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科技合作方式探析

2012-08-15 00:47张博显
对外经贸 2012年7期
关键词:联合开发俄方中俄

张博显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近年来,中俄两国科技合作方式主要表现在合作建立科技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转让的设备买卖,国际工程承包,合资、合作生产,引进人才、专家互访和学者交流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以上合作方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为中国企业深化对俄科技合作提供参考。

一、中俄科技合作方式选择

经过长期发展,中俄在以下六种合作方式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合作生产(Cooperation Production),指由中俄两国的企业根据所签订的合同,由一方或双方提供相关生产技术,共同生产某种合同产品,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国际技术转让。

二是专家互访及引进,指通过中俄双方专家就有关技术进行广泛交流,从而实现双方联合开发或建立联合体(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后共同开发,进而产生一定的合作效益。

三是工程承包或称“交钥匙”项目(Turnkey Project),即中俄双方之间委托工程承包人(contractor)按规定条件包干完成某项工程任务。一般应用于中俄能源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利润获得是通过后期能源输送实现。

四是技术联合开发,指中俄双方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共同开发,在深入扩大交流的同时,使得双方的技术储备同时得到提升。

五是设备买卖,但这种买卖有其特殊性,有时也会含有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的转让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技术。因而这种设备买卖也属于科技合作的一种方式。

六是合作建立科技园区或者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二、中俄科技合作方式分析

(一)合资、合作生产

中俄两国企业的合资与合作生产,作为推动两国在科技领域合作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科技成果向产品转换,进而促进两国科技合作的长远发展。具体流程如下:中国企业在引进俄罗斯企业、科研机构的先进科技成果之后,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将俄罗斯成熟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国内生产生活中,同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序,最终促进国产化。这样对于国内中型及以上企业来说,既避免了因科研带来的资金风险,又有效回避了科技合作过程中带来的知识产权纠纷,有利于我国国际技术合作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俄罗斯有许多实用技术可以为我所用,而且某些技术,如激光喷涂等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俄方也表达了以技术入股进行合资、合作生产的积极愿望。这种合资合作形式对于以技术投资的俄方来说,其好处在于: (1)使技术得以转化为商品;(2)由于我国具有较为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产品成本会大大降低,国际市场获利较高;(3)如果俄罗斯以设备作投资,有利于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对于以吸引技术、设备作为投资的中方企业来说,其益处在于:(1)降低产品成本,缓解国内紧缺商品;(2)由于我方以土地、厂房和劳动力入股,因而不必过多投入,节省资金、外汇;(3)通过长期合作,使我方逐步掌握和消化俄方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科技水平获得长远效益。与此同时合资合作生产可以使双方将竞争性风险和经营风险降至最低程度。因此中俄合资、合作形式受到更多的青睐,是一种长期科技合作方式。

如哈尔滨宏港公司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罗伯特公司签署了引进MGP型液压锤打桩机技术协议和合作生产MGP型液压锤打桩机合同,预计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超亿元人民币。

(二)引进人才、专家互访

引进技术人才和专家互访以其合作直接、便利和简捷的特点己成为促进中国与俄罗斯科技合作的重要途径,可省略不必要环节,直接进入技术合作主题,达到技术的有效衔接和情感的有益交流,这是目前中国和俄罗斯技术合作的成功历史经验。由于国际科技合作需要是一个双方相互了解与建立信任的过程,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而通过专家互访可缩短这一过程。以技术合作为目的的交流与互访在交流互访中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在加深了解的过程中找到联合开发的具体措施。

如无锡嘉能电动车有限公司长期与俄方专家保持交流互访的关系,在中、俄两国分别建立了研究开发中心,依托俄罗斯雄厚的技术优势,联合开发新型电动车驱动系统、电池、充电器等新产品。

(三)国际工程承包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加快,国际工程承包、BT项目投资等已经成为我国大型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方式,有力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合作。中俄科技合作出现了从一般合作向大项目合作发展的趋势。在能源、交通、航天、航空、农业、农林机械等领域的经济合作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项目。

国际工程承包与其他科技合作方式相比,其特点是内容复杂,涉及技术转让、劳务输出、货物买卖和工程实施等多方面;项目营建时间长,少则几个月,多至四、五年,甚至十多年,短期内很难见到经济效益;当事人双方承担风险大,尤其是一旦遇到政治风波、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双方均难以收回成本。因此国际工程承包在中俄科技合作中所占份额非常小,但如果操作合适,长期经济效益则非常可观。应适当认真把握,科学合理运用。

如1999年2月中俄签署了从俄伊尔库茨克州的科维克京气田到中国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输气管道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总协定。现在中俄两国大型石油天然气项目正处于启动阶段,根据这项计划,俄将在10年内每年向中国出口近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四)技术联合开发

技术联合开发有助于中俄双方扩大产业融合,产生1+1>2的经济效益。联合开发可以增强双方科技合作的互动性,不仅可以把双方企业联系起来,有助于双方产业的有机融合,巩固、发展企业的技术积淀,增强技术开发的深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还可以加快双方科技成果研发,有效提高创新速度,实现市场价值。

如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了使高纯石英在加工技术、产品品种和档次、加工设备、应用领域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俄罗斯罗多尼特责任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发利用我国脉石英原料加工超细高纯石英新材料的新工艺及专用设备。

(五)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的设备买卖

重视含有知识产权和专业技术的设备买卖,进口国通过引进具有技术含量的设备,节约了对关键设备部件大量的研发费用和研制时间,运用到企业生产中可直接提高产品质量,短期成本低,风险小,也可产生一定的短期经济效益,但合作后续增值能力低。输出国通过输出设备加快技术转让、技术更新,使得自己保持技术优势地位,并且通过出售技术设备收回开发成本,弥补新技术设备开发中财力不足或成本费用过大的问题。显然,含有知识产权和专业技术的设备买卖使得进出口双方都可以获利,但中方企业一方面要增强消化吸收关键设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联合开发或二次开发等方式,实现设备核心技术的长期适用性,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

如镇江船舶螺旋桨厂积极引进了俄方代号为M1、M2的五轴以上联动的数控加工机床、叶片平衡仪、螺旋桨设计软件等,成为我国唯一一家能独立制造整套可调距螺旋桨桨叶的企业。华博公司从引进俄罗斯精密滚齿机、铣齿机和加工中心等开始,发现俄方主机—电气控制系统已落后于我国,于是向俄方推荐我方开发的产品,将我国生产的电子控制系统、液压和气动元件装配到俄方主机上,结果市场销售非常好。

(六)合作建立科技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0年11月,中俄两国商定并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与俄罗斯联邦科技部关于在创新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中俄两国政府的协议,中国将在俄罗斯建立“中俄科技园区”。双方还商定,各自选出5个地方作为“孵化器”(科技合作创新中心),共同开发对口科技产品。其中,中方为北京丰台、无锡、西安、上海和哈尔滨;俄方为莫斯科(2家)、圣彼得堡(2家)和新西伯利亚(1家)。

中俄科技园是两国科技合作的载体和平台,也是两国科技创新示范、高新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中俄本着“真诚携手、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建立中俄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实现中俄两国高新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项目及实力企业家高层次的对接和强强联手,对中俄两国无疑是双赢的,有利于推动中俄实现新世纪经济技术的再次创新与发展。俄罗斯通过与中国合作建立科技园的方式促进俄罗斯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使俄罗斯的高科技产品能够进入庞大的中国和东南亚市场。俄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建立中俄科技园的目的是吸引来自中国的投资。俄罗斯有许多科研成果,但大部分因缺乏资金未能转化成实际产品,有些科研成果己经失去了转换的经济价值。中国的产业和资金己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对高科技产品投资的兴趣很高,来自中国的投资能为俄方丰富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提供支持。同时俄罗斯也欢迎中国的高技术成果在俄罗斯境内找到合适的投资者,转化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上销售。中国可以从俄罗斯引进大量技术和人才,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形成产业化,提高我国科技实力,缩短与技术先进国之间的差距。虽然建立科技园区、成立新技术开发区的短期成本高、风险大,很难产生一定的短期经济效益,但由于中俄合作前景广、潜力大,后续增值潜力高,这显然是一种值得实行的长期科技合作方式。

三、结论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各种合作方式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合资、合作生产,如果出现资金断裂,后续工作则无法进行,势必影响整个合作进程。同时,合作中容易出现如技术和经济效益如何划分的问题,即效益与亏损如何分配和承担对双方才更加公平。在引进人才、专家互访中,面临引进国家的抵制,同时知识与理念转化为产品和经济效益的周期较长。在国际工程承包中,不确定性更加明显,因为跨地区合作,一旦遇到各种系统性风险,成本难以回收,经济效益更是无法实现。在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转让的设备买卖中,从现实上看,不存在经济收益与风险的纠纷,因而较为有效,且实施方便。科技园区建设涉及领域较广,应由双方政府介入和协商,虽然经济效益见效缓慢,前期投入较多,但从长远来看,当整个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之后,产业集聚所产生的效益将非常可观。

在现实运作中,合作效益与合作潜力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科技合作方式的合作效果。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短、中、长期经营目标,兼顾投入与产出,在分析各种科技合作方式的特点以及利弊基础上,全面推进中俄科技合作方式创新。建议重点推广以引进技术为主的合作方式,实现二次开发;大力推广以引进人才、专家互访为内容,实现联合研发的合作方式;积极引导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设备买卖为内容,实现产品产业化的合作方式;着力合作建立科技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方式。

[1]彭立明.江苏对俄科技合作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2).

[2]潘鑫.黑龙江省对俄罗斯科技合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3]杨伟毅.中俄科技合作模式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猜你喜欢
联合开发俄方中俄
俄外长: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调查透明度不抱期待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超1.2亿!益鑫泰用了15年证明,产品联合开发和技术创新才是企业壮大的王牌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水平井、直井联合开发压力场及流线分布研究
美开出挽救《中导条约》条件
中国恩菲与紫金矿业联合开发设计的国内首个难选冶黄金加压预氧化项目投产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京东方“看上”智慧医疗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