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从实践到哲学探寻与追问的转变: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哲学思考

2012-08-15 00:54王秀莲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

王秀莲

(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街道驼山小学,山东青州 262500)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语文教育更体现出东方的智慧型、情感性、意志力渗透,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与研究则明显滞后于实践。从传统观念上看,形成这种文化倾向,思考模式自然有其原因:扎扎实实的严谨治学态度,务实求真的作风,直接影响到了后学者。在岳麓书院的横匾上题写着“实事求是”,对事源的追寻,对关系的分析与处理,成为求学者所考虑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追溯总结了前人的教育经验,又为之后教育置放了一个方向上的坐标。对现世的留恋、对现时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憧憬,都离不开“事实”,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现实的思辨倾向。关键是呈现在教育者面前的文本,应如何去发挥它应有的效力至关重要。本文将语文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从目前存在的现象入手,审视并重新认定其本质,为语文教育的研究打开新视野。

一、重实用与体验,让文学具有厚重感

重实用,重现世,实用主义一直是把持着人们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对物质的享受,对体验的重视,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实用性体现在对内心情感世界的感悟与体验。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的文字雕琢中看似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但在这些背后是经世致用思想背景下的隐喻。

古人以应对、廷对为代表的策论更是以其实用、济世为人思想的真实体现。中国诗坛群星笔下文字,无不带上实用、济世的审美思想倾向。这种通过个人修养得来的真正功夫,对内心世界的积极反思与构建,使得人性的形象(主要是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加丰满,具有了立体的多维性和纵深的厚度。

二、文学的刻板和语文教育的固化现象

八股文作为文人经世致用思想的表达工具,其严谨规范的特点,使其成为表达观念,审述策略的首选工具。然而,其刻板的形式固化了写作者的思维。即使为人赞许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也脱不开一个俗化与平庸,除了别出心裁的离愁别绪以真情感人之外,很少有所创新。心胸中多抒发山河破碎的黍离之悲,多苦诉离别难再的衷肠心曲,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道风景,其中常常伴杂着主人公的问天问地的浩叹也就难免存在着美化自我之嫌。

这种固化的模式曾以程式化的优点成就了一代代的伟大诗人,也锻造了他们的千古同音:李白可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朱敦儒是“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陆游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凡此种种,或心怀家国却不被重用的愁怅与怅惘,或者是无人相识的孤芳自赏,都离不开“现实怎么对我,我如何待之”的套路。中国文学的套路化限制了个性的张扬与文学发展的创新。表现在语文教育中即是课堂教学的固化。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固有的程式化现象由来已久,其表现为重分析,轻感悟。“20世纪40年代后,语文教坛出现了一大盛事,西方化的语法学、修辞学、写作学、阅读学、文章学、新三论、旧三论等,被成批趸入,不少充塞到课本中。”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样式的固化。这种统一的模式一方面限制了教师课堂上的主动性,形成了众课同样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十年寒窗,为了应对考试不敢张扬自我。相似性的语文公开课、示范课比比皆是。这样的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出有个性,会思考的学生?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探究语文的本体,研究语文应如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对语文的本体探寻

语文教育自身而言,最为迫切的是确定自我,构建自我,延长自我的生命力。这会涉及到本体论、方法论、系统论、认识论的观点,涉及到教育哲学的问题。

1.语文具有自我完善与生成需要。

语文需要完善,语文更需要生成。从古至今,抛开“语文”的概念名称,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包容的一切——课程内容——以文化为基点不断向外辐射,生成一个又一个的个体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并成为改造世界的利器。换而言之,当学生们从语文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文化后,以个人的认知为基础,开始了不间断地生成过程。这个过程的个性化,独特性,使得同在一个教室里,同在一个师门中,却成就了不同类型的人。

可以说,语文的自我完善不是外在完善,而书本知识根植于活的个体生命中时的自我成长,是一种内在的完善。认识到这一点意义在于从根本上理清了长期以来的课堂主体论之争带来的思想混乱,也颠覆了“师道尊严”的至上地位。

正因为如此,当前的语文要在本体上要突出其地位,并建立起它独立于其它学科的体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承认语文的独立性。语文虽然存在于课程表中,但是我们长期以来时时刻刻都在以它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而将其独立的、生动的、个性化的特征泯灭了。

二是要用多样性、立体化图式来建设它。任何建设离不开图式。没有图纸不能建设理想的大厦,没有图式则不能将语文建设好。这里的图式,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并在人们无意识中发生潜移默化作用的状态。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天赋的,其经历、学识各有不同,所以语文的构建上要突出多层次。同时,多样化是要解决理论与实际的对应问题,而不是说因为学生的资质不同而人为地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这是与传统的认识所根本不同的。

语文不应该是平面的,它是立体化的。语文不是空中楼阁,它是由众多的部分不可或缺地组成的。语文不是简单地堆砌,它是按照规律形成的有机组合。因此,语文的立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语文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图景。任何事物只有在其美好的招引下才具有魅力,才会引人入胜,持续不断地追求。语文的魅力应该定位在它义素的多样性,句场中的多变性。当我们把字义的原古推究与具体的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时,就打开了一扇风光旖旎窗户:从古至今的文化底蕴悄然而现。

第二,语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人类文化学、语文教育学、生态学、语言学、政治学、符号学、语义学、哲学等众多学科的综合。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则涉及到了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心理学理论。我们知道复杂不易精细,大而若拙。语文的一整套子系统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一个难以简单、轻松地研究就可以弄清楚搞明白的课题。

第三,语文是有规律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验主义是致胜的法宝,任何人对语文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也就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而现代教育从本体论找语文的教育规律是一大进步。语文的规律也只有从自身去寻找才能抓住其本质,而在寻找的过程中,哲学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总之,语文的构建离不开人们对它的期望,一方面它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发生着演变,并日趋合理、精致、完善;另一方面受到人们期望的制约,并不断调整着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时候,文化的融汇与整合成为必然,语文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渠道就站在这潮流的风头浪尖上,展现着它的胆识与勇气。

2.寻找语文的本质。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许多人在概念的理解与定位上发生过歧义,并有不同的理解:如语言与文字说,语言与文学说,语言与文章说,语文与文化说,语体与文言说等等,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语文是以言语为基础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但从平面式构成上看,这无疑是全面的,是一个周延的概念命题。但就语文的本质而言,还需要补充为“语文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一定组合规律并为人们所掌握使用的工具”。

承认语文的独立存在是指它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承认它独立的地位,就是可以把语文作为主体看待,便于认识它的本质,方便研究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组合途径,有利于为大众服务,特别是有助于根据形势的需要对语文进行新的构建。

四、解放:语文教育的哲学思考新命题

语文哲学生成的意趣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即把语文当作主体看待,让语文有了新的生命力;把语文当作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打开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世界;认识到语文不断生成,不断提升自身价值,赋予了语文以新内涵。从实践到理论的构建,是从纷繁多彩的具体活动到条清缕析的抽象提升。可以说这一提升已经不再在语文的工具性、实践性、文化性层面上了,而具有了新高度。

[1]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6]童庆炳.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1999,(5).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