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

2012-08-15 00:47朱伟波
对外经贸 2012年7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资本

朱伟波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134)

当今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具有雄厚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前迅猛。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显示了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经济运行系统的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起到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一)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的提出及其本质特征

1.文献综述。1966年美国的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Browning和Singelman于1975年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也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同时Hubbard和Nutter(1982)、Daniels(1985)等人,认为服务业按服务对象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领域是消费性服务业以外的服务领域,并将货物储存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也包括在内。Howells和Green(198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以及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务。国内学者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服务,而非直接向消费个体提供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

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在国内外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确定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服务对象、服务功能、行业特征等不同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进行了不同的描述。

2.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各地的不断发展,与其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推进,人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逐步深入,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虽然隶属于服务业但又是与传统服务业有着巨大差别的一种新型产业业态。生产性服务业最初是从制造业的内部分离出来的一个产业部门,但随着该产业的不断发展,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部门,并且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当初对其界定的范围。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服务项目不断从内部分离出来,进而形成独立的专业性更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也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外部化。实际上,就是制造业企业将一系列以前由企业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Noyelle,1988),实施外部化,将设计、研发、内部运输、采购等活动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企业将其内部的非核心的服务性经济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外部服务商来做,不仅有利于制造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3.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综观各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它的范围是广泛而复杂的。除了高新科技产业外,大多数产业并不是最近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而是早已存在的,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而是那些具有某些相同特性的,具有相同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的,并受到相关政府产业政策支持而被划分出来的产业类别。它主要包含了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运转方式的产业。同时,在当今全球新的经济与技术的大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整个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不能局限于传统产业的思维逻辑,应该在产业融合、技术进步、消费转型的大背景下审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的产业发展逻辑的革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投入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下,更注重有形资源和客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样在资本的构成中硬性资本占据了主要地位,驱动其发展的主导要素必然是自然资源、资金、土地、机器等;生产性服务业则更强调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开发和利用,高级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等软性资本成为其核心驱动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

第二,生产链结构的转变。生产性服务业重塑了传统的产业结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是同类企业的简单集合,按照研发、生产、销售的一般流程来组织生产,形成单向的生产链结构,彼此间缺少横向联系,产业组织垂直一体化的特征明显;由于生产性服务已经从相关产业中分离、独立出来,其本身也将成为其他产业的投入要素,生产性服务业是为所有产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产业群,在组织形态上已经打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它可以与不同的产业同时产生关联,三次产业中的其他服务业均可以与生产性服务业相融合,生产性服务业是通过价值链的分配来组织生产流程的。从实践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有效地促进了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而使得整个国民经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三,产品价值增加值的转变。如果说传统产业更加注重产品数量和改变产品使用价值,那么生产性服务业则主要是通过增加产品的中间投入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以及利润空间。通过奥地利学派的迂回学说(Roundabout of Production)可知,除了资本密集度的提高能提升生产力外,生产过程的重组和迂回也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因为更加迂回的生产过程不仅需要使用更为专业的劳动力与更多的资本,而且生产步骤的增多也增加了中间投入的数目。格鲁伯和沃克基于费希尔(Fisher)提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和知识资本(Knowledge Capital)的概念,重新诠释了生产性服务业在迂回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实质上是充当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送器,最终将这两种能提高最终产出增加值的资本导入到生产过程中。

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

(一)资源转化模式

资源拓展和资源转化模式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源时,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就得到了更加深刻和广泛的拓展,人的知识、技能、健康水平以及生产专利等一些要素,都可加以开发和利用,进而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有用的资源。

2.人们通过对自身知识和技术的开发,即对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运用,能够将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资本,同时促进各类资本之间的相互转化,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知识和技术等软性要素的驱动,进而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例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为相关产业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服务,使得该类产业的发展更有效率,更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价值提升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理解为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对产业附加值的提升,而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可以更好地融合其他产业,同时还可以提升产业的附加值。以我国的制造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各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因开放而大量吸收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使那些劳动密集型、附加价值较低、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迅速成长(刘志彪,2005)。但这种促进我国制造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OEM生产方式必将带来另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这就是接受代工的中国企业仅仅具有低端产品加工能力,缺乏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同时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严重依赖海外供应商和进口商,导致我国的制造业根本无法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进行差异化的竞争,而只是在发达国家所开发的产品趋于成熟阶段介入市场,争取处于先进序列企业的代工订单业务(刘志彪,2005)。在这种情形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制造企业,特别是大部分中小型制造企业向高端制造环节挺进乏力的问题,有助于他们改变创新能力较弱、缺少品牌以及组织能力低下的局面,进而提高该产业的附加值,最终促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与对策

科技的创新和人力资本的开发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将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有机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将发挥更大的能量。目前我国遇到资源瓶颈以及“用工荒”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必将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战略产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和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

加快对国内垄断行业的改革步伐已刻不容缓,在改革的同时合理地引导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推进非基础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二)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专业化服务企业的分工优势

对“十二五”时期的重点服务行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应设立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补助,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金融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

(三)加强产业间的关联以及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

尽快实行企业内部的“主辅分离”。为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将企业内置的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为实现生产性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对接,应加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健全中介服务体系,推动企业间的相互合作。

(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自主创新并加快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企业应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为尽快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应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建设各类研发机构并且加大科技投入。同时引导中小型企业采用品牌特许经营、品牌租借、贴牌与创牌并行等方式,使自身的劳动力成本、客户资源、营销渠道等优势与知名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借知名品牌的优势迅速扩大自身的规模与实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

政府部门应深化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土地流转等体制的改革,进而打破束缚人口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尽快消除对服务业的政策性歧视,特别是对生产性服务业在用水、用电以及用地上实行与制造业同等的政策,同时应给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与工业开发区相同的政策上的扶持,尽快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

[1]张其仔,郭朝先,白玫.协调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产业政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 (3).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课题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J].中国工业经济,1995(8).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4]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5]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

[6]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5(5).

[7]何骏.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之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崛起的动因、空间和模式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9(2).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资本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资本策局变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第一资本观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VR 资本之路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