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劈核术治疗白内障58例

2012-08-15 00:42王旭飞王淑霞楚建设吉林省人民医院眼科吉林长春130021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7期
关键词:前房散光巩膜

王旭飞 王淑霞 楚建设 (吉林省人民医院眼科,吉林 长春 130021)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劈核术治疗白内障58例

王旭飞 王淑霞 楚建设 (吉林省人民医院眼科,吉林 长春 130021)

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劈核术

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是相对于传统白内障囊外摘出术而言。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时,其切口长度为5~8 mm,因其不需缝线、具有自闭性,将此称为“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出术〔1〕。随着可折叠晶体和劈核技术的发展,使得隧道切口进一步减小到3~4 mm。本文回顾分析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劈核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我院白内障病人58例67眼,其中男30例36眼,女28例31眼;年龄60~83(平均67.2)岁;均为老年性白内障。术前检查裸眼视力,在眼前手动至0.3不等。术前用复方托吡卡胺充分散瞳,按LocsⅡ分级,评价晶状体核情况,其中Ⅲ级核38眼,Ⅳ级核21眼,Ⅴ级核8眼。术前准确的晶状体核分级有助于判断撕囊大小。晶状体混浊较轻者采用Zeiss公司的IOL Master测量人工晶体度数,混浊较重者用IOL Master测量角膜曲率,用A超测量眼轴后,输入电脑,按SRK公式由电脑自动设计打印出晶体屈光度。术前10 min用爱尔卡因眼液点眼3次进行表面麻醉,对于高度紧张的患者用2%利多卡因3.5 ml做球后神经阻滞麻醉。麻醉生效后,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巩膜烧灼止血后,做1/2巩膜厚度的巩膜反眉弓切口,因术中使用Alcon公司的PMMA硬性人工晶体,巩膜切口为5.5 mm,切口中点距角巩膜缘1.0 mm,用隧道刀从切口处分离板层巩膜,入透明角膜区1.0 mm。3.2 mm穿刺刀穿刺入前房,注入黏弹剂,行连续环状撕囊,对于囊膜薄,钙化和成熟期白内障前囊膜视不清者行开罐式截囊。对于核较硬、较大者,囊膜要尽量撕大些,约7.0 mm。水分离、转核,使核上半入前房。前房、核后注入黏弹剂。三角刀扩大切口,一手持圈套器伸入核下,另一手持劈核刀于核中央,同时两手相对缓缓用力将核切成两半,剜出两个半核。抽吸残有皮质后,前房注入黏弹剂,植入Alcon硬性人工晶体,调整人工晶体位置,抽吸前房黏弹剂。巩膜切口密闭。球结膜切口烧灼粘合,典必舒眼膏涂眼后包扎。

1.2 结果 全部植入人工晶体。3眼因后囊膜部分破裂,予睫状沟植入外,余均囊袋内植入。术中无玻璃体脱出。术后第1周裸眼视力 <0.2、<0.5和>0.5者分别为9、12和46例。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2、<0.5和>0.5者分别为6、8和53例。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2、<0.5和>0.5者分别为5(其中老年黄斑变性2例,视神经萎缩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例)、5和57例。角膜散光度数(D)术前、术后1 w、1、3个月分别为0.69±0.38、1.41±0.83、0.92±0.52和0.67±0.42;术后1 w和1个月角膜散光较为离散,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基本恢复至术前。术中上方虹膜根部离断1例,术后瞳孔呈“D”。巩膜隧道切口全部闭合良好,无需缝线。术中巩膜隧道烧灼不充分,隧道出血致术后前房积血,继发性青光眼4例,术后当晚前房穿刺放液,随着血液吸收,2 d后恢复正常。术后角膜水肿6例。上方角膜后弹力层脱离1例,前房注气使其贴附,术后上方角膜水肿,药物治疗后3 w恢复。

2 讨论

我国每年新增白内障盲人约为40万人〔2〕。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因其切口小,术后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对手术设备无特殊要求,患者经济负担小。同时术者学习周期短,是学习超声乳化手术的基础。

整齐、密闭的隧道切口是手术成功关键之一。多平面隧道切口,有效增加了切口愈合面积,防止切口渗漏。术中前房维持稳定,产生前列腺素和白三烯量就少,术后纤维素性炎症反应也相应减轻〔3〕。此外由于隧道多平面,内切口隧道与角膜内皮层面非平行,在剜核时不会像大切口手术对角膜内皮的大范围摩擦,造成术后角膜水肿,严重出现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内切口位置在手术中也十分重要。若过于靠前,隧道延长,虽然密闭性好,但撕囊、劈核等前房操作就会相对困难,对于前房浅的患者,更易损伤角膜内皮。此外还会因内切口处角膜混浊,影响上方撕囊和残存皮质吸出。若切口过于靠后,则密闭性差,对于瞳孔小和后房压力高患者极易造成虹膜脱出。此组病例中1例因患者有严重角膜老年环,且因糖尿病瞳孔不易散大,在剜核时虹膜嵌顿于切口处,造成上方虹膜根部离断,在还纳虹膜和反复抽吸上方皮质时造成上方后弹力层脱离,前房注气后使其贴附,药物治疗3 w后上方角膜恢复透明,未出现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

与常规切口相比,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劈核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的特点。早期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为角膜水肿。水肿位置主要为上方。由于采用了劈核技术,极大减小了因核大不易剜出,反复操作造成的角膜上方内皮损伤。既往因对核大小估计不足,造成切口过小,核嵌顿于切口,用黏弹剂将核还纳前房时常损伤角膜内皮,严重时会造成后弹力层脱离。采用劈核技术避免了上述原因。

造成角膜水肿主要为反复抽吸上方皮质所致。因巩膜隧道和上方囊口偏小原因,使上方皮质难以吸出,该处的反复操作,水流对角膜内皮的冲刷致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由于角膜内皮细胞无再生能力,手术损伤使角膜细胞密度下降,功能下降。通过激素、非甾体类药物抗炎治疗后,周边内皮细胞通过移行和增大面积,来覆盖内皮缺失处,保持角膜透明和相对脱水状态〔4〕。国内有学者采用侧切口抽吸皮质或特制的“U”形注吸管将皮质吸尽〔5〕。极大降低了角膜水肿发生。

本组中影响术后早期视力另一原因是巩膜隧道出血,术后前房积血,继发性青光眼。在制作巩膜隧道时因烧灼过轻,未能将深层血管封闭,在分离隧道时,隧道出血流入前房,造成房角阻塞,眼压增高,影响早期视力恢复。

术后散光是影响视力恢复的又一重要原因。手术造成角膜散光原因很多,与切口的位置、大小、切口是否缝合有关。切口愈近角膜,散光愈大;愈远离角膜对角膜散光影响愈小。本组病例中全部为正上方巩膜切口,切口中点距离12点位角膜缘约1.0 mm。也有医生采用鼻上或颞上作切口。Gokhale等〔6〕比较了不同位置巩膜隧道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上方角膜切口平均散光为1.28 D,颞上切口为0.20 D。颞上切口明显大于上方角膜切口。有学者认为这与眼部解剖位置的特点有关〔7〕,颞(鼻)上方区域在上直肌与外(内)直肌之间,切口与直肌的作用力不在同一条线上,所以肌肉牵拉对切口无影响,有利于伤口原位愈合,减少术后散光。此外在直肌间做隧道切口,也可减少对营养直肌睫状血管的损伤。

采用劈核术能明显降低手术切口,提高手术安全性。手法劈核由Kansas首创,将晶状体核游离到前房,核上、下打入黏弹剂,保护后囊膜和角膜内皮,用倒齿的圈套器垫板放在核后方,核上方打入黏弹剂,加深前房,保护角膜内皮。劈核刀从核前方中央向下劈,将核劈成2块。对于Ⅴ级核患者,由于核较硬、较大,很易占满前房,利用黏弹剂加深前房,给劈核提供操作空间,保护角膜内皮具有重要作用。李一壮等〔5〕在劈核前,用截囊针在晶体核表面6~12点垂直方向来回轻轻推、钩,使核表面形成一浅表沟槽,然后再将核旋转入前房进行劈核。这样使刻槽在囊袋内进行,防止前房操作对角膜的损伤;同时核中间已出现核槽,易于劈核并防止核滑脱。卜继普等〔8〕根据平面几何学及杠杆原理发明了双刀平面劈核法。利用自制劈核刀和平面刀,同一平面上操作。劈核动作保持水平,劈核器械始终在核中间操作,可将Ⅲ级以上的硬核一分为二。由于操作始终在同一水平面上操作,对前房空间要求小,不易损伤角膜内皮,操作更安全。综上,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劈核术除术后早期散光略偏大外,手术安全、经济、术后并发症少。

1 Hald Ipurkar SS,Shikarih T,Gokhale V.Wound construction in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J〕.Indian J Ophthalmol,2009;57(1):9-13.

2 何 伟,徐 玲,张 欣.适合中国国情的非超乳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出术〔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2):122.

3 Blumenthal M.Astigmatic decay following small incision,self-sealing cataract surgery:one-year follow-up〔J〕.High Lights Ophthalmol,1993;21(5):35-9.

4 杨 敏,胡德仪.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两种切口位置术后散光比较〔J〕. 临床眼科杂志,2004;6(5):547.

5 李一壮,刘爱萍,姚长秀,等.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切核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3(5):280-1.

6 Gokhale NS,Sawhney S.Reduction in astigmatism in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through change of incision site〔J〕.Indian J Ophthalmol,2005;53(3):201-3.

7 Junsuke Akura,Akira Momose.Sutureless small incision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J〕.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5):503-6.

8 卜继普,邹玉平.小切口硬核白内障劈核技术——双刀平面劈核法〔J〕. 眼科新进展,2002;22(2):112-4.

R776

A

1005-9202(2012)17-3771-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7.077

王旭飞(1978-),男,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研究。

〔2011-12-05收稿 2012-03-19修回〕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前房散光巩膜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一种星敏感器杂散光规避方法
宝宝体检有散光需要配眼镜吗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疗效观察
验光中散光问题的处理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观察及护理分析
星敏感器杂散光抑制方法及仿真分析
两种结膜瓣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