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表达法在高中语文教材及教学中的运用

2012-08-15 00:42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表达法鲁四祥林嫂

陈 鹤

(遵义市第一高级中学,贵州遵义563000)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其中常常运用一些看似矛盾的在表情达意上极具张力的语言与描述,极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这种矛盾表达法[1]在高中语文教材和教学中较为普遍,笔者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运用矛盾表达法拟标题,可以使标题简洁凝练,可以使文章立意新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了忘却的记念》(人教版语文教材高一第二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00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一)、《痛并快乐着》(白岩松著)及《美丽的陷阱》(学生作文)等等标题中或包含前后矛盾的词语,或把一些公认的常理作反向思考,简洁凝练,并给读者留下了较多思考的空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极大地加强了表达的力度。在《富有的乞丐》[2]这个标题中“富有”着眼于物质财富,“乞丐”着眼于精神财富,这讽刺了那些物质非常富有而精神上赤贫如洗的“贫穷富翁”,看似矛盾的标题却包含丰富的内涵。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3],通过车夫扶起摔倒的老女人走向警署这件“小事”,榨出“我”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从人性的角度给予下层劳动人民以同情和尊敬。文章最后说“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件“小”事还能说它“小”吗?应该说这件“小”事使“我”懂得了做人的“大”道理。

又比如我任教的班上一位同学以《生病真好》为题写了一篇文章。读者看到这样的标题,心中肯定会有疑问,“生病”是个坏事,为什么还“真好”?看完这篇文章才知道这位同学过去为自己考虑得多,比较自私,与同学的关系不好。后来这位同学生病了,同学们捐弃前嫌,在生活上关心她,学习上帮助她,让她感受到春风般的温暖。这位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地被同学们感动,从而改正了自身的缺点,重新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中。这次生病改变了她的人生态度,她由衷地感慨“生病真好”。这个看似矛盾的标题下面是这么一个曲折的故事,这么一段动人的感情。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写一篇标题为《记一个平凡的人》的文章,要求抓住“平凡”这两个字作反向思考,确定文章应该表现这个人物“不平凡”的事迹。《宁静的夜晚》并非要写静,而是要表达出宁静的夜晚中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古老的村庄》这个题目,也不一定就写古老,反而可以写古老的村庄在当今这个时代的新变化、新气象[4]。运用矛盾表达法拟题,可以使文章立意新颖。

二、运用相互矛盾的词语组合而成的话语形式,可以表达深刻独到的见解,或表达复杂而对立的情感体验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成语“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就表达了这种情形和感受,《老子》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表达了人们对祸福的深刻独到的见解,很有哲理性。

人类的情感非常复杂,难以捉摸。心理学家认为任何复杂的情感体验都存在明显对立的两端,比如喜悦与悲伤、爱与恨的交织等等。《荷塘月色》(200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中“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就包含这种复杂而对立的情感体验。《大堰河——我的保姆》(200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一)这首诗中有一句话“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就运用了词语的矛盾组合法,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是自己的“家”就不是“客”,诗人巧妙地抓住了“家”与“客”这对矛盾,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一种身处“家”中但心却没有归属感的辛酸[5]。

再比如顾城的诗《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诗里表达的是一种矛盾的现象,一种异常的心理,表达的是客观物理世界和情感心理世界的矛盾。因为从客观物理世界来看,“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可能产生“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的感觉。正是因为诗歌语言的这种不合常理的矛盾表达才深刻地表现出一种被扭曲了的人与人的关系。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反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可另外一面由于人与人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

这种矛盾表达法我也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加以运用,下面摘录的都是学生作文中的语句:

1、生活中不少人都是一座座孤岛,挨得再近也无法连成陆地,人们习惯了隔膜与生疏,再也没有什么比陌生更让人熟悉。

2、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横征暴敛,严刑苛法,他便落入了成功的陷阱中了。

3、《老人与海》展示的是人与自然惊心动魄的搏斗。桑地亚哥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什么艰苦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他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4、他单调的表情仿佛在向人述说他复杂的心情。

这类看似不合逻辑的语言,在某些时候比一般合于逻辑的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更富有生命力,更能引发读者深入地思考。

三、运用矛盾表达法描写人物,可以更好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祝福》(200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里鲁四老爷有三次皱眉:第一次“皱了皱眉”,是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第二次猜测祥林嫂是逃出来的时候也“皱一皱眉”;第三次“照例皱过眉”,是认为祥林嫂是伤风败俗之人,并且告诫四婶祭祀时不让她沾手。可祥林嫂两次到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并没有坚决反对收留祥林嫂,似乎是因为别的女工“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祥林嫂却低眉顺眼,安分耐劳,所以即使祥林嫂是个不干不净的丧门星,鲁四婶还是收留了祥林嫂,鲁四老爷也没有坚决反对。在处处笼罩着封建思想毒雾的鲁镇,祥林嫂犯了寡妇再嫁的大忌,“罪孽”深重,万劫不复,为讲理学的鲁四老爷所不齿。可是在切身利益面前,鲁四老爷家又接纳了祥林嫂,祥林嫂的“罪孽”似乎比不上别的女工的“非懒即馋”。这就是矛盾之处,这个矛盾深刻揭露了鲁四老爷之流的虚伪与自私,也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丑陋[6]。

四、运用反衬法描写人物或事物,可以使所描写的人物或事物特点更鲜

反衬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是为了使所描写的人物或事物更鲜明突出而采用相对立的人或物从旁陪衬的方法,这也算一种矛盾表达法。

比如要写宁静,反倒去写闹声。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就用了“蝉噪”“鸟鸣”这些声音反衬出环境的幽静。

明末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水浒传》时说:“有背面敷粉法。如要衬宋江奸诈,不觉写作李逵真率;要衬石秀尖刺,不觉写作杨雄糊涂是也。”

可见运用反衬手法来写人物,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再比如《荆轲刺秦王》(200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一)中描写秦武阳在咸阳宫拜见秦王时“色变振恐”。文章前面对秦武阳已有介绍,“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如此勇壮之士,在秦王殿上居然“色变振恐”,而荆轲却“顾笑武阳”,从容致辞,这和秦武阳的自乱阵脚形成强烈的反差。写秦武阳“色变振恐”,却反衬出荆轲的果敢英勇、从容镇静!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矛盾表达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打破语言常规,改变语言常态,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让他们深入领悟文章立意,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1]周日安.表达的矛盾与矛盾的表达[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0,(4):24-29.

[2]画眉.富有的乞丐[DB/OL].http://www.laomu.cn/wxzp/2008/2008,12/wxzp_98440.html2012-11-14.

[3]鲁迅.呐喊[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4]杨初春.实用快速作文法[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5]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6,(2):10-13.

[6]贺学根.鲁四老爷的“表里不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1,(11):37.

猜你喜欢
表达法鲁四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你会委婉提出“建议”吗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猪年话说汉英词典中的“猪”(下)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多 种 感 谢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
悍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