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拓展高校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与功能

2012-08-15 00:45杨鹰
大家 2012年17期
关键词:校报载体校园文化

杨鹰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充分发挥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当然不可回避地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重要任务,同时应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的更好的拓展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与功能。

一、高校校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势与功能

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比,校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诸多优势与功能。

(一)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的载体的导向功能

在高校校园媒体中,校报是最早出现的媒体之一,传统的沿袭和制度的确认赋予校报独特的地位和独特的权威;同时,教育部给予高校校报了以下定位“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通过刚性的要求从制度上确立了校报合法的权威;此外,国家报刊业行业准入的获得,使高校校报因此而成为高校校园内唯一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媒体,这不仅让其具有高校校园内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也使它拥有了一种行业认可的权威。同时,由于高校校报的读者范围主要是全校师生,因此,高校校报的权威性和针对性使其具有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导向功能。

(二)显性和隐性双重载体的立体式教育功能

高校校报主要是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为学校党建、行政、教学、科研、校园文化活动等服务的校园文化传播载体,其显性的直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言而喻。同时高校校报又具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点,其并不直接明确标榜自己的德育目的,而是通过编辑人员对稿件的选择、组版等过程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体现德育目的。而且,高校校报的作者团队一般是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和体验者,现身说法使得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了一份体验式教育功能。并且由于校报的校园活动版和副刊版的内容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容易将有关道德观、人生观等方面的观点渗透到广大读者之中,从而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功能。此外,高校校报的出版和编辑是一项持续的工作,因而还具有持续教育功能。因此,高校校报具有显性和隐性双重载体的立体式教育功能。

(三)构建校园文化功能

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从文化形态上,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

二、拓展高校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与功能的建议和策略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工作重点之一,而校报作为高校党委的机关报,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上述诸多优势和功能,高校校报要及时正确的反映或形成舆论,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向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转变,更好的发挥导向功能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转变育人观念,突出以人为本和人文性,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根本的育人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价值,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他律变成自律,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使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得到充分显现。

1.平衡高校校报的党性与人文性。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校园媒体中的权威媒体,职责要求其必须及时准确地传达学校党委的工作意图,所以校报往往利用显著位置和大量篇幅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最新理论成果,有效地保证了校报的党性原则,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功不可没。但校报的主要读者是在校大学生,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观赏鉴别力,如果能适当注意平衡校报的党性和人文性,适当增加和突出审美性,使校报成为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的精品校园媒体,那么高校校报完全可以发挥其独特优势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意识和素质。

2.以学生为本增强贴近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增强报纸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关键,也是实现校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以学生为本增强贴近性,才能使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体现出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拓展工作新方式,突显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整合资源。加强校报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协调与配合。合理整合校园广播和网络等校园媒体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突出整体效能。同时,密切加强与学工部门、团委以及各院系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人员(机构) 的联系,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开辟人物通讯专栏。高校校报应通过典型事例、榜样人物的宣传报道,把抽象的说理变成生动的形象教育。例如:对国家级、省市级和校级评选出来的先进个人,及时通过校报的采访报道进行宣传,这些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励学生的成长成才。

3.重视校报副刊建设。注重提升校报文化品位,使校报副刊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版面,校报副刊应以多样化的题材和体裁,丰富的知识、优美的文笔为师生提供健康、高雅的文学作品,通过歌颂真、善、美来优化副刊,使大学生在阅读和欣赏的同时,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开拓知识视野,从而潜移默化的发挥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4.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资源。高校校报要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离不开网络这一重要工具。通过建设校报电子版(除了上传纸质校报内容外,还可增设纸质校报内容外的精品栏目)和校报网站实现报网融合,将校报和网络的优势相结合,既不影响校报的权威性,又能以网络容量大、时效快、图文声并茂、互动性强等特点,弥补校报信息少、速度慢、沟通难等不足之处。

(三)通过参与校园文化的构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意见》中指出: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高校校报其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参与校园文化的构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将整体价值与个体发展并重。大学校园文化对整体价值的认同是个体发展的前提和基点,否则个体很难赢得充分的发展空间;大学校园文化对个体发展空间的拓展是整体价值的指向和根本,不能做到以人为本的整体价值则很难得到认同。因此,高校校报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以人为本,才能有效发挥校报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既要塑造大学整体价值认同,突出校报舆论导向、宣传教育、新闻传播等功能,又要拓展师生个体发展空间,完善和开发信息资讯、舆论监督、文化娱乐、日常服务等功能。

2.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上树立起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人道精神;知识上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提高整体素质。

猜你喜欢
校报载体校园文化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借助校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20年的校报情缘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