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查报告

2012-08-15 00:47白景杰
对外经贸 2012年7期
关键词:哈尔滨市龙头企业产业化

白景杰

(哈尔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70)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2011年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经营体制继续创新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

1.龙头企业稳步增长,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1年6月末,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297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7个。实现销售收入11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1%,实现利税1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5%。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已发展到91.2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000户,占农户总数的60.8%。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已达到111家,新增11家,其中省级以上有41家(含国家级4家)。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实现利税1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出口创汇717.2万美元;龙头企业联结农户65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3000户;龙头企业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达到900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7.1%。

2.产品产销实现规模和效益双提升,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龙头企业2012年上半年产销形势看好,效益稳中有升。2012年上半年实际加工量为643.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3.7万吨,同比增长20.1%,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步增长,销售收入11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8亿元。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农民就业有增无减。龙头企业吸纳从业人员28748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751人。

3.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农户双受益。近年来,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得到较大发展,涌现出合同联结利益分享机制;合作联结利益分享机制;股份合作联结利益分享机制;诸多米业加工龙头企业收购订单农户产品等利益联结机制。这些机制运行良好,使龙头企业不断向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方向快速发展。

4.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哈尔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发展迅猛,种类齐全,数量可观,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服务手段日益增强,服务范围与时拓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688个,比上年同期增长38.6%,社员达到13.6万人。

5.基地建设已成规模,产业特色进一步显现。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750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9.4%,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2.5%。把“产业有特色、基地有规模、产品有品牌、企业有市场竞争力”作为目标,采取典型带动、科技推动、规模拉动、政策调动、服务促动等措施,推进产业化生产基地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目前,哈尔滨市十大主导产业基地带已形成规模。

6.“一村一品”健康发展,规模不断发展扩大。通过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加快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和专业乡镇。目前,专业乡镇有16个,专业乡镇农户数94570户,专业乡镇经济总收入34.63亿元,专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458元。专业村有199个,专业村农户数15.79万户,专业村经济总收入100.14亿元,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373.3元,。

二、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经济实力不够强。多数龙头企业起步较晚,规模小,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技术设备落后,发展资金有限,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2.产业链条不够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龙头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多数企业的产品还是初级产品和初加工品,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

3.利益联结不够牢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多数是按合同方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主要属于松散型关系,缺乏稳定性。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多数仍停留在购销关系或较低级协议关系上,造成生产基地难以得到反哺,加工龙头企业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因而缺乏带动力。

4.扶持力度不够大。政府的扶持资金和扶持力度与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需求有较大距离。与同类先进城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同时缺少对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有效措施。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议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并做大做强,进而形成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真正把具有哈尔滨市较强生产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品牌做大做强,真正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做出规模,做出成效,让地方特色产品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以“一村一品”为依托,提升品牌意识,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行规模经营,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成为龙头企业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

2.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扩大龙头企业产品销售领域。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作用,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场开拓活动;加快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产品市场网络,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积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入期货交易市场,对大宗农副产品,如玉米、大豆、生猪等实现期货交易。

3.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国际化市场竞争力。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当今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也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必须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内在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要在产业升级、品质提升、品牌树立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下工夫,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

4.大力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发展龙头企业,既可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又能够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是一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要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和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以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纽带,使产业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配套推进,促进哈尔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巩固提高现有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建设龙头企业的重要途径,多层次、多成分、多元化兴办一批新的龙头企业。

5.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积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储存、保鲜等行业。政府要在发展生产方面为农民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包括政策指导、投资支持、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正当权益保障等。

6.加强中介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规范”的方针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购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鼓励和提倡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1]潘建国.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J].广东合作经济,2007(1):22-30.

[2]高艳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 (2):60-63.

[3]闫学奎,田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题,2007(2).

猜你喜欢
哈尔滨市龙头企业产业化
哈尔滨市天丰工具研究所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