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实效性研究

2012-08-15 00:42于桂敏苏畅崔颖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于桂敏,苏畅,崔颖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培养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实效性研究

于桂敏,苏畅,崔颖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从理论上详尽地阐述了社会能力概念及要素,同时阐明了提高社会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调适,也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三方面探索了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实效性措施,总结出提高当代大学生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指出培养学生社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社会能力;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实效性措施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人文课程缺乏、文化陶冶过弱、个性培养欠缺、创造精神不足等问题,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缺乏对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精华的了解和基本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及对外来文化的鉴别力。那些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长大的学生,还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而民族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家庭环境、语言环境、生活环境和应试教育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他们悲观、无助、自卑感强,在人际交往和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心理。大学生毕业后,不仅面临着工作竞争等生存压力的挑战,还面临着社会交往关系的挑战。文化素养和社会能力缺失通常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内向性、乡土性突出,社会生活圈子相对较为封闭,不愿主动突破这一封闭状态,客观上形成了自我隔离状况,与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评价也越来越严格,使得大学生们对踏进社会显得无所适从。因而,培养有较强社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成为高等院校当下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重要的研究热点。

一、社会能力的概念及要素

社会能力是指人们为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并对改变做出行动的一种能力。社会能力则是一种评价性术语,这种评价是以一个人能够完成一项任务的判断为基础的,这些判断的依据来自于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他人(父母、老师)的看法;同时,这些判断也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包括与某种标准有关的正确完成社会性任务的数量,或参考某个规范性的例子。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伦·凯兹丁(Alan E.Kazdin)博士指出,对社会能力的看法可以根据社会效度重新改写为:在特定的情景下,个体所展现出来的某种行为的社会意义,以及临床和应用价值。也就是说,如果某种行为能够很好地预测个体的社会性发展结果的话,那么,这种行为被看作为出色的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由两个要素组成:适应性行为和社会技能。适应性行为包括:独立工作的技能、体格发展、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社会技能包括:(1)与他人交往的行为;(2)与自我有关的行为;(3)与任务有关的行为;(4)自我认知能力;(5)社会认知能力;(6)团队合作能力;(7)完成任务能力。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必须适应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变化,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要学会各种规则和价值观,弄清哪些行为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等等。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能力的过程。

因为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所以,学生社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则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实效性措施

当下信息化、国际化社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人类社会的信息共享,传播载体与形式多样化,且便捷迅速,这是史无前例的。同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移动、交往频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不再是一种设想。这种现实使我们意识到,整个地球就像一个国际村,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每天都在操不同语言和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进行。这就对人们的社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和与中西方人沟通的能力,因为他们将来必定要担任跨文化交际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1.采用抛锚式情境性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建构知识平台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就提出了“做中学”思想,主张让学生在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学习不简单是先获得一套知识技能,然后在有关的实践情境中拿出来应用。相反,学习者需要通过对正在进行的社会实践的参与,学会如何在该实践环境之中做出合理有效的行动,并在行动之中不断进行反思,改进自己的知识,也改进自己的实践活动。”[1]当时“做中学”与活动课程联系在一起,在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中成了倍受重视的教育方法。

有一些研究者以创建实践活动场景作为着眼点,进一步对“做中学”做了认知研究,提出了抛锚式情境性教学,试图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际问题解决情景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主张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宏观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藉此让学生将知识技能用到实际问题解决活动中[2]。这种教学思路延伸了杜威的以实践活动场景为着眼点的“做中学”,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景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这里面真实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大致由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几个环节构成。

在知识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类似真实情况的教学情景,要设计出能引起学生持续的期待的真实问题,要预备能给予学生帮助的概念框架,要注意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并对他们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还要编制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等等。“学生间的对话、协商与合作有助于他们形成假设并进行检测,有助于他们用多重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解释,可以形成共享的、更高级的理解。”[3]抛锚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建构和分享知识的共用平台,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有利于教师组织管理教学,也有利于使学生原有的经验水平趋于平衡。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知识,建构起自己对知识的意义。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文化差异意识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学习者会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语言上去,从而发生文化干扰。”[4]同样一个词语、同样一个礼节、同样一个手势,在中西文化背景下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大学生肩负着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他们将迎接多元文化世界的挑战,而培养学生双文化交际能力则是外语教师的义务。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课程性质,基于对学生双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中,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因材施教。每每开始一个新的话题,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文化内涵以及课程特点,利用视频、CAI课件和电影片段教学手段导入主题,向学生展现真实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创建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其紧张和畏惧心理,同时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解读情景中的文化内涵并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得到中西方文化的贯通,使学生真正成为训练的主体。通过答疑发现问题,并进行现场指导和解析,体现教师客体的作用。

在介绍中西方日常礼仪中的称谓习俗时,用有代表性的视频导入主题,就学生的疑问老师给予详尽的阐释,然后通过比较的方式引起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关注和认识。在英语国家,“Mr.”是称呼一般人士的呼语,而作为特别受尊重的教授或学者,则应按其学历或职称称其为“Doctor”或“Professor”。在中国文化中,“先生”的称呼用于学术界时实为对高级学者既严肃又亲密的尊重称谓。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先生”一词便用于对大教育家、大理论家及学者文人的尊称。当美国的博士或教授在中国被称之为“先生”时,他们有一种被故意贬低的感觉,认为“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在讲解肢体语言,以图片和表演的方式导入主题,以答疑的方式给予适当的补充和强调。比如,中国人跺脚表示生气,而美国人则认为这是不耐烦,中国人指着自己的鼻子表示我,而西方人却是指着自己的胸膛表示我。学生在视频、图片、深入浅出的解释和比较之下,轻松自然地认识到,一个普通的称谓语,一个小小的手势,由于文化内涵的差异而引起了不同的文化感受。

实际上,从真实情景再现(或视频或图片或动作)到学生思考分析到教师答疑,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或者说是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的过程,也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实现自我完善和自由创造的过程。情境性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中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差异,提高其文化差异意识。

3.解读中西方礼仪规范,提升学生文化道德素养

在新世纪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社会矛盾的日益突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脱节,“愿扫天下,而不愿扫一室”的问题,已成为大多数学生最容易出现的思想问题。“淡化意识形态”“解构正统意识形态”的观点伴随着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对大学生的意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对意识形态问题漠视疏离,对现实问题困惑迷茫,对前途信念犹豫动摇,价值选择失范混乱的现象。

要使学校里面的“好学生”成长为“好公民”,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更离不开对社会的认知。道德只有进入生活才是真实的,礼仪教育是道德融入生活的重要环节。当代的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礼仪为载体的道德素养可以更有效地保证大学生的社会化。

为了提升学生文化道德素养和中华民族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敏锐的职业触角和礼仪准则去捕捉和发现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研究课题,精心设置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完善人格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也是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在认知过程中,学生透彻理解了西方的独立意识、隐私观念、绅士风度、“女士优先”、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及中国的敬老爱幼、勤劳质朴、团结合作、谦虚谨慎、豁达包容等等,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识别、分析和澄清价值观的框架,学会了承担道德责任,明确了中西方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所在,也学会了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时代作出自己健康的价值选择。

只有把学校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德育真正面向社会,为促进社会的发展服务。提升学生文化道德修养需具有三个条件:有效的教学模式、恰当的教学内容和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良好素质和修养对学生创造个性的养成、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乐观、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自然地、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感染,使学生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4.创造多层次互动机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当今“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下,为了受益于文化交织的社会现实,人们取得了这样的共识: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已经成了新的生活方式。人们面临新的选择,那就是应该设法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5]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多数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缺乏足够的人际交往与双向沟通,沟通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只会低头干活,不会抬头说话。不知如何去处理和化解同学之间、亲友之间、同事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严重影响了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良性发展,很难融入这个快速发展的多元文化社会。故此,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焦点问题。

交际能力指听话人在任何情节内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的交际,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策划能力等。“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6]交往的状态决定双方的关系性质,人际交往既是一种人类的机能,又是一种人类的智能。因此,利用小组会话、小组讨论、小组作业,引导学生懂得人际交往并不是纯艺术、纯技巧的东西,而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与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充分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交往中彼此尊重信任、求同存异的原则和态度;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各种场合的礼仪;与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交往的礼貌礼节等交往的规律,满足彼此的需求,才能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括熟练的外语表达能力,还要熟知该语言的会话原则、礼貌原则和社会规范。依据课程中提供的大量文化信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通过课内课外的各种命题实践活动,比如情景剧、改错、翻译、讨论、辩论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中西方交际惯例和禁忌习俗及其差异。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反馈和评价几个阶段了解并掌握了英语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行为、相关的交际知识、交际规则和方略。

通过大量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培养学生在人际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中的想象能力、推断能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应对能力、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知识和能力如同文化和交际一样是紧密相连的系统,是融入社会的必备条件,是成功之路的重要根基。

三、结语

时代在发展,各种工作性质和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各种工作人员的知识要求和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者与学习者都深刻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任务正在逐渐从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知识结构决定着社会能力。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深厚的礼仪道德修养和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适应因社会快速发展而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

[1]张建伟,孙燕青.从“做中学”到构建主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38.

[2]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The Jasper experiment:An exploration of issues i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2(1):65-80.

[3]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J].外国教育资料,1999(1):59-62.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81.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0:3.

[6]PEARCE W B.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aking Social Worlds[M].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4:126.

A Practical Study of the Training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Social Abilities

YU Gui-min,SU Chang,CUI Y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e concept and elements of social abilities are expounded in the paper.Then it clarifies that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social abilities is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studying,practicing and adjusting,which is also the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patterns,means and contents,it has made a close study of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developing students’social abilities and also produces concret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students’cultural accomplishment and improving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abilities.It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the training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social abilities should be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university training projects.

social ability;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ivation of talents;effective measure

G642.0

A

1009-315X(2012)02-0185-04

2011-09-01;最后

2011-10-20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WYZDB11048);大连民族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201173)。

于桂敏(1961-),女,山东平度人,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社会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责任编辑 王莉)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