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

二、研究假设

需求和供给是市场构成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本文选择从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供给两个角度构建研究的假设基础,分析和探索回收再制品市场“柠檬”现象。

(一)消费者态度对回收再制产品市场形成的影响

回收再制产品需求的不稳定性是影响企业构建逆向物流系统、实施废弃产品回收处置的重要因素[9]。而这种需求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的认可程度过低,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当前,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将其与劣质品的概念混淆,普遍认为回收再制产品质量不可靠,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

然而,回收再制品与劣质品截然不同,它是经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对废弃产品回收处置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产品。逆向物流是指企业对原材料、加工库存品、产成品及相关信息等从消费地到起始地的高效率、低成本的流动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某些物品由于失去了明显的使用价值(如加工过程中的边角料、消费后的产品、包装材料等)或因为消费者期望产品所具有的某项功能失去了效用或已被淘汰,将会被作为废弃物抛弃,但在这些物品中还存在着可以再利用的潜在使用价值,企业为这部分物品建立一个回收系统,通过清理、分类、加工等工序将其潜在的使用价值提炼出来作为原料投入到产品的生产,可以达到降低原料成本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10]。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回收再制产品生产加工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并根据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性能对其进行合理的评级,以保证再制造出的产品达到相关的市场标准。而劣质品是指使用劣质的原料或落后的生产工艺而加工生产出的质量和性能达不到市场标准的产品[5],劣质品往往注重产品的外形和包装的修饰,使消费者很难区分出劣质品与一般产品的区别。

由于劣质产品的存在,对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回收再制产品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消费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很难对市场上的回收再制产品与劣质品进行有效的区分,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到劣质产品并发现质量问题以后,往往会将原因归结为购买使用了废弃产品为原料的回收再制产品的缘故,造成了对回收再制产品质量的不信任,使得回收再制产品的形象受损。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研究的第一组假设:

假设1-1: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的不信任是影响回收再制产品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

假设1-2:劣质产品的存在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不信任的主要原因。

(二)生产成本对回收再制产品市场形成的影响

回收再制产品的生产成本可以分为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成本和产品的生产加工成本两部分[11],而相应的,一般正常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可以划分为原材料的购置成本和产品的生产加工成本。相比较来说,回收再制产品与一般正常产品的生产加工的差距不大,它们之间生产成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成本与原材料的购置成本的差异上。

从原材料本身的价值成本来看,大多数产品废弃回收的原材料成本要小于从供应商直接购买的成本,但考虑到物流成本、废弃产品的处置成本(废弃产品的分类、拆解、加工成本)等因素,就使得整体废弃产品回收处置成本远远高于从供应商购买原材料的成本。这是因为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有效的实现废弃产品处置(分类、拆解、处置)需要很高的资本投入,回收网络的构建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协调成本比较高,此外,由于回收物流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很难形成稳定的废弃产品的供应,使得回收再制产品的原材料供应存在很高的风险成本[12]。Karl Inderfurth(2005)指出,废弃产品高的回收处置成本使得大多数的生产商更愿意选择从供应商那里获取原料,而不会主动承担废弃产品回收处置责任[7]。

回收再制产品生产成本上的劣势,使其在与一般正常品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常此以往,会逐步被正常品挤出市场。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研究的第二个假设:

假设2:生产成本的劣势是造成回收再制产品市场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博弈模型设计与分析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本文运用博弈论的相关原理从两个方面对回收再制产品市场难以形成的机理进行分析:一是回收再制产品与劣质品的博弈分析,鉴于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劣质产品,这些产品往往是用一些低劣的原料加工而成,这和通过逆向物流系统回收加工过的原料制成的回收再制产品有本质的不同。然而,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不能很好地区分回收再制产品和劣质品,甚至将两者混淆,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的选择。二是正常品和回收再制产品的博弈分析,由于构建逆向物流系统、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加之人们普遍对回收再制产品不够了解,使得回收再制产品在竞争上处于劣势,市场份额受到正常品的挤压,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

(一)回收再制产品和劣质品的博弈分析模型

本文假设存在一个回收再制产品的市场,消费者知道市场上的产品是回收再制产品,即不考虑一般正常品的影响,其有效的消费需求为对回收再制产品需求。并假设所有的回收再制产品都经过了评级处理,同种级别的回收再制产品都是无差异的,即不考虑回收原料使用上的差异造成产品价值上的差异,并假设所有的回收再制产品都不存在质量问题。同时市场上存在着劣质产品,由于劣质品的企业通过伪装将产品外形、包装等和正常品做得基本一样,消费者很难区分回收再制产品和劣质品。由此本文构建一个回收再制产品和劣质品的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

模型假设市场上回收再制产品的价格为P,劣质品企业为了避免暴露自己劣质品的身份也选择价格P,消费者购买回收再制产品的期望得益为V,购买到劣质品的得益为W,且V>P>W (消费者的期望得益大于自己所支付的价格时才乐意购买,所以V>P,劣质品的价值往往要小于回收再制产品的市场价格,所以假设P>W),劣质品企业对产品进行伪装的成本为C,博弈树如图1所示。

企业知道自己的产品是回收再制产品还是劣质品,它的策略可以选择卖或是不卖;消费者不知道产品的具体状况,它的策略可以选择买或是不买。

图1 回收再制产品与劣质产品博弈模型

消费者在信息集处选择买的期望得益L=(V-P)×p(h s)+(W-P)×p(b s),根据假设条件化简,L=(V-W)×p(h s)+W-P,其中,p(h s)表示企业卖的情况下消费者买到回收再制产品的概率;p(b s)表示企业卖的情况下消费者买到劣质品的概率。

消费者在信息集处选择不买的期望得益为0。

随着博弈反复的进行,很多消费者购买到劣质品,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知道自己购买的为劣质品,往往会把产品的质量问题归结到产品使用了回收原料所致,使得对回收再制产品的期望得益V逐渐减少并渐渐趋近于劣质品的得益W,假设1-2得以证明。从而使得消费者期望得益L逐渐趋于W-P,小于消费者选择不买的期望得益0,所以从长远看,消费者不会购买回收再制产品,回收再制产品市场逐渐萎缩,最终导致退出市场的局面,假设1-1得以证明。

(二)回收再制产品与正常品的博弈分析模型

本文认为回收再制产品市场难以有效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来自正常品市场的挤压。通常来讲,企业构建逆向物流系统,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并提取有用原料进行再生产的成本很高,这使得回收再制产品企业的生产成本往往大于直接从原材料市场购买原料生产正常品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在竞争上处于劣势,长此以往,企业没有动力去从事回收再制产品的生产,回收再制产品逐渐被正常品挤出市场,难以形成独立的市场规模。本文通过构建回收再制产品和正常品的博弈模型来加以分析。

假设市场上同时存在回收再制产品和正常品两种产品,且由于回收再制产品企业对产品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同一级别的回收再制产品和正常品的使用价值是无差异的。市场上对该类产品使用价值的需求D是一定的,回收再制产品和正常品各自的需求量分别为D1和D2,价格分别为P1和P2。

设消费者购买回收再制产品的概率为E,购买正常品的概率为1-E;那么

市场上的价格水平为:

市场的总需求D和价格水平P满足:

其中,a、b为市场需求函数的截距和斜率。

假定回收再制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为C1,正常品的边际成本为C2,通过本文上述的分析可知,通常情况下C1>C2。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回收再制产品的利润为:

正常品的利润为:

这是一个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博弈的纳什均衡为回收再制产品和正常品企业在对方达到最大利润的前提下,自身所能得到最大利润,即满足 Max(L1)和Max(L2)。

将(1)-(4)带入(5)式、(6)式分别对L1和L2求导得:

对(7)式、(8)式求解得:

单位边际成本对利润的贡献率为:

将(9)式、(10)式带入(11)式、(12)式中得:

对(13)式、(14)式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由于C1>C2,使得R1<R2。由于单位成本上回收再制产品的利润低于正常品的利润,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没有动力去继续投资于回收再制产品的生产,回收再制产品的市场将逐渐萎缩直至退出市场,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假设2得以证明。

四、推动回收再制产品市场建设的G-E模型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鉴于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市场认知水平较低以及企业从事回收再制产品加工生产过高的生产成本,使得劣质品和正常品对回收再制产品形成双重挤压,回收再制产品市场逐渐萎缩甚至退出市场,造成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同企业和社会积极构建逆向物流系统的意愿是相悖的。为此本文构建了推动回收再制品市场构建的G-E模型(如图2),即从政府(government)和企业(enterprise)两方面同时采取措施促进回收再制品市场的建设。具体地,本文先分别从回收再制产品企业如何应对劣质品的挤压以及同正常品的竞争的角度进行分析,给出相关的建议,然后引入政府机制,从宏观的角度对如何构建良好的回收再制产品市场给出政策性意见。

(一)回收再制产品企业应对劣质品挤压的对策

通过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回收再制产品逐渐被劣质品挤出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不够了解,不能很好地区分它与劣质品的区别。对于回收再制品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营销、广告宣传等方式向消费者介绍回收再制产品与一般劣质品的不同,引导顾客的绿色消费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补偿机制来抵制劣质品的渗透[13]。

图2 回收再制品市场G-E模型

本文在第二部分回收再制产品与劣质品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质量补偿机制进行分析,给出回收再制产品抵制劣质品渗透的理论建议。

假设一个回收再制产品的市场,市场上只存在回收再制产品和劣质品两种产品,回收再制产品的生产成本为C1,劣质品的生产成本为C2,通常C1>C2;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为P,买卖双方的交易是无限期的,市场的贴现率为q。假定企业可以选择采用或不采用质量补偿策略,即消费者若发现所买产品有质量问题,可以从选择质量补偿策略的企业那里得到C3的补偿,若企业不补偿,消费者以后则不再购买该产品。理论上讲,回收再制产品的质量是有保证的,而劣质品往往存在质量问题,为了分析方便,本文假定回收再制产品的质量都是合格的,而劣质品都存在质量问题。

若企业一直选择提供回收再制产品,那么其利润的贴现值为:

若企业提供了劣质品又拒绝补偿,消费者将选择不再购买,企业从第二期开始将失去所有市场,其利润的贴现值为:

若企业提供了劣质产品选择补偿,并在以后提供回收再制产品,那么其利润贴现值为:

若要使补偿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满足(15)式>(16)式>(17)式,即使得一直生产回收再制产品企业的利润率始终高于其他情况,企业才会选择生产回收再制产品,而从长期来看,企业只要选择了出售劣质品,无论是出售后不补偿,还是出售一次补偿后再出售回收再制产品,其利润都小于一直生产回收再制产品,因此,在这样的补偿机制下,一个理性的企业断然不会去生产劣质品。

企业按照(20)式来构建质量补偿机制,不仅可以逐渐将劣质产品挤出市场,还让消费者体验到回收再制产品的质量水平,逐渐消除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的偏见,提高了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的认可度,达到宣传鼓励绿色消费的目的。

(二)回收再制产品企业应对正常品竞争的建议

从回收再制产品和正常品博弈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回收再制产品同正常品竞争的劣势主要在于生产成本上的劣势。回收再制产品的成本较高主要是由于企业构建逆向物流系统,从众多分散的消费者手中收回废弃的产品,并进行分类和处理的成本很高,回收再制产品要赢得市场,减少逆向物流的构建成本、缩小与正常品成本上的差距是根本途径。

首先,企业可以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消费者主动将废弃物提供给企业,达到降低回收成本的目的。Liz Breen(2006)指出,逆向物流系统中大部分成本来自于废弃产品的回收成本[14]。由于消费者的分散性,增加了从各个分散的消费者手中回收废弃的产品难度,并且很难形成稳定回收物流,造成很高的回收成本和风险成本。企业可以通过采用“以旧换新”、提高回收价格、完善回收设施等激励措施,鼓励消费者主动将自己废弃的产品交回到企业手中,以此来降低回收成本。

其次,企业要加快技术创新,完善产品的绿色设计,通过加强配件生产的标准化,实现产品零部件可拆卸化,以此来降低对产品报废后的原料分类和处理的成本。很多废弃的产品,往往是其中的一两个部件出了问题,而大部分的零部件还有着很强的使用价值,通过配件标准化的生产和可拆卸化,使得在对回收的废弃产品进行处理的时候,便于分类和回收,降低处理成本。

此外,企业要加强对回收再制产品的营销宣传,引导顾客的绿色消费理念,以此来增加正常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达到缩小回收再制产品与正常品成本差距的目的。当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绿色消费,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成本体系。回收再制产品的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回收再制产品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的环保的认知度,从侧面增加正常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达到缩减成本差距的目的。

(三)政府保障机制的构建

企业构建逆向物流系统,回收利用废弃产品进行回收再制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对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污染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应建立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逆向物流系统的构建,避免回收再制产品柠檬市场的形成。

首先,政府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打击劣质品的生产和销售,构建良好的回收再制产品市场运营环境。通过回收再制产品和劣质品的博弈分析可以知道,回收再制产品柠檬市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劣质品的冲击,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监管,限制劣质品的生产和销售,维护回收再制产品市场良好的运营环境。

其次,政府可以对构建逆向物流系统的企业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并在回收渠道和相关技术上给予支持,以此来降低企业生产回收再制产品的成本。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或增加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构建逆向物流系统的企业政策上的优惠;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协助企业建立回收渠道,并给予相应技术上的支持,对于一些对环境有严重污染废弃物,政府还可以亲自担当回收者的角色,在解决社会生态问题的同时,也帮助回收再制产品生产商的回收成本,一举两得。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回收再制产品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有充分的了解,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降低回收再制产品认知成本;同时,引入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运用强制手段规定生产者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义务,并给予没有承担相关回收处置责任的企业相应的处罚,以此增加其社会责任成本。通过以上措施,来缩小回收再制产品的成本劣势,增强其产品竞争力。

五、结 论

综上所述,逆向物流系统中回收再制产品市场“柠檬”现象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的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区分劣质品和回收再制产品,在劣质品的冲击下,消费者对回收再制产品的期望得益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市场的萎缩;另一个是回收再制产品企业构建逆向物流系统、回收废弃物的成本较高,致使在同正常品的竞争时处于劣势,没有意愿主动从事回收再制产品的生产。

针对上述原因的分析,本文构建了推动回收再制品市场建设的G-E模型,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探索促进回收再制品市场形成和完善的机制和方式。研究表明,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质量补偿机制,抵制劣质品对市场的渗透,逐步消除回收再制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相关激励措施,激发消费者自主回收废弃物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企业的标准化、模块化生产,进行绿色消费的宣传,来逐步降低自身废弃物回收、处理成本,增加竞争对手未构建逆向物流系统的社会责任成本,增强回收再制产品的竞争力。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一方面需要加强市场的监管,打击劣质品的生产和销售,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和帮助企业构建逆向物流系统,降低其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成本,同时通过引入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EPR),增加未构建逆向物流系统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

[1]Jitendra Madaan,S Wadhwa.Flexible Process Planning Ap⁃proaches for Sustainable Decisions in Reverse Logistics Sys⁃tem[J].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2007,8(4):1-8.

[2]Geraldo Ferrer,Jayashankar M Swaminathan.Managing new and differentiated remanufactured produc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203(2):370-379.

[3]陈海威.再制造产业:概念、问题与发展对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6):57-60.

[4] Samir K Srivastava.Green Supply-chain Management:A State-of-the-art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6,9(1):53-80

[5]Akerlof.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488-500.

[6]王海燕.我国逆向物流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7]Srikanth Vadde,Abe Zeid,Sagar V.Kamarthi.Pricing deci⁃sions in a multi-criteria setting for product recovery facilities[J].Omega,2011,39(2):186-193.

[8]Mehmet Ali Ilgin,Surendra M Gupta.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 recovery(ECMPRO):A re⁃view of the state of the ar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0,91(3):563-591.

[9]Karl Inderfurth.Impact of Uncertainties on Recovery Behav⁃ior in a Re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J].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5,35(5):318-336.

[10]C Kieren Mayers.Strategic,Financial,and Design Implica⁃tions of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Europe:A Pro⁃ducer Case Study[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7,11(3):113-131.

[11]Samir K.Srivastava.Management product returns for reverse log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6,36(7):524-546.

[12]V.Ravi.Analyzing Alternatives in Reverse Logistics for end-of-life Computers:ANP and Balanced ScorecardAp⁃proach[J].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5,48:327-356.

[13]刘海龙.“柠檬”市场:信息对称和消费者行为[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6.

[14]Liz Breen.Give me Back My Empties or else!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Customer Compliance in Reverse Logistics Prac⁃tices(UK)[J].Management Research News,2006,29(9):532-551.

猜你喜欢
柠檬逆向物流
柠檬
逆向而行
巧制柠檬片
小柠檬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柠檬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