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徽州文化元素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意境美

2012-08-15 00:45任莉
大家 2012年17期
关键词:徽州民居建筑

任莉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形式及无穷的艺术魅力,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变化,发展成为具有高度符号化、图像化的形象。如中国徽州文化元素其本身就是美的构成图形,具有很强的符号感和高度的艺术造型价值。以徽州文化元素演绎成的招贴图形具有形简、意美、结构丰富的特点,既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特性,又突出了时代气息,使人通过图形本身就能直接了解其象征意义。在现代招贴设计中融入徽州文化元素,设计者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徽州艺术形象,一幅幅生动具体的徽州生活图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思想感情上受其感染并感同身受,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心灵上陶冶。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徽州文化元素的魂魄及艺术魅力

徽州的美天然而不加雕琢,粉墙黛瓦,历史斑驳的马头墙,思绪会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古称新安,因受其地理、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环境影响,古代徽州的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并显示出比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建筑结构、色彩运用、建筑装饰等诸多方面自成一体且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反映了明、清时期士大夫、富商、平民们的审美取向、道德伦理、礼仪传统。正因为相对发达的经济背景,徽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状态,形成了自己在建筑、文化、艺术、哲学、数学、医药等方面的辉煌。徽州有着优美的自然风貌和风格独特的民居村落,有着影响中国思想界上千年的程朱理学,有着在近现代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江戴朴学,有着曾经称雄中国经济界五百年的徽商,有着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文房四宝、徽派盆景等特有的徽州文化载体。徽州文化艺术的整体特点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徽州的建筑文化、徽州的三雕艺术、徽州的人文精神。

(一)徽州的建筑文化

民谚称:“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这里的“徽”便是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民谚道出了中国商业史上一度出现了徽商风靡半壁江山的古老雄风。致富后的徽商回到家乡,大量的资本投入就是建筑,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树牌坊、架桥梁、盖路亭,使徽州乡村极具特点。因其“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便在建筑中注入了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个人看法,从而形成了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徽派艺术建筑风格。徽州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错落有致,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和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东瓶西镜

徽州的房屋建筑各异、室内摆设不同,但室内有一处摆设是徽州人共有的特点,这就是每家中堂画底下都靠壁横列一长条木案,木案东边设置一只古瓷瓶,西边端放一面古方镜。因为。徽州人大半以经商作为最适当的职业,在自家堂前显眼处设置“东瓶西镜”,取“瓶镜”的谐音,祈祷商路上的家人能“平静”经商,消灾免难,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徽商的风雅儒学之处。

2.四水归堂

徽州居家不论大小,都在堂前上方留一长方形空间直见天空,长方形四周的房顶瓦沿处有一圈锡皮制成的导水装置(俗称水枧),与两根贴墙下垂直通下水道的水枧相连。这种被称为“四水归堂”的古老建筑设计,与徽商有关,并一直沿袭到今天。徽州商贾的家居建筑,那堂前上空的长方形天井,喻示着广收八面来风,那四水归堂,则喻示着财水不往外流。徽州马头墙形成的封闭的整体外观,是“实”的一面;而建筑群的内部用天井来实现和自然的交流,天井里有植物盆景的繁茂、有居民生活的气息,这是“虚”的一面,徽州民居正是在虚实相生中达到了艺术和生活完美统一的境界。

3.迷宫村落

徽州的村舍样式极其相似,这是徽州从商的历史遗迹。经商的年代,徽州的大多数青壮年携亲带友踏上漫漫商路,留守家乡的人们便聚族而居,互相之间好有个照顾。基于此,家居设计要求毗连接壤,隔巷相望,呈现出特有的徽派迷宫式建筑群。

4.徽州祠堂

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即民居、祠堂、牌坊)之一。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最高水准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

(二)徽州的三雕艺术

徽州古建筑中剔透玲珑的砖、木、石三雕可以称作民居中的精华,三雕包括: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楹联以及戏文故事等。三雕艺术是徽州人们生活的写照,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体现了强烈的艺术创造力。

(三)徽州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方根精神和中道意识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影响了徽州民居的深层文化心理和哲学原点,使之与其它地区民居具有同一性;而盛行于徽州的理学思想、宗法制度和风水学说,则是徽州民居生成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表象,使徽州民居的物质空间形态具有了特异性,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徽州民居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在蔚蓝的天际间,民居马头墙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共融。

二、徽州文化元素在招贴创意中的表现手法

(一)联想与象征

在招贴设计中富有创造力的联想图形往往具有一定的暗示力,它能有效地调动人们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在人们接受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审美感受来丰富想象力,对图形的内涵自觉地予以补充和完善,并赋予形象以新的意义,这就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联想图形的再创造。想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它能使画面具有超然的意境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被关注值,有效地传达了信息,使人们在惊叹之余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在招贴中结合中国水墨画的方式展现徽州印象,画面中用水墨的笔触勾勒出了徽州建筑的特点: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充分表现了徽州文化的悠远意境。

2、(二)结构与重构

解构与重构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创意时打破事物的原有状态,将完整的事物进行解构并个性地重新组合,制造新奇感。解构的过程就是形象的分析过程,而重构是将分解的事物按照另外的方式重新整合,达到整合的目的。古徽州人匠心独具,在建筑中融入治学思想更是体现了徽派建筑独特的文化韵味。小小的厅堂也仅有十步之宽,寓意十年寒窗。厅堂两边的窗户上镶嵌着支离破碎之感的“冰裂图”,象征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类题材的招贴设计将徽州这种治学精神融入在画面中,将徽州文化历经数载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徽州文化的内蕴,用设计的语言进行诠释,这便是徽州人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人文情怀。

三、徽州文化元素在招贴设计中意境美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招贴设计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不能忽略的是中国浑厚的文化积淀及哲学财富对其发展进程的影响。招贴设计中的“徽州文化元素” 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气息,呈现出东方特有的美学精神及哲学思想。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灵与魂魄,其意蕴之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其虚实相生、寓繁于简的情感诉求方式成为中国传统形式美的法则。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的表达,这种理念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了继承。

去过徽州的人,想必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和情怀,因为徽州给人的印象总是凄凉萧瑟又不失儒雅古风。基于此,徽州文化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巧妙融合,很自然地在受众面前展开了一幅清新的徽派水墨丹青。在招贴中的墨色意蕴悠远,笔墨、色彩、构图、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和谐,追求“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理想境界。这些体现意境、心境的墨色,决定了整个画面的重要风格——恬淡与雅逸,恬淡而不焦躁,雅逸而不俗浊,有着一种既关心世事,又超然物外的洒脱。在这种传统文化题材的招贴设计中融入墨之魂魄,通过淡雅的色彩、激情的笔墨、生动的造型以及对立统一的构图、潇洒的文字编排,共同营造出高雅、飘逸、生机盎然且不失浑厚质朴的意境。在这里,没有强烈的现代性,整个画面充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体现深邃人文精神的作用。这样的设计作品带给人们的不是震撼、惊异,而是和悦深邃、清新自然,这正是“徽州文化元素”审美精神在设计中的完美诠释。整个徽州文化博大精深,那一排排仰天长啸的灰顶马头墙,一块块雕刻精美的木雕、石雕,一幅幅笔力雄厚、内涵深厚的古楹联、题额,一个个用风水学说构建起来的村庄着实让人惊叹古徽州人民的智慧和灵气。画面充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体现人文精神的作用。

现代招贴设计应汲取传统艺术精髓,以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求异思想及挖掘艺术潜能为要领,正确面对中西文化的融合。这样的招贴设计,才会以独有的姿态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展现中国新时代的风采。传统的中国元素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运用要以科学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民族性和现实性得到弘扬光大。真正的艺术是无可赋形的,它应该是一种精神或态度,理解他、拥有他、融化在血液里、升华在生活中,才是艺术真正的涅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文化元素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代招贴设计,其形式的多样性也为招贴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在这类的文化题材招贴设计中将徽州建筑、人文精神、水墨意境形态的变化融入并演绎出无限的精彩,使观者倍感设计的清新自然,宛若天成。在我们为之动容、振奋、赞赏之余,对其也进行了认真的审视,悟出了其中之意境美。

[1] 李砚祖.造物之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徽州民居建筑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徽州人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