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2-08-15 00:47李飔婷
对外经贸 2012年7期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珠三角经济

李飔婷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东湛江510275)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虽然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对外开放,且中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体系,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实体,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目前,理论界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资本市场的冲击;二是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目前,我国的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60%,产品主要出口欧盟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果出口出现问题,那么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必定会受到影响,国内经济也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特点?面对世界经济的新形势,中国又将如何应对?本文选择了以出口贸易为主导的珠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世界经济新形势下珠三角地区的出口贸易发展对策。

一、国内外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针对珠三角地区的研究很少。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瑟泽认为,中国贸易盈余的迅猛增加反映了中国在贸易上的很多比较优势。美国企业研究所利维表示,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中国提供了成本很低的产品,这些来自中国的低成本产品大部分取代了以前由别的亚洲国家生产的类似产品。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国家统计局杨京英等人认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基地,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60%以上。从外贸依存度来看,珠三角地区经济明显依赖出口,对外贸易在该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章喜提出,要把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应借鉴国外城市群组团式发展的经验,从区域内空间、资源分散管理迈向统筹管理,从而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同台竞争。广东社会科学院游霭琼指出,当今珠三角的制造业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的目标仍非常远,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要发展出口贸易,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和产业转移。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蓬勃发展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发展,珠三角地区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等高科技制造业发展迅猛。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已占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的96.8%;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值在全国的比重分别达32.1%和25.1%,居全国第一位,初步形成了现代的IT企业群和家电企业群。珠三角IT类和家电主要产品产量均占全国的19%以上。“由现在的发展状况看,珠江三角洲地区无论是在传统的制造业产品方面,还是在现代新兴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方面,都正在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根据弗农、威尔斯等经济学家的制成品周期理论,在制成品贸易的第五阶段,发展中国家凭借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不断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并逐渐成为净出口国。如今的珠三角地区在制成品贸易中正处于这个阶段。

(二)出口贸易快速发展

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十五”期间,珠三角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出口依存度由2000年的94.98%上升到2005年的100.61%。2005年,珠三角出口额达2273亿美元,占全省的95.4%。

(三)国际金融危机下珠三角地区出口贸易经济状况

2008年对珠三角地区经济来讲是起伏跌宕的一年。在发端于美国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以加工贸易为鲜明特色的珠三角经济成为中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重灾区。

2008年,珠三角地区的出口依存度达到155%。据海关统计,广东省2008年前三季度出口总额为30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增幅回落了10.9个百分点,如此大的回落幅度多年来罕见。由于出口订单大幅减少,2008年1-9月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中关闭数量较多的地市分别是东莞市1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山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区位因素

珠江三角洲位于珠江流域的入海口,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形成了既有桥头堡又有巨大腹地的流域经济体,流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此外,珠江三角洲毗邻香港、澳门。其经济发展得益于香港经济的发展。以深圳为例,香港的“三来一补”启动了深圳工业化的进程,香港的资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经济的雏型。在深圳实际利用外资中,港资占了近70%;进出口贸易中,对港澳进出口贸易占80%;“三来一补”企业中,属于港资兴办的占了90%。此外,深圳的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无不渗透着“香港因素”的作用。

(二)政策优势因素

广州市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南大门,使以广州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形成了悠久深厚的商业文化氛围。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设想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珠江三角洲是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开放城市广州、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及珠海、佛山、江门、东莞和中山等28个县市组成。由于特殊的政策优惠,又占据与香港、澳门交通便捷、文化相融的优势,吸引了最先进入中国大陆的港澳的大量资金,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最早与国际资本接轨的地区。

(三)要素禀赋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10430万,其中有644万人是由外省流入,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流动人口为2152万人,占全省流动人口的82%,是全国吸引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之一,劳动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大量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时,也加速了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人才)向该地区的集聚。根据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低工资的劳动要素开始变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有些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享有生产和出口的比较优势。这大大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

(四)产业结构因素

珠三角地区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所以企业要想营利和发展,只能靠大量雇用低价劳动力来实现。因此,如果国际产业链中的高端国家一旦出现经济波动,珠三角地区订单自然会减少,一些企业也必然难逃倒闭的结局。

四、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珠三角地区要进行经济转型

由于目前美国、日本和欧洲市场出现疲软和停滞迹象,全球经济普遍步入一个调整期,直接影响了广东出口,对珠三角这个外向型经济区域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因此,必须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即工业化与现代化并举,以高新技术和自主产权为核心内容,进行全面优化调整,以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1.从政府层面来看,完善宏观调控政策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应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以便更好地从实际出发,为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减少本轮金融危机下经济波动的幅度。同时,由于珠三角地区外贸依存度高,许多依赖出口的企业由于经营困难出现倒闭现象。出口下降造成的产能过剩,部分产品滞销,企业破产,失业人数增加,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针对这样的背景,今后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应着重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稳定就业。

2.从产业层面来看,稳步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珠三角地区亟须进行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但过快地通过政府政策来推动产业转移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伤害。如产业转移会导致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断裂,有些产业上游行业迁移之后,下游行业也会随之衰落;加工贸易一般都希望有方便的港口运输条件,距离远了会增加物流成本而影响招商引资等。因此,虽然产业转移的要求很强烈,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尤需谨慎行事。

3.从企业层面来看,应从一般制造走向软性制造

在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出路方面,可以学习日本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即走自己设计、构建以及导入新商业模式,从一般制造业走向“软性制造”。所谓“软性”,就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和魅力的服务和解决方案,以及产生产品的构想和机制,这些通常是无形的。过去,中国企业习惯于从工程技术的角度看待研发,因此往往把研发等同于技术上和产品上的创新,而对其他方面的创新尤其是商业模式创新重视不够。从根本上讲,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只有服从于正确的商业模式才有价值,企业只有实现经营思维的突破,建立国际领先的商业模式,才能够真正实现国际一流的企业竞争力。从创新的作用来看,工程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容易导致过度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来说,发展需要竞争,但是这种竞争不是在现有体制下的过度竞争,而是在统一规划基础上的有效竞争。从全球经济的垂直分工体系看,珠三角的产业现在多数处在垂直分工体系的末端,需要通过产业升级走向高端。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表明,在产业集聚基础上形成的区域发展模式是最具竞争力的。从整体上看,珠三角洲地区产业的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同时存在,因此,需要通过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规划与市场监管加以改变与调整。

五、结语

实行对外开放,加入WTO,已经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融为一体。珠江三角洲出口贸易的发展需要紧密地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从而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寻求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次的金融危机虽然给珠三角的经济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为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机遇,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虽然与周边地区比较,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较高,但是,如果放眼世界,珠三角地区的效率仍然是低水平的,2010年香港的人均GDP仍然是珠三角地区的4.5倍。珠三角地区要成为全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力区,必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在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上,在现有的政府职能转变上狠下工夫。所以,实现经济转型以及地区经济的一体化,不仅是此次金融危机下珠三角地区转“危”为“机”的关键,也是在开放条件下珠三角地区出口贸易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

[1]崔日明,王厚双,徐春祥.国际贸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杨京英,王强,任小燕.2005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研究报告[R].2005.

[3]区域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年)[R].社会科学文献,2009.

[4]陈章喜.论珠三角城市群的组团式发展[J].开放导报,2006(1):86-90.

[5]卢晓昆.发挥泛珠三角优势实现区域化与全球化对接[J].珠江经济,2006(8):44-48.

猜你喜欢
珠江三角洲珠三角经济
明清珠江三角洲基塘区的田场与经营者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珠江三角洲口袋公园设计探究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珠江三角洲》一课教学的粗浅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