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弥尔》的公民教育思想

2012-08-15 00:45汪宏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公民

汪宏伟

论《爱弥尔》的公民教育思想

汪宏伟

摘 要:如何把人塑造为社会公民,是教育的中心关切。《爱弥尔》作为撼动欧洲的教育及社会理论的巨著,至今仍能为我们的教育方式提供积极的启发。文章追随《爱弥尔》这部巨著中的教育理念,阐发公民教育的进展历程,并说明“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关键词:《爱弥尔》;公民;公民教育

汪宏伟/徐州医学院讲师,法学硕士(江苏徐州221004)。

卢梭为公众所熟知的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人们通常更注重于他的社会政治理论,如《社会契约论》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因为其中提出的许多原则不仅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诸如“人生而自由”的观念至今依然在散发光辉。而我们现在要关注的是卢梭本人特别注重的公民教育思想,《爱弥尔》这部巨著就是他的自然教育观的集中阐发。

一、自然教育的理念

卢梭不同于拘泥刻板的学院思想家,而是具有亲近自然、富于浪漫的灵性;他把教育人的事业视为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体现出对人的成长的深刻关切。作为对十八世纪法国旧制度下贵族社会的虚伪浮华洞若观火的亲历者和反思者,在其1749年的《论科学与艺术》中即对现时“文明”进行了犀利地批评,而提出“自然”以应对。“自然”的观念在《爱弥尔》这部教育著作中得到了继承,为了培育和发展人的天生的自由情操,他申明了自己的自然教育理念。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是属于天性禀赋的自然发展,属于能从自然与经验的学习中有所收获、属于自由发展个人能力成为完美与别具风格人生等等的一项愉快的过程”。遵循人的天性的教育,是他心中的理想教育。在“爱弥尔”的童年时期,教育主要是对个体意志的塑造培养,从而使他有健康的体魄,不受任何社会偏见束缚,拥有生活的技能,有能力享受生活的意义。自然的教育的目标是把人培养为自然人,即独立的按自由本性而生活的个人。卢梭并没有在这里止步。自然教育仍是教育的前期基础,而将一名儿童培养成共和政体中的公民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什么样的人才算公民呢?一名斯巴达人非常想参加三百人会议,但因为已有三百勇士胜过他,他非常放心地回家了,这样的人就是公民;一名斯巴达妇女在战役过后,没有多问五个在战役中牺牲的儿子,而到庙中为胜利而感谢神灵,这样的人就是公民。可见,“为公”正是公民的核心品质;卢梭在社会和教育思想领域的贡献,彰显着他关注的“公”在于人类未来的发展,这与他在社会政治领域提出的“公意”学说一脉相承。

二、公民教育的内涵

我们通常关于“公民”的理解是一种自然化的或法律的认识,即依照其出生地进行确定,或经由个人选择、变更国籍而产生的地域成员。而“作为公民的教育”的目标正在于把人培养成公民,这里的“公民”就不只是一个源出概念,而具有一种目的意义。基于人的教育在各项事业中的首要地位,作为公民的教育要求我们必要慎重其事,有序展开。一个人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而不是直接步入社会共同体之中,其间有一个培育和成长的转换过程,也是一个人的教育历程,一个人从个人到公民的历程。所以,叙述“作为公民的教育”时,它的前提基础一定要涉及“作为个人的教育”,它联系着人的童年教育和成长。

一是天性的保护。卢梭认为,任何事物刚出现或产生时,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这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不谋而合。卢梭的这一说法固然是夸张了,但同时也说明了如果人们的教育普遍失当,会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他认为人们在自然而本初的状态中,就有善良而自由的本性,因而秉持着自然“性善”的观点,这构成了他的教育观的基石。他十分敏锐地观察到对儿童过早的启蒙与过度的人文化有其一定的负面效应,而主张“自然”即适合天性的习惯。自然有其内在的法则,跟随它的道路前进会使孩子得到锻炼和磨砺,从而使他的生命更有力量,更加坚实。我们要塑造的不是少年科学家、二十八岁的博士和墨守成规的儿童。幸福和需要是自然的法则,它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根据儿童真实的发展需要来调整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老子》中有句名言叫“不失其赤子之心”,启示人们即使经历万千,仍要恪守一颗淳朴真诚的心灵,才是真正的人的境界。依时而教,率性而导,因材施教,才是自然的教育。

二是亲情的培育。“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对于生活的深切感受和体悟,最初都是源于亲长的给予和付出。亲情的力量是一种坚强的纽带,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生命关怀。亲长对孩子的关爱不仅仅是要保护他们,更要“授之以渔”——教他们如何生活。卢梭敏锐地发现他那个时代孩童的亲情缺失产生于大人们的习惯性的偏见,最早的就是将孩子缚于襁褓之中,这虽然保全了他的手足,却因无法自由伸展而损害了身体。进而是母亲们轻视她们的头等责任而把孩子交给雇佣的保姆,仅从体质出发,孩子也需要母亲的乳汁和关怀,进而孩子知道应该爱他的母亲,他才会爱她;但这种相互的义务由于母爱的缺失就会造成“母不母,子不子”的状态。而对于一名父亲在生养孩子时,只完成了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他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义务是双方相互的,父母对孩子多投入一分,孩子也更敬爱他们一分。父母作为孩子天然的老师,首先要意识并担当起关爱的责任。人们都热切地关注于幸福,当然,卢梭关切的不仅是家庭的幸福,更是共和国家的未来。而且这不只是他那个时代面临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也是这样。

三是情谊的发展。人的情感发展是本源于自爱的,这是孩子的第一个情感。而爱自己的同时也爱保持我们生存、同我们亲近的人,这就体现了一种自然的秩序。当他开始关注周围人,发觉他将来要和周围的人共同生活,这时他开始打开心扉,接纳别人,懂得了爱与被爱。而对于青年人更易于感受的情感首先是友谊而不是爱情。爱我们周围的人,不仅因为我们感受了他们的快乐,更主要的是体会了他们的痛苦;在分享中我们学会感恩,在体悟中我们发现怜悯。而当一个人“觉得他需要一个伴侣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心了”。使一个孩子成为博爱的人,对他的关心教养才取得了真正的成效。法国大革命最初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曾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斗志,而到最后流于暴力,则正是由于博爱精神的缺失。唯具有博爱的广阔胸怀的人,方能真正地爱他的国家。从自爱到爱他的“怜悯”之心中,才能产生出爱人类、爱正义的美德。基于情感的健康发展和身体的锻炼和感性的教育,“个人”逐渐被培养起来,“公民”教育才有了基础。

以公民为基础,契约社会才得以建立;也正是在后一本书中卢梭将共和政体定义为“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公民是作为个体参与社会并结合在一起的,这本身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通过教育达成的。

三、《爱弥尔》的启示

卢梭对人类的爱,是正义的爱,正义是最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福祉的。培养将利益普及与别人的公正的美德,才能愈少搞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卢梭基于其“性善”观,认为良心是人善的本源。人们要追寻德行,就应倾听良心的呼声,因而人的道德自由是一种自律。良心作为“人类真正的向导”,引导意志通往道德之路,而避免受欲念的驱使偏向邪恶,才能成为有德之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准侧范围内才实现真正的自由,唯有这样个人意志才能与公意相统一,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公民。卢梭指出贤明之人首先关心的是大家的利益,这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正相契合。宗教可以使他们热爱自己的责任,宗教的启示与礼仪,有助于个人意志熔于公共意志,使公民成为自由而又具有公德,独立而又遵守契约的人,因而理想信念教育是教育的关键节点。方当一个人的崇高目标和信念树立起来,能够坚定正确的道路勇敢向前时,对他的教导才有了成功的完结,一个共和政体中的优秀公民才被塑造起来。《爱弥尔》不仅是一部书,更是卢梭本人对爱弥尔这位设想的学生的以全副身心生命灌注其中的公民教育思想,因此它才有撼动世界的力量。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从个体到公民,彰显了教育的过程;它是一项事业,因而被称为“作为公民的教育”。人的塑造和公民的培养不只是一个时代的问题,而是人类永恒的关切。《爱弥尔》不仅是一部书,更是卢梭本人对爱弥尔这位设想的学生的以全副身心生命灌注其中的公民教育,因此他才有撼动世界的力量。人类以卢梭为首,第一次睁开了眼睛,回过头来审视周身上下,才能看见在历史现实的地平线后方,还有一个逻辑重建的广阔天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形势下,我们在深入开展公民教育的进程中,要鉴取吸收以《爱弥尔》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中的有益精髓,用散发着真诚而有魅力的教育思想,开拓自身公民教育的宽广道路,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来。

[1](法)卢梭.爱弥尔(上下卷)[M].李平沤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美)威尔·杜兰,艾丽尔·杜兰.名人与时代(卢梭时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4](法)罗曼·罗兰.卢梭传[M].陆琪译.陕西: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

[5]李平沤.主权在民VS“朕即国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6]侯耀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理及启示[J].科技与教育,2007,(10)[7]赵林.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M].上海:三联书店,2005

中图分类号:G40

A

1671-6531(2012)11-0008-02

:姚 旺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欢迎订阅《公民与法治》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