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10年陶行知研究热点综述(2000—2009)

2012-08-15 00:53慕景强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陶行知德育理论

慕景强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新世纪10年陶行知研究热点综述(2000—2009)

慕景强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结合陶研著作、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新世纪10年(2000—2009)的陶行知研究成果丰硕。生活教育理论、创造教育思想、德育、乡村教育思想及陶研之研究是新世纪10年陶研的热点问题。

陶行知研究;新世纪10年;综述

为了全面考察新世纪10年(2000—2009)的陶行知研究(下文简称陶研)成果,本研究以中国期刊网和维普资讯为陶研期刊论文主要来源。陶研著作书目来源于《全国总书目》、读秀网、当当网等(全集按一种计算,包括署名后写有“著”“编著”及“编”的作品,亦包括词典)。陶研学位论文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及丽水学院图书馆陶研数据库中的“硕博论文数据库”获得,包括博士及硕士论文。本研究共收集到著作71部,期刊论文1571篇,学位论文38篇,同20世纪90年代10年的陶研数据相比[1],可以说新世纪10年陶研成果更为丰硕。

为了便于统计分析,对陶研成果内容本文采取了关键词标引法:每个成果选定一个最能代表其内容的关键词来标注。结合统计数据发现,就新世纪10年陶研内容来讲,生活教育理论、创造教育思想、德育、乡村教育思想及陶研之研究5个关键词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下面仅就这5个关键词对新世纪10年陶研热点内容作一综述分析。

一、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这一基本理论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说是常说常新,新世纪10年,生活教育理论以期刊论文160篇,著作4部,学位论文6篇的成果量成为陶研的第一热点。

(一)理论探源

谌安荣认为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儒学的认识论、墨家学说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陶行知通过对这三方面理论的兼采并收和批判继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创造了生命力强盛的生活教育理论[2]189。童富勇认为生活教育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3]。生活教育理论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是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生活教育理论研究亦应与时代同步。

陶行知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亦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诗人。张鸣年则从陶行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挖掘了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撰文特别对陶行知“诗境”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它是陶行知诗化了的教育理论的产物[4]。

朱志仁主编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一书,正如书名所反映的:简单明了、可以作为教材使用。申林静的硕士论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亦关注了生活教育,该文是新世纪10年中国期刊网下载频次排名第一的陶研论文,值得关注。

(二)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新世纪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大检验,也是生活教育理论在新时期的实践。当然,这多少也透露出一丝无奈。陈晋燕认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素质教育。改革旧的传统教育为素质教育,需要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革新[5]。

谌安荣说,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理论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向生命的回归,其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2]18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解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对于我们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关于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任何一个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都有他的历史局限性,陶行知当然也不能例外。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陶行知的若干具体做法业已过时。我们今天应根据新的情况来加以取舍,并力求有所发展和创造。这也是每个陶研人应持有的态度。

(三)历史考证

黄书光以上海为切入点,考察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上海的传播与发展。陶行知在临终前5篇,曾一度以上海为基地继续针砭时弊,反思生活教育,倡行科学下嫁,创办山海工学团,建立小先生制,投身国难教育,这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生活教育,而且在实践上推动了这一新教育理论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传播和发展[6]。这一考证凸显了教育史家的功力,历史考证需要独辟蹊径,但更需要言之有据。

裴斯泰洛齐和陶行知都是人类教育史上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袁传明把裴氏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陶氏生活教育理论作了比较,从中发现,二人的本质区别在于:裴氏以生活为教育原则,陶氏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其余差异皆由此产生[7]。

(四)实践

杨群祥、黄文伟进行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探索,他们认为校园实习超市是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8]。李丹、罗婧则关注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启智生态课程的启示[9]。

10年中,有4篇硕士论文选择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选题,领域各异:辽宁师范大学李剑慧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生活化语文教学》,西南师范大学杨春平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江波的《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意义和实践》,贵州大学张建中的《论陶行知的生活美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二、创造教育思想

上一个10年(20世纪90年代),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就成为研究热点,新世纪10年,数据显示它依然是陶研领域的热点。但通过仔细梳理文献我们发现,新世纪10年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研究已经脱离了最初的对其理论“形成与发展”“主要内容及其特征”等基本问题的探讨。绝大多数文章着眼于创造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探讨,更多的学者(一线实践者)则埋下头去,深入具体的实践领域开始探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具体情景下的应用及心得体会。

(一)当代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仅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而且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王德中、钱惠英认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落实创新教育应当有4个必要条件:教育民主是前提,生活教育是途径,因材施教是要法,教师素质是关键[10]。

程家福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有助于增强我们开展创造教育的实际操作能力,防止学生进入创新实践的误区,特别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加大力度[11]。

林永希认为,陶行知以他的远见卓识睿智地指出教育的宗旨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他的思想永远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他的一系列关于创造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开展创新教育,革除应试教育痼疾,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仍有巨大的指导作用[12]。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不仅有利于推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及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这三者的关系上,研究者基本已达成共识: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很多的不同。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研究者认为,创新教育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我们不能割裂传统,不过,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不搞争论、论战,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名词术语的争论上没有意义。

更多的研究者则直接从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探索创新。陈家生的《陶行知创新教育思想简评》、郭习金的《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何长辉的《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观》等文章都比较有代表性。

在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这个问题上,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不是创新教育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于是便有了王子元的《借鉴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王盛鑫的《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等众多文章。

(三)创造教育思想实践

对于实践,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线的声音,仅举几例:

杨秀英利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马云玲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后说,时代和高职高专教育的现状迫切呼唤创造教育。江苏省吴江市横扇中心幼儿园的周华娟探讨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更多的实践成果被编辑成了论文集出版,比如,许炳松主编的《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该论文集收录了50余篇文章,全面汇集了绍兴市50所学校“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

在学位论文成果中,也以实践和意义探讨居多,如张碧玉的《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马来西亚培正独立中学的实践研究》、孟陶宁的《陶行之创造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改革》、陈列的《新课改背景下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及张婷的《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中学德育的启示》等。

(四)历史考证

在论及我国创造教育的历史时,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徐明聪就谨慎地说:陶行知是世界创造教育最早的探索者之一,他为中国创造教育奠定了基石。陈志科通过细致的资料查检,发现: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并非陶行知[13]。陶研界需要更多陈志科这样敢于质疑“定论”的人。

林炳伟借鉴台湾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的理论,撰文以人格结构研究的两个理论基础——词汇观和特质论,探讨了陶行知的创造性人格特质。

三、德育

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资料索引》一书之统计,自1919至1993年的70多年中,公开发表的专门研究陶行知德育理论的论文共有180多篇。随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与《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试行)的颁布施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新世纪我国学界对陶行知德育理论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出现了新局面。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本质

说到德育,首先不得不提陈善卿的专著《生活德育论——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该书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国家教育科研“十五”重点课题成果之一,陈从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教育与德育目标和方法的一致性、德育途径和德育理论基础等4个方面论述了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

关于本质问题,张炳生则认为,陶行知德育思想应该称之为主体性德育思想[14]。陶行知虽没有明确提出“主体性德育”这一概念,但在他生活德育理论中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主体性德育思想。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恒川和刘长贵均选择了陶行知的生活德育作为硕士论文选题,论文题目分别为《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研究》和《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二)陶行知德育思想比较与现代价值研究

孔子与陶行知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两大“圣人”,他们对德育都有自己的见解。王海平从德育的作用、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指出,孔子与陶行知在德育内容上的一个最大不同点便在于对待劳动的态度上[15]。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如何体现亦是10年中的研究热点,李庚靖认为陶行知坚持人的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观,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现代价值观原点问题的答案[16]。谭德礼通过对从杜威“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比较,阐述了道德教育的模式[17]。两位教育大师的德育思想对跨入新世纪的当代道德教育工作仍不乏启迪作用。

江西师范大学高海燕的硕士论文亦选择了德育的题目:《陶行知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对在校大学生德育方式进行了探讨。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中,还有对师德的专门论述20篇期刊论文,代表性的是屠棠以《陶行知论师德修养》为题在《教育科研论坛》上连续发表3篇论文进行专门探讨,可以作为现实师德修养的指导书。

四、乡村教育思想

2003年3月,温家宝对《前元庄实验学校调研报告》作了重要批示:农村教育必须改革。同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命题。于是,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改革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产生了有机的结合。因此,对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研究成了2005年之后的陶研热点。统计数据显示,新世纪10年间,总共52篇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期刊论文中,有39篇论文发表于2006—2009年之间,另外的全部6篇硕士论文和2部著作亦均出现在2006年之后。

王八母羔子有段时间迷上了散步,非得拉上人做陪,说什么一个人会怕。笑话,她那特色花腔女高音嗓门一亮出来,爬墙的小偷都该吓跳楼了。

(一)乡村教育思想本源探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波澜壮阔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陶行知都是其中影响最大、建树最多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金林祥认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直接孕育于他乡村教育的伟大实践[18]。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陶行知在从事乡村教育的探索中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见解对于我们今天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陶行知所主张的以改造中国乡村教育为中心来改造乡村社会,推进乡村建设,不失为一种旨在改造中国社会的有益探索。这种探索也在客观上起到了启发知识分子走向乡村,与农民联手发展乡村社会的作用。何飞则对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杜威教育思想和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李清华亦出版专著《陶行知与乡村教育》探讨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二)新农村建设如何“为农”

大多数的论文把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希望能从中探究出有益的启示与经验。刘小红等认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目的观是富于理想色彩的“为农”的目的观,即为了农村、为了农民办教育。这符合当时的时代需求和实际需要,对于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改革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19]。蒋纯焦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为视角,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常国良则提出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如:乡村教育工作者要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等等。常国良还以现代化理论为视角,对陶行知的乡村教育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20]。如何“为农”?理论应然的探讨是需要的,更需要的是具有可操作意义的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的陈启新和张春喜的硕士论文都选择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占有资料比较充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涌现出许多倡导、践行乡村教育的思想大家。比较研究也就成为一个研究选题领域。审视新世纪10年陶研成果,崔玉婷《梁漱溟、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一文的史料扎实且见解新颖。崔认为二人的乡村教育思想呈现出异源同流、和而不同的特色[21]。

湖南师范大学何飞选择了《陶行知、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比较》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

五、陶研之研究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中外各界人士对陶行知的研究已有90多年历史。据统计,在20世纪发表的有关陶行知研究的各类文章有4630余篇,著作有270多种,作者有2570余人。据本文统计,可以说新世纪的10年陶研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一)《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出版

这是新世纪10年最重要的一部陶研的研究著作。该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金林祥主编。对《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的评价,这里引用几位陶研专家的话: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说“像这样全面系统反映陶行知研究全过程的学术专著,迄今为止这还是第一部”;熊贤君称其为“世纪性的‘陶研’学术总结”;凌绍崇说它是“一部陶行知研究的恢弘史诗”[22];常生龙则评价该书是“推进陶行知研究的新阶梯”。

在期刊论文中,重要的类似选题有金林祥、李庚靖合作的《20世纪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综述》,李庚靖的《中国陶行知研究80年概述》,涂怀京的《从争鸣到复兴: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述评(1979—1985)》,张蓉的《批判与反思:1951—1978年的陶行知研究》等,这些文章的观点内容亦不同程度收入《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中。

朱子善的专著《廿载陶研纪事》亦属同类题材。论文方面还有冯雪红的《最近10年来陶行知热点问题研究概观》等。

(二)陶研新视角

李刚认为,陶行知研究范型的嬗变是学术发展的内在继承与突破,政治社会的现实制约,研究共同体的学识、情感复杂互动的结果。为此,李刚出版专著《历史与范型——陶行知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考察》。李刚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把陶行知研究分为三种类型:史观学派的、史料学派的和融和贯通的陶行知研究。潘开沛的《陶行知思想的批判》是史观学派陶行知研究的典型,它表现了陶行知研究中存在强烈的意图伦理色彩和政治建构特征;以胡晓风为代表的《陶行知全集》整理工作是史料学派陶行知研究的典范,它为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的陶行知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文献基础,大大推进了陶行知研究的深度;章开沅、唐文权的《平凡的神圣》,胡晓风、金成林的《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是融和贯通的陶行知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它们尝试在中西文化教育史观和现代化模式之下,重新解读陶行知思想与实践,还原历史的本真面目。

在新世纪10年,胡晓风、金成林陶研又有新动作,他们合作在2008—2009年《生活教育》上连续发表12篇文章《陶行知研究反思札记(1978—2008)》系列,力图逐步靠近真正的陶行知。

(三)聚焦丽水

浙江丽水学院图书馆编辑的《20世纪陶行知研究资料索引》,可以称为是史料学派陶行知研究的又一代表,该索引收录了1919—2000年底国内外报刊、论著总集上发表的陶行知研究文章以及图书资料4907条(陶行知的论著及汇编不在收录范围)。看似平常,实则功夫在其内。

(四)专题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王文岭对陶行知诗歌研究所作的述评。王文岭对陶行知诗歌研究的动态作了分析述评,力求重新认识陶行知的诗歌在新诗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作为重要诗人的历史地位。最后,王文岭总结到:陶行知诗歌研究已经逐渐跳出传统的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具有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史知识背景的论者的加入,还原陶行知的文学世界便完全有了可能,陶诗研究必然会因有了新的队伍、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野而创出新路[23]。

通过对新世纪10年陶研状况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把握这10年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基本走向,认清其理论研讨的新进展。但为了今后陶研更加健康的发展,以下几点值得今后的研究者重视:(1)陶研发展与政治需要有着密切联系,但不应过分强调为政治服务,而忽视陶研自身的存在。因此,陶研应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2)加强对实践工作者的指导和培训,以便更多的陶研实践成果能够真实完整地呈现出来,为理论研究者所用,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把陶研引向深入。(3)陶研应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寻找散落在海外的陶行知史料,同时把海外的陶研成果及时地介绍到国内来。(4)对陶研方法的研究,也是今后陶研工作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1]金林祥,李庚靖.20世纪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2001(6):78-80.

[2]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4(9).

[3]童富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若干特色[J].教育评论,2003(4):88-91.

[4]张鸣年.诗·诗化了的教育理论·诗境——理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视角[J].滁州师专学报,2000(1): 18-20.

[5]陈晋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素质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增刊,2001:157.

[6]黄书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上海的传播与发展[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21(6):1-6.

[7]袁传明.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之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6(3):110-113.

[8]杨群祥,黄文伟.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探索[J].高教探索,2007(4):109-111.

[9]李丹,罗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启智生态课程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8(1):104-105.

[10]王德中,钱惠英.落实创新教育应有的四个必要条件——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1 (12):8-10.

[11]程家福.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2):19-21.

[12]林永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述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0(5):68-72.

[13]陈志科.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并非陶行知[J].上海教育科研,2005(3):23-25.

[14]张炳生.陶行知主体性德育思想探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6):146-149.

[15]王海平.孔子与陶行知德育思想之比较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45-46.

[16]李庚靖.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2(9):26-29.

[17]谭德礼.论道德教育的模式——从杜威“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25 (4):114-115.

[18]金林祥.深入开展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J].爱满天下,2004(3):13-15.

[19]刘小红,尹清强.农村教育改革旨在“为何”——论陶行知“为农”的乡村教育目的观及其当代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7(6):20-23.

[20]常国良.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的使命——试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8):86-89.

[21]崔玉婷.异源同流和而不同:梁漱溟、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 (1):25-29.

[22]凌绍崇.陶行知研究的历史长卷——评《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J].生活教育,2007(5):56.

[23]王文岭.陶行知诗歌研究述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2):82-85.

A Survey of the Topics of General Interest of Tao Xingzhi Research in the First Decade of 21stCentury

MU Jingqiang
(The Higher Profession Education Institute,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The research of Tao in the first decade of 21stcentury has fruitful outcomes.The Tao research statistics of books,journal articles and dissertations show that life education,creative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rural education and the survey of Tao researches are topics of general interest in this period.

research of Tao Xingzhi;the first decade of 21stcentury; survey

G40-092.6

A

2095-2074(2012)01-0106-07

2011-11-25

慕景强(197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猜你喜欢
陶行知德育理论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陶行知教育名录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