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诗十九首》和乐府民歌的关系

2012-08-15 00:42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12年20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乐府文选

⊙奚 琴[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在魏晋的诗歌创作当中,有许多杂诗的创作。我们现在看梁代萧统等所编的《文选》,其诗歌部分的类目中有“杂诗”一类,且选入不少魏晋“杂诗”,但又收了许多不是以“杂诗”为题的作品。其中汉末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及传为李陵、苏武所作的几首诗,实为魏晋“杂诗”渊源。所以《文选》当中有很多的“杂诗”,如曹植《情诗》、张华《情诗》及陶渊明《咏贫士》《读山海经》、谢眺《和王主簿〈怨情〉》诸诗,其体制性质与“杂诗”体最相近,归于“杂诗”类中,也是合理的。而在《文选》收录的“杂诗”当中,成就颇高的就是《古诗十九首》,自从其面世以来就一直被历代的文学评论家所关注,并拥有着不同于其他诗歌的显著地位和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称赞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也认为是“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认为:“古诗第一”,王国维也认为是“写情如此,方为不隔”。即使到了现在,对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很多的研究者关注《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创作特色和美学特色,关注《古诗十九首》与玄学的关系,关注《古诗十九首》的传播和阐释历程,有的研究者还关注了其流露的女性意识,等等。《古诗十九首》在很多的情况下已经开始从《文选》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然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古诗究竟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其实是与乐府民歌有重大的关系,二者的界线并不明确,如《文选》古诗《冉冉孤生竹》《驱车上东门》二首,郭茂倩却收入《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陵上柏》,《北堂书钞》却引入了《古乐府》,《迢迢牵牛星》也被《玉烛宝典》引入《古乐府》。至于十九首之外身兼乐府与古诗两个头衔的诗歌那就更多了。如《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编为古诗,《乐府诗集》收为乐府;《上山采靡芜》在《玉台新咏》中被称古诗,《太平御览》称《古乐府》;《皑如山上雪》在《文选》中被定为古诗,《乐府诗集》《玉台新咏》均称之为古乐府。

其实古人早已对乐府与古诗的区别进行过讨论。冯班在《钝吟杂录》中说:“伶工所奏乐也,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本无定体,今人不解,往往求诗与乐府之别。钟伯敬至云某诗似乐府,某乐府似诗,不知何以判之?”冯班讲得很有道理,诗乃乐之词,乐乃诗之配音,诗入乐则称乐府,不入乐则称诗。对于汉以后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诗与乐府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入乐。故冯班又云:“古人之诗皆乐也,文人或不娴于音律,所作篇什不协于丝管,故但谓之诗,诗与乐府从此分区。”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人所作之诗皆入乐,后来有了文人徒诗,才有了二者的区别。

所以,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纠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是是否入乐。我们可以从有的古诗被称为乐府,有的乐府被称为古诗这一现象中窥知《古诗十九首》中的某些诗很可能在当时合于音律,与乐府并无区别,另一些诗因为文人“不娴于音律”而为徒诗。所以,是否入乐是不能成为二者的区别的。其次就是主名问题,二者都是无主名之作。《文选》以此作为二者的区别实在难以讲通。可以这样理解,乐府民歌是群众的集体创作,集体创作而无主名是很自然的,《古诗十九首》也无主名,而文人之作一般应有主名,选家知道这些诗乃文人所作,且格凋相近,于是暂且编为一组,称之为古诗。所以我们可以说《古诗十九首》与乐府民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是由集体创作的乐府民歌向文人创作的徒诗过渡时期的产物。《古诗十九首》对乐府民歌的继承关系是相当明显的。无论是题材、语言,还是体制都可以看到乐府民歌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直接脱胎于乐府民歌的痕迹。

以往的论者多认为乐府民歌长于叙事,而《古诗十九首》纯系抒情。二者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叙事和抒情两大系统。的确,乐府民歌多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现实性和叙事性是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然而,我们不能因为乐府民歌具有这一特点,而忽视了它的另一特点——抒情性,乐府民歌中也有不少抒情诗,如《薤露》《蒿里》《怨诗行》《西门行》《悲歌》等等。这些诗歌的叙事成分极少或者根本没有,都是着意抒写情感,表现人的主观世界,就其抒情性来说已与以抒情为主调的《古诗十九首》无多大差别,而且两者所抒发的情感内容也有相似之处。如乐府民歌《薤露》以薤上的露水比喻人生的苦短:“薤上露,何易!露晞明朝更复落,人生一去何时归?”这与《古诗十九首》中“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表达的人生感慨是一致的。

又如乐府民歌《怨诗行》写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十九首中也多有此种感慨,甚至成为《古诗十九首》抒情的主旋律。如“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这种人生的慨叹显然是源于乐府民歌。不仅如此,《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有时干脆直接套用乐府民歌的诗句,或稍加提炼,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乐府民歌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坐愁怫郁?当复待来兹。”而《古诗十九首》则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或直接套用,或稍加改变,乐府民歌中的诗句又在《古诗十九首》中出现,这是十九首受民歌影响的直接证明。从语言上看,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亦多有相同之处,其明显特点是二者都大量运用叠字,来加强诗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这种写作手法表现在作品中的具体句子上,乐府诗歌中的“青青园中葵”“青青河边草”“盈盈公府步”,在《古诗十九首》当中就变成了“青青陵上柏”“青青河畔草”“盈盈楼上女”等等。

叠字的运用很可能是汉代民间语言和歌曲的一个特点,故乐府民歌多用之,文人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与乐府民歌产生的年代相去不远,且有意识地向民歌学习,所以亦多用叠字,从二者这一共同特点,也可看出其中的继承关系。

从诗的体制上看,乐府民歌大多还是自由体,句不限字数,篇不限句数,而以五言为主。《诗经》中虽可偶见五言,但尚无通篇五言,乐府民歌则以通篇五言为常见。如《江南》《鸡鸣》《长歌行》《步出夏门行》,等等。可以说乐府民歌开我国五言诗之先河,《古诗十九首》则是在民歌基础上的发展,纯系五言,且句式整饬,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从诗体的发展上亦可看出二者演进的脉络。

从以上我们可以知道《古诗十九首》全面地继承了乐府民歌,不论是它的抒情性,还是它的题材、语言体制,都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然而,《古诗十九首》毕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

乐府民歌中的抒情诗多是率性任情,单纯质实,乐府民歌的语言多质实朴茂、直言其事,如《薤露》《蒿里》抒写对死亡的厌恶和恐惧,《悲歌》《古歌》言乡思之愁苦,都是率性直抒。相对来说,《古诗十九首》则显得含蓄蕴藉,情感细腻,《古诗十九首》重视语言的修饰,带有明显的文人色彩,诗句的对偶在乐府民歌中偶尔可见,《古诗十九首》则是很普遍的。比起乐府民歌来,《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技巧有了明显发展,乐府民歌的感情抒发与景物描绘多为直线联系,简洁单纯,而《古诗十九首》则极善于用景物渲染。乐府民歌是群众的集体创作,反映了人们普遍的直接的生活感受。如乡愁别绪、思妇怀人,人生苦短,等等。十九首则开拓了新的抒情领域,它不仅表现了先前乐府民歌的抒情内容,还抒写了诗人对理想、事业、友谊、爱情的追求,抒写了失志伤时、怨天尤人、渴望政治清明等更为复杂多向的感情,这些感情多带有诗人的个性特征,显然要比乐府民歌的抒情高出一个层次。

[1]宣丽华.《古诗十九首》与中国文人情怀[J].盐城师专学报,1998(3).

[2]赵昌平.建安诗歌与古诗十九首[J].江淮论坛,1984(3).

[3]赵敏俐.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艺术特征[J].文学遗产,1995(2).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乐府文选
画与理
画与理
乐府、乐府诗、新乐府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
画与理
画与理
乐府—清平调之二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吕氏春秋》乐论对《文心雕龙·乐府》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