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易》相通新证:以“应侯“”康侯”为例

2012-08-15 00:42高中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名作欣赏 2012年36期
关键词:中华书局顺德周易

⊙高中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48]

《诗》《易》于艺术性上之相通,前人早有察觉。清人章学诚云:“《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①近代以来,学者更揭举《易》中卦爻辞之类诗者②,《周易》“诗体结构”③亦为之发覆。诸此种种,硕果累然。实则文艺而外,《诗》《易》相通,亦多有证。本文即以《诗》之“应侯”、《易》之“康侯”为例,试作疏解,博雅君子,幸垂意焉。

“应侯”出自《诗·大雅·下武》。是篇于《诗》学史、于周初文化皆关系至巨。然而自题旨至章句,该篇仍有诸多问题待考,欲一一厘清,实非易事。本文所论“应侯”,便是如此。为便讨论计,特录《下武》全篇如下: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此篇主旨,《序》云:“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东汉郑玄承之,谓:“继文者,继文王之王业而成之,昭明也。”④《诗谱》亦据此谓是篇作于武王时。宋人或有疑之者,然无力证,不为朱子所取,于近世亦无甚影响。⑤清人一尊汉学,持毛郑之说愈坚。近代以来,始疑窦大启,实因篇中明著武王之子——“成王”二字。《诗》云“成王之孚,下土之式”。于“成王之孚”,郑氏注云,“成我周家王道之信也”。今日视之,其说未免迂曲。何以言之?按“成王”,《诗》中三见,除《下武》篇外,尚有: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周颂·昊天有成命》)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周颂·噫嘻》)

上举二例,“成王”均指“周成王”,无可疑义。⑥《下武》之“成王”何独例外?又《礼记·缁衣》: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焉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甫刑》曰‘一人有应,兆民赖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此言为政者当谨于个人好恶,方可化民。⑦为此,夫子连引三典,以证成其说。观其以“成王”与“师尹”“一人”并举,可见夫子释《诗》亦以“成王”为人称。《缁衣》、《隋书·音乐志》引梁沈约之说以为“子思子”⑧所作。子思为孔子之孙,其论必有所据。郑注实乖原旨。

至此,可明《下武》所述乃成王时四方来贺事(“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本篇所要讨论的“应侯”——应国之君,亦躬与其会。然而,“应侯”于古注亦不免支离之运:

(1)《毛传》:“应,当。侯,维也。”《传》辞简略,未有疏解。

(2)《郑笺》:“媚,爱。兹,此也。可爱乎武王,能当此顺德。”⑨

(3)朱熹《诗集传》:“应,如‘丕应 志’之‘应’。侯,维。”此“言天下之人皆爱戴武王以为天子,而所以应之,维以顺德”。

以上三说可为古注代表。其中郑、朱皆承毛说,以“应”为当,以“侯”为语辞。就全句而言,朱又从郑,皆以具“顺德”者为周王。但如此理解,实有不可通处。既以“媚兹一人”者为诸侯矣,又以“应侯顺德”者为周王,上下两句各自为主,与全篇辞气不合。⑩故郑、朱皆增字以弥缝之。

今考诸《诗经》辞例,云“X侯”者,可分两类(括号内数字为出现次数):

第一类:公侯(5)、齐侯(3)、卫侯(2)、邢侯(1)、诸侯(1)、韩侯(8)、鲁侯(8)、尔侯(1)。

第二类:射侯(1)、大侯(1)。

第一类中,侯均为公侯之侯;第二类,侯为射布,今日俗称作箭靶者。无疑,“应侯”之“侯”不可能归入第二类,如此,便只能归入第一类。“侯”意为君,决矣。⑪“媚兹一人,应侯顺德”,乃言应君媚⑫于天子,具有顺德。句意显豁,辞气通达,无可疑议。

实则现代以来,已有学者明言“应侯”当为人称。⑬而于《诗》学史明确“应侯”为“应国之君”,当推高亨先生之功。其举《太平御览》所引《陈留风俗传》引《诗》“唐侯慎德”为证。⑭按“慎”“顺”古通,“应”既可通作“唐”,唐之为国,载籍经见,可见引书人亦以“唐侯”为人名。今再举一证:《水经注》于“ 水”下云:“ 水东径应城南,故应乡也,应侯之国,《诗》所谓‘应侯顺德’者也。”⑮由是可知,“应侯”指“应国之君”,与“齐侯”“韩侯”等同例。

按应之为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 、晋、应、韩,武之穆也”,杜预《注》:“四国皆武王子。”⑯其地望,《汉书·地理志》“颍川郡父城县”,班氏自注,“应乡,故国”⑰,即西周应国之封,在今河南平顶山市一带。近年于平顶山北 村所发现应国公室贵族墓,已确证此说。⑱

《下武》言“四方来贺”,而特称“应侯”,可见应国与王室关系密切。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的 簋,乃西周中期器,其铭文云:“惟王十又一月初吉丁亥,王在姑,王弗忘应公室,宁(予) 身,锡贝卅朋、马四匹……”学者指出,“簋铭所说应公,是应国始封之君,周王不忘应公的后裔,赏赐了 ,就像赐予朝内的臣下一样,这种情形在西周是罕见的”⑲,此足可证二者关系。

《下武》所记,实为西周初年某次要典。唯史料有阙,已难详考。按《逸周书·王会解》载成王之时,八方会同,诸侯朝见,“应侯”⑳之名赫然在目,惜《王会》所述极简,一时难以援据。学者指出,西周末年应国已趋衰微㉑,史籍缺载,学者不知其事,故不免迂曲其说,亦有可原。今赖诸地下发现,应国史实渐明,相关考辨方始言之有据,不致谈兵纸上。

前人诂经,因史实难征而致误者,并非个案。如《易》之“康侯”,亦为著例。《易·晋》卦辞云:“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于“康侯”,古人如是说:

(1)《周易音义》引郑玄:“康,尊也,广也。”㉒

(2)《周易集解》引荀爽:“阴性安静,故曰康侯。”

(3)《周易集解》引虞翻:“康,安也。”

(4)《周易集解》引侯果:“康,美也。”㉓

以上诸说,均以“康”为形容词,系美称,不以为有所指。自1929年顾颉刚先生作《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以来,“康侯”本意始渐发明。顾氏引刘心源说,以《康鼎铭》之“康侯丰”即“康侯封”,亦即文献所言“康叔”,《晋》卦“用锡马蕃庶”㉔者。“康”非美称,实则学者早有论说。或以为畿内国名㉕,或以为采地之名㉖。然于“康”之所在,始终未得其详。㉗2009年,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战国竹简,其中《系年》部分,业已整理公布,简文有云:“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先建卫叔封于庚(康)丘,以侯殷之余民。”㉘

庚、康通假。学者指出,“康丘”即在殷。殷故地有邶 卫之说,康当处“卫”地范围之内,故“康叔封”亦可称“卫叔封”㉙。

综上可知,“康”即“康丘”,为地名,非美称。因文献唯见“康叔”,不言“康侯”,故使真相蒙尘日久。

“应侯”乃应国之君,而古人解为语辞。“康侯”系康丘之侯,而古人目“康”为谥。何以如此?于“康侯”之误读,顾颉刚先生分析道:一来不知道周初有康侯其人;二来即使知道周初有康侯其人,但为要维持文王作卦爻辞的成说,也须藏起这个证据。㉚

“康侯”如此,推之“应侯”,亦毫无 格。顾氏所论“二来”虽有诛心之嫌,但古人尊经,言必称文武周公,洵为实情。郑为《诗》作谱系年,与《汉志》断卦爻辞之作者㉛,其思维进路如出一辙。今日之学界,既不盲从古人,拘守旧说,亦绝不抹杀前论,疑古过勇。㉜准诸史实,周初封建,康、应二侯,皆与其事,乃关乎彼时礼乐制度之极大者㉝,故见诸《诗》《易》。《下武》篇载四方来贺,皆“媚兹一人”,以“孝思维则”,均主维系诸侯,以固周政。《易》云“康侯用锡马蕃庶”㉞,亦言宾主接遇之密。

究而言之,礼乐乃西周文化之原,王官实三代学术所系㉟,举凡典籍,莫不因之而生而成,为其鼓之舞之。礼乐之于《诗》《易》㊱,牢笼固已久矣。二者相通,岂偶然哉!

①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② 李镜池:《周易筮辞考》、《续考》,收入《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年版。

③ 傅道彬:《〈周易〉爻辞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江汉论坛》,1988年10月号。

④ 《毛诗正义》,阮元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25页。本文所引《毛诗》、《序》、《传》、郑玄《笺》、《诗谱》、孔颖达《疏》,皆据此本,不另出注。

⑤ 参见(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88页。

⑥ 《噫嘻》“成王”,《毛传》以为“成是王事”,非。清人已驳正之。详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68-1069页。

⑦ 参见(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23页。

⑧ (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88页。

⑨ (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87页。

⑩ 《下武》句法,上下两句若各自为主,则其中一句必明言主语,如“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上句主成王,下句明言主“四方”。若上下两句皆无主语,则必同主一人,如“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皆主周王。

⑪ 另有两例,须作说明。一为《郑风·羔裘》“洵直且侯”,侯,《释文》引《韩诗》云“美也”,是。一为《小雅·十月之交》“ 侯多藏”,《传》云“信维贪淫多藏之人也”,以“侯”为语辞。然《十月之交》“择三有事, 侯多藏”,谓王朝所择大臣均贪淫之人,以侯为语辞,意顺。《下武》则否,说见正文。

⑫ 《诗》之“媚”,意近于“顺”。说见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133页。

⑬ 柯昌济云“盖成王时有德之臣”。参氏著《 华阁集古录跋尾·乙篇上一》“应公鼎”条。馀园丛刻本,1935年版。

⑭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96页。

⑮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校证》,陈桥驿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23页。

⑯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47页。

⑰ (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60页。班氏自注谓应侯为“武王弟”,乃误说,前人已辨。参(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2—2303页。

⑱ 参见姜涛、贺全法、廖佳行:《商周时期的应国考辨及其相关问题》,见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编:《河南文物考古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马世之:《应国铜器及相关问题》,《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

⑲ 李学勤:《探寻久被遗忘的周代应国》,《文史知识》,2010年第11期。

⑳ 《王会解》:“成周之会……内台西面者,正北方,应侯、曹叔、伯舅、中舅。”孔晁注:“应侯,成王之弟。”见黄怀信等:《逸周书 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08页。

㉑ 参李学勤:《探寻久被遗忘的周代应国》,《文史知识》2010年第11期。

㉒ 陆德明:《周易音义》,《经典释文》卷二,第99页。

㉓ 以上三说见(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37—338页。

㉔ 详见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㉕ 参见《尚书正义》孔安国传、孔颖达疏,阮元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2页。

㉖ 参见杨筠如:《尚书 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69页。

㉗ 相关讨论可参见顾颉刚、刘起 :《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65—1370页。

㉘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145页。

㉙ 参见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3期。

㉚ 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㉛ 《汉书·艺文志》谓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4页)。至唐孔颖达作《正义》,依马融、陆绩说,谓“卦辞文王,爻辞周公”(《周易正义卷首》,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页)。

㉜ 参见李学勤:《谈“信古、疑古、释古”》,收入《古文献论丛》,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㉝ 封建诸侯,于西周制度至为关键,竹帛书之,论者重之。可举王国维先生《殷周制度论》为证,其云:“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见《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3页。

㉞ 北宋年间出土之“安州六器”,其《中觯》铭谓:“王大省公族于庚,振旅,王锡中马……”(参见唐兰:《西周青铜器分类铭文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8页)。可见锡马确系周王锡命大端。

㉟ 参见张京华:《中国何来“轴心时代”?》(上、下),分载《学术月刊》2007年7月、8月号。

㊱ 参见兰甲云:《周易古礼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顺德周易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7.1声道定制影院+KTV案例 顺德华侨城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世界美食之都——顺德
城市级APP“i顺德”即将上线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甜甜的“蝴蝶茧”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