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认识与思考

2012-08-15 00:44黑龙江汪佳梅
职业技术 2012年6期
关键词:德国职业培训

黑龙江 汪佳梅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为德国经济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更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这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技术工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完善本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德国通过三个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职业教育,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另外还有相关的法律如《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牢固地确立了“双元制教育”在德国国家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在相关法律的规范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学校和企业为并列培训主体的“双元制”职教体制,已成为德国职教的通用体制。在德国,不存在我国流行的“普高热”、“学历热”。德国学生初中毕业后,75%以上都直接进入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教育培训,只有25%的学生进入普通教育。德国法律同时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德国人最看重的“工作资格”,绝大多数是靠双元制职业教育来实现的。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以企生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制度,始终贯穿学习与使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学生绝大部分的学习是在企业中进行;二是培训任务由双元制中负责培训的两个单位承担。企业培训是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以生产性劳动方式进行。学校培训是以专业理论学习来促进企业的培训。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是在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企业和学校是一种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职业培训,较好地发挥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根据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制订培训计划,培训目的明确,专业技术训练面宽,要求严格,学生要通过国家工商业行会的统一考试才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获得就业。另外,就读职业学校与就读普通大学基本是同等价值,德国职业教育的地位很高,职业教育同样可以培养硕士、博士等。每个人都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选择一种职业,就读职业学校,也可以读普通大学然后就业,由于学习目的很明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就会很高。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企业的广泛参与”和“同生产的紧密结合”。对照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企业的参与很难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途径,将双元制体制内的合理因素,运用到我国职业教育中。

一、强化法律制约机制

德国职业教育能够迅速发展,得益于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法规和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完善《职业教育法》和出台相关的配套的法律法规。光有一些政策性的文件是不够的,需要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促使企业愿意参与教育,参与对人才的培养,这既是企业的义务,也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只有这样中国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走出“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来,彻底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实习难、实习质量没保证等一系列问题。

二、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德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训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良好职业素质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强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企业培训为主体。学生接受的是专业培训而非针对某些学科的学习,其中最主要的是三种能力的培训:专业培训、工作方法的培训、社会能力的培训,体现了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比较能够适应复杂的就业环境。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局限于学科本位的思想,培养目标在实践中落实的针对性不强,仍是停留在学历层次教育、简单学科技能(而非职业技能)的训练上。按学科设计课程、组织教学,文化课与普教相类似,专业课程偏重学科性、系统性,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之间人为割断联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导致培养的人才规格不高、就业能力不强。

三、大力发展校企合作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以国家办学为主,办学资金有限,设备匮乏,实习场所不足,且与实际生产环境相差甚远,企业很少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近几年虽然国家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但缺少规范严密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企业参与职教的意识比较淡薄,更多的是考虑自身人力资源的需求,而不是自己在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长期的投资和人才培养缺乏兴趣和动力,形成“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企业总是希望能够得到现成的技术工人,拿过来就能够用,就能为其创造利润和价值,实际上没有到企业里工作过的学员是根本不可能的达到这样要求的。解决这种矛盾最好的办法是从长远的角度着想,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和政府政策调控的力度,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引导全社会树立大职业教育观,逐步建立起企业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有齐全职业教育的法规,在很多方面对企业有硬性规定,而我国还没有这样的法规,需要我们学校转变办学思路,发挥自身优势,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公关、员工培训,帮助企业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重要性,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

四、设置基于职业需要的新型专业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分析为导向来确定培训专业的。当社会上出现新问题、新需要时,手工业行会、学校与企业及时在理论上进行职业分析,将若干个相关的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设置一个专业与之对应,通过政府机构和职业教育科学院批准,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实验,经过论证、试验、评估,得到有关机构的批准即可交学校实施。其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保证所设专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稳定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一些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没有长远的规划,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需求。这就要求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改革要遵循“基于职业需要创设新型专业”的原则,力求使专业能适应相关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并为从业人员终身学习或转岗提供基础。

五、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德国“双元制”的课程设置特别强调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培训技能为教学重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的。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把握基于工作过程的原则,探索如何将现实的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的工作过程;如何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传授工作过程知识,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力图开发出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具有广泛实用性的课程资源。

六、创新师资培养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大多是在技术学院或综合大学里进行的,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或之后,到师范院校教育系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教育理论学习、生产实习及教育实习,其组织形式是在大学里设有职业教育学院,培养职业教育理论课教师。毕业合格授予第一次国家考试文凭。然后到职业学校试教两年,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合格者正式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德国的专业课教师多来自职业管理部门和生产企业,他们具有很强的专业动手实践能力,最了解专业知识和技术发展的信息,也最熟悉生产企业的需要,再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理论培训,就能够适应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而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还不健全,职业教育师资与普通教育一样,大多来源于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生,企业中的人才还不能进入职教师资行列,导致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工作和专业动手实践经历,不能满足职业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造成了我国基层职业学校的师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水平都不高的现状。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每年都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以保证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介绍给学生。政府对教师的岗位培训既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又提供良好的条件。我们应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职教“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体系,创新师资培养模式,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创设良好的平台,真正建立一支适应职业教育教学需要、具有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的专业师资队伍。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就令人瞩目,其根本原因是依赖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普遍认同,依赖于政府的足够投入和企业的战略眼光,依赖于法制的保障,依赖于其超前的理念和独特的运作方式,同时也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探索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的一条新路,是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新的课题。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理论、实践与创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德国职业培训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职业写作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