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固本在针灸治疗脑病中的思考

2012-08-15 00:42聂容荣符文彬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广西桂林54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7期
关键词:扶阳脑病阳气

聂容荣 符文彬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广西 桂林 5400)

扶阳固本在针灸治疗脑病中的思考

聂容荣 符文彬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广西 桂林 541001)

脑病;针灸;扶阳固本

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因为充分认识个体化医疗的本质和循证医学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个体化医疗是更细化或分层循证医学的体现。简单的说循证医学就是这个“要”,个体化方案就是这个“一”所衍生出的万千变化。

其实西医对脑血管病从整体到个体分层治疗的理念,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东方医学所认识并沿用至今,这就是经常说到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也说明东方医学属超前思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医学理念可以跨越千年,并与当今高速发展的现代医学理念不谋而合。但是人们所认识的“整体观念”仅仅理解为“天人合一”以及“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是不够的,必须从中医的理上去深入探究,去认识和寻找这个“一”,从而较好的体现从整体到个体分层结合治疗脑病思路。因为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经典。

《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开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唯有阳用至极可示其位。坤,地之坤,君子厚德载物,唯有土藏德四方而可显其性。可见,把握住了这个“一”、人们在任何复杂多变疾病面前,都将不再显得茫然而无所适从,此谓知其要。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学说贯穿整个中医学说的始末,也是解决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纲。医道虽

1 扶阳固本在针灸治疗脑病中的作用

中医脑病学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系统阐述脑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等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脑病的针灸治疗,以其安全无毒副作用,疗效优势明显等特点,在现代脑病治疗中十分重要。据统计,针灸临床较为常见并有较好疗效的病症达59种〔1,2〕,基本包括神经病学各大类疾病。因此脑病是针灸治疗病种的重中之重〔3〕。

文献报道,目前现代脑病针灸治疗多以西医病名为主导、西医机理阐述为依据、西医干预手段为主体,之后再采取中医针灸辅助康复治疗,而实质针灸治疗也多以如何进行穴位优劣选取、特色针灸辨证辨经施治、针药结合、针灸手法操作及量化标准研究等等。《内经》有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在面对和处理临床诸多纷繁复杂的疾病过程中,是否存在一条贯穿整个脑病治疗的针灸理念,能否做到以中医独立性思考为核心,以西医对疾病的认识为参考呢?就像目前国际认可的脑血管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2011二级预防指南及其他更新指南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注重整体到个体分层的理念,充分强调遵循指南、根据风险分层干预、制定个体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但是,阴与阳的关系是有主次的,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清末名医郑饮安在《医法圆通》说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肉身既成,即已为器,故生命活力全在于这一口真气,这一份阳气。”,“人生在世,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皆为有形之物,要倚靠阳气运化。”,“外界六淫日积月累,伤人于无形,耗阳损正,故护阳实为要务。”《扁鹊心书》:“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世界没有了太阳,怎会有万物的生长。如果说“天人合一”,那么在阴、阳层次上,人类的治病与长寿,还有比呵护阳气更重要的嘛?

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简而言之,一要宣通,二要温补。黄元御《四圣心源》:“欲求长生,必扶阳气,扶阳之法,当于气血之中,培其根本。阳根微弱,方胎水木中,止有不足,万无有余。”《扁鹊心书》:“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人身阳气,赖此生发”。固本当指固护先、后天之本,更注重的是后天之本。因万物土中生,木无土不立,金无土不生,水无土则散,火无土不起,土的特性就是万物的根本。因先天(肾)元气自有定数,先天元气根于肺之宗气(五行:金生水),宗气植于后天脾胃中气(脾胃为后天气血化源,培土生金)。因此,扶助人之阳气,主要取决于脾胃,阳气升降出入、一周气流的运行也依赖于脾升胃降。是故有“中焦如枢”之谓。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为大脑之居所,它与脊髓相通,构成精气升降的通路,是主司人体思维、记忆、感觉、认识、情志、运动等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脑主神,谓之脑神。脑是精神意识活动的枢纽,神魂魄意志是脑的生理功能,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脑受到各种刺激反映于外的表现。

生理上,后天脾胃之本与神志活动在密切相关,《灵枢·平人绝谷》中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脾合胃”,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医学求是》“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则得其要领”。脾升胃降相互协调,气机升降有序,脏腑活动正常,神志活动则处于平衡状态。病理上,胃肠功能失调,则易产生神志疾病。《素问·热论》:“阳明者,其血气盛,故不知人。”《灵枢·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故善忘也。”《素问·热论》:“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素问·厥论》云:“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妄见而妄言。”即指后天太阴、阳明异常,将产生神不守藏之证。李东垣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方广有曰:“调理脾胃为中医之王道。取王道之术,得王道之果。”是故自古以来治疗脑病,均以扶助元阳,治理后天之本为王道之法。同样,当代医学研究成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提法的科学性。

胃肠与脑、神志关系的现代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生理病理改变与胃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这种观点的认识最早是在1833年Beaumonut在观察带瘘管病人的研究报告中率先提到“凡是压仰或者干扰神经系统的恐惧、愤怒都可引起胃分泌的抑制和明显延缓胃的消化和排空”。1897年美国的消化生理学家Cannon在一次胃运动功能的实验研究中观察到情绪对胃运动的影响,首先提出了大脑与胃运动联系的概念〔4〕。到了二十世纪,发现了脑肠肽。研究者认为,许多胃肠激素存在于脑组织中,而原先认为仅存在于脑组织的肽也在胃肠中发现。Pearsa指出〔5〕,胃肠道的肽类分泌细胞和脑内的肽类神经元在胚胎发生上是共同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近来,又发现了脑啡肽(ENK)神经元、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元、生长抑素(SOM)神经元等。血浆神经降压素(NT)也是一种生物活性脑肠肽,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与胃肠道,能显著抑制肠腔内水电解质的吸收,并增加其分泌,使结肠推进性运动加强,并能抑制胃及胰腺分泌〔6〕。在胃肠疾病致脾气虚过程中NT水平增高,NT水平越高,病情相对较重〔7〕。随着脑肠肽概念的提出及研究,发现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的起源与功能上,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消化道与脑之间,可能存在着未知的庞大的联络网,二者可能存在着反馈关系〔8〕。有人推测,胃-肠-胰内分泌系统,通过脑肠肽影响脑肠轴,很可能是胃肠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的物质基础〔9〕。目前,有临床报道,50% ~60%的功能性消化性不良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10〕,用于精神疾病治疗的抗抑郁药等,对胃肠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11〕。并且,胃肠道含有大量的神经细胞,其总数量与大脑接近,胃肠道不断地将它接收到的信息传到大脑。同时,某些通常认为病变部位在大脑的精神神经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ps)在大脑细胞外出现的淀粉样变及神经纤维的病理变化,也会出现在肠道。而帕金森病中,路易氏小体(Lewy)同时出现在大脑和肠道。美国神经生物学家Gershon将肠神经系统(ENS)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second brain),认为ENS的功能不仅独立主持胃肠的功能活动,而且与某些精神疾病抑郁症、恐惧症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胃肠与大脑两者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影响,为人类脑病的现代治疗思路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字之安,坚若磐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在探讨脑病针灸治疗的时候,如果对“针”与“灸”两字仔细斟酌,也许是一条认识针灸扶阳固本其更加深远意义的捷径。

针,“金”属旁,“十”象形,代表锋利、精准。刺之要,气之而有效。通过对穴位的精准刺激,形质刺通,激发经气感传,即阳气周流运转的次序迅速复原,才有《灵枢》中所描述的刺之道。然而这种自身修复能力的实现,前提在于机体化生的阳气尚足以维持失衡状态的平复。“灸”,久+火也。火代表光明,代表动力,运用火的能力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存在的本质区别。除了白天的太阳,唯有火才能给予人类光明和能量。长久的运用火是为了补阳气的不足。是故才有“针之不及,灸之所宜”。内经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指光明四达,位指位居相位,然都以火立极。阳气充沛,君火光明布达,人则神清气爽,耳聪目明。相火位居相位,辅助人体正常气血运化。阳虚者,灸之而温扶其阳;阳郁者,刺之而条达其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针灸并施而复其升降浮沉一气周流之道。因此,目前“北针南灸”会被世人所认可,其偶然事件的深处必然有其内在深层联系。

2 小 结

针灸扶阳固本理路治疗脑病,是以扶阳固本为理,个体辨证辨经为法,以针刺并艾灸为手段,针以刺通形质,宣通经络,灸以补阳、温阳,最终在治理后天中气的基础上,扶助元阳、一气周流。希望本文思考能为临床针灸治疗脑病开辟一条源于经典、继承创新的新理路。至于针灸扶阳固本理路在脑病治疗中具体如何应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临床疗效正确评价及其科学基础研究,将在后续的文章中相继阐述。

1 庞 勇,李保良,农泽宁.针灸病房患者1388人次临床资料分析〔J〕. 中国针灸,2002;22(5):3432-5.

2 杜元灏,肖延龄.现代针灸临床病谱的初步探讨〔J〕.中国针灸,2002;22(5):3473-50.

3 石学敏.针灸临床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江苏中医药,2002;针灸研究专刊:14.

4 Cannon WB.The movements of the stomach studied by means of the Rontgen rays〔M〕.Kessinger Publishing,1988:360.

5 Pearse AG.Embryology of the diffusion neuo endocrine system and its relation ship to the common peptides〔J〕.Fed Proc,1979;38(2):288-2.

6 邵 黎.睡眠的体液调节机制〔J〕.生理科学进展,1999;30(2):190-2.

7 蔡 强.神经降压素〔M〕.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1986;6(2):129.

8 吴玉生,王香凤.神经降压素对胃肠病患者脾气虚证形成的作用〔J〕. 中国中西结合脾胃杂志,1998;6(4):253.

9 武元光广.脑肠肽与经络现象〔M〕.国外医学·中医药分册,1985;7(3):189.

10 高贤均.中医脾胃学说与胃、肠、胰内分泌系统关系初探〔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3):186.

11 田 虹,周汉建,戈 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和抑郁调查分析〔J〕. 广东医学,1999;20(11):858-9.

R74

A

1005-9202(2012)17-3861-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7.134

1 广东省中医院大针灸科第一作者:聂容荣(1981-),男,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脑病与痛症的

针灸治疗研究。

〔2012-01-15收稿 2012-04-10修回〕

(编辑 袁左鸣)

猜你喜欢
扶阳脑病阳气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防治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早上洗澡伤阳气
全面护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85例
浅谈“扶阳”的内涵与现代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