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市峒河公园音乐“大众”现象调查与研究

2012-08-15 00:42杨文斌张亚玲
关键词:吉首市大众现象

杨文斌,张亚玲

(1.河北北方学院 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2.张家口市第二十中学,河北 张家口075000)

从19世纪中期至今,音乐“大众”文化现象在社会上一直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着,几乎每个时代,每个地域都有“大众”和“非大众”的音乐文化形式。就中国现阶段社会文化来看,各类艺术形式的“大众”现象都在自身领域逐渐形成与发展,这是世界文化大同趋势在宏观上的根本现象。本文以民族地域特征性较强的吉首市峒河公园的音乐“大众”现象的形式及内容为背景,通过调查与观察,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并与他域同类相比较,对峒河音乐“大众”现象的基本形态和规律进行论证,使其有理论上的认同依据。峒河是吉首市最富有音乐“大众”现象的场所,这一带汇聚了湘西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当地群众用音乐来表现各种生活习惯及情感,将音乐很自然地推向“社会化”和“大众化”,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诠释音乐文化的真正意义。吉首峒河的音乐艺术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社会现象,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它也正在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一、峒河公园音乐“大众”现象调查

田野调查是音乐大众现象研究方法的基本阶段,它能真实客观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原貌。峒河是湘西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域之一,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环境[1](P29)。2006年12月27号至30号,考察团对峒河区域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地考察。峒河区域包括:峒河公园、老年宫民族艺术团、伏波宫等地。在众多当地百姓的介绍和讲解下,考察团得知了许多峒河公园的音乐文化背景、内容以及相关历史知识,同时也搜集到了大量相关的民族音乐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素材。下面是笔者调查的实际情况:

(一)峒河音乐“大众”现象基本情况调查

2006年12月27日,笔者来到湘西最具民族特色的峒河公园。根据当地人介绍,“百花社团”是当地较有影响力的一个社团,该社团的固定成员有10余名,这些社员都是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他们的演出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明确的目的性,平时大多以自娱的方式进行表演。每逢节假日或者纪念日,他们就会组织相对隆重的义演。该社团最有名的是阳戏表演,阳戏主奏乐器是大筒琴和锣鼓,在音乐、表演、服装、道具等形式上别具一格,唱腔优美、明快,表演活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老年宫民族艺术团是音乐“大众”现象的产物

老年宫民族艺术团已成立多年,他们有自己较为专业的音乐组织——民乐队。乐队有20多名队员,主要以50岁以上的热爱生活,热爱民族音乐的老年人组成,阵容比较大,是个组织性教强的民乐队。他们大多是以自娱、义演等形式来丰富峒河人民的音乐文化生活,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乐队主要以演唱和演奏民歌为主,因为民歌更直接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及日常生活。在考察团采访的当日,老年宫民乐队的成员正在为一场吉首市的商业演出比赛进行排练。排练曲目有原始的湘西地方戏《到来年生下一个胖娃娃》、《真正爱煞人》等,也有比较大众的现代的民歌《浏阳河》、《采槟榔》等。该乐队对峒河音乐大众现象有一定的影响,它在发展峒河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增添了新鲜的现代气息,这也充分说明峒河的音乐文化在保留原始民族音乐遗产的同时,也不断地注入新鲜的有着蓬勃生命力的音乐文化。

二、吉首市峒河公园音乐“大众”现象研究

吉首峒河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是民族发展的产物,音乐与社会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对社会生活的依赖性很大,大多具有实用、宗教、交际、娱乐、教育及文化传承等多重社会功能,以及“创作”、“表演”、“接受”等音乐环节“三位一体”的特征,即音乐的创作者就是音乐的表演者,也是音乐的接受者[2](P141),这充分体现了它的大众性特征。

(一)峒河公园及老年宫“大众”音乐的特征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所谓的“大众音乐”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和接受的音乐,它来源于生活也付之于生活,它在生活中体现,在生活中丰富,也在生活中得到升华。老年宫的民乐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大众音乐的涵义。对于他们来说,“摩登”的现代流行音乐毕竟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较遥远,而本土音乐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表现内容上都与他们更贴近,同他们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亲情”。例如: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这首风格朴素粗犷、生动活泼的戏曲在当地很早就广为流传。峒河当地的人民经常选择这首著名的湖南花鼓戏以自娱自乐的方式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些音乐文化现象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大众,这些非专业化的音乐现象在当地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它的大众性表现在以下几点特征:1.人员结构本身就具有大众的意义存在,每个人实际就代表着其居所环境的文化特征;2.演出形式:并非是学院式专业的表演,对表演的技巧性和所体现的艺术风格不刻意追求,更多注重于表演的形式和自娱的过程;3表演的内容单纯,以通俗、传统的曲目为主。

相对老年宫来说,峒河公园更富有少数民族气息。据调查,在吉首市峒河公园的群众中,少数民族占据了 75.4%,其中苗族占 28.5%,土家族占33.2%,其他占13.7%。这为峒河公园大众音乐文化现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除了调查中看到的阳戏,还有在当地流传较早的“打溜子”,“打溜子”是土家族人激情奔放、诙谐幽默、朴实聪明的性格的反映,它源于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每当节日聚会、房屋落成、婚嫁、祝寿、报喜等,峒河周围就会响起土家人欢快的“打溜子”,此外,还有峒河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苗族的山歌。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音乐文化在大众的范围中不断的延伸,或者说它们本身的大众性特征也在同时发展着,既保留有原始的民族气息,又不失现代音乐的大众韵味。它们共同的大众性特征就是:1.取材内容源于生活,保留较为原始的题材;2.表演形式简单自由,无规范性;3.较强的传统理念让他们在表现音乐时更为注重所表达的现实意义[3](P24)。

(二)峒河音乐“大众”现象与他域比较

如上所述,峒河音乐大众现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民族韵味,它们与国内外很多地域的音乐大众文化有不同的风格与形式。

1.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音乐大众文化现象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这里人民的音乐文化非常丰富多彩。歌舞音乐“十二马调”傣语称“喊马细双”,由12个男女青年腰间套上竹扎的彩色纸马边歌边舞,表现青年们在赶摆路上相遇对歌的情形及每年12个月中的生产活动。另外,还有“依拉恢”,这是一种群众性歌舞,在西双版纳当地,每年泼水节赛龙船放爆竹时,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此外,当地的说唱音乐也颇有特色。傣族人民在逢年过节、建造新房、婚嫁生育、赕佛仪式等活动时,都邀请民间歌手到场演唱助兴。这种半职业性的艺人在西双版纳称 “赞哈”[4](P151),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使用传统乐器,曲调与语言结合紧密,节奏较平稳,音乐结构基本是乐段的变化反复,唱词多押腰韵[5](P240)。由此可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音乐大众文化现象生动形象,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大众音乐现象神秘而美丽。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音乐大众文化现象与吉首市峒河公园的大众音乐文化都来源于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他们都是非专业化的音乐表演形式。通过歌舞、说唱等表现形式,讴歌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团结互助及热爱生活的传统美德,这样的音乐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艺术宝库,而且以独具魅力的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净化着各族群众的心灵,启迪着各族群众的思想。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和谐文化心理,比如强调动物和绿树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大自然;强调各族之间是兄弟关系,要和睦相处;强调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等。它们在内容上都是表现生活,在形式上都是以音乐的表现手法去接受和欣赏这些大众文化现象。这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因此,可以将西双版纳地区的这种音乐现象归为民族化的音乐大众范畴。

2.国外的大众音乐文化现象

国外的大众音乐文化现象也普遍存在。它们通过民间歌谣等形式来反映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风俗习惯。日本的民间歌曲也是其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它们直接表达了人们丰富多样的思想感情,是人们通过音乐去了解该民族的风情与性格的重要手段。

日本的民间歌曲大致分为5类:第一类是在各种劳动场合或在劳动休息时演唱的歌曲,它们构成了日本民谣的主体。如田歌、山樵歌、海歌、作业歌、路歌等;第二类是祭奠歌[1](P78),它往往与宗教迷信活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迎神歌、送神歌、神乐歌、盂兰盆节歌等;第三类是祝仪歌,在各种民俗节日场合中演唱。包括乔迁歌、婚嫁歌、贺年歌、正月歌及其他各种节日的祝福歌曲;第四类是娱乐歌,主要指酒宴上演唱的助兴歌曲和成人日常的娱乐歌曲[6](P77)。第五类是儿歌,包括催眠歌、拍球歌和其他各种儿童游戏歌曲,例如中国人民熟悉的《五木摇篮曲》。

以上是流传于日本民间的大众音乐文化现象。另外,在最近几年,日本某些城市的大众音乐文化现象又有了新的发展。例如东京的一些退休老人每到年末就会公演《贝九》(合唱交响乐)。乐队领唱及指挥都出自于东京艺术大学,而兴致勃勃地用德文演唱这些作品的便是这个社区的老人合唱团。这个现象与吉首峒河的老年宫音乐文化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P49)。老年宫的音乐文化现象与其相比更保留了原始的民族特色,更注重于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遗产的发展。但是无论怎样发展,无论民间的还是城市的,这些音乐文化活动均保留了大众的特点,属于大众音乐文化的研究范畴。

三、峒河音乐“大众”文化现象的社会意义

(一)丰富社区人民文化生活

峒河音乐“大众”文化具有鲜明的自娱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它不仅使广大群众在参与活动中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娱自乐,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而且使大家在参与中提高了社区意识及社区文化品位。

文化活动作为一种“内求团结,外谋发展”的审美塑造行为,各民族都有自己“内生凝聚力,外塑好形象”的模式。在峒河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创作潜能,他们有着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以及参与、投入的极大热情。在参与中,得到了文化艺术上的享受,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消除了失落感,生活工作的压力都不同程度得到缓解[8](P189)。峒河音乐文化活动形成了以节日音乐文化活动为龙头,季节音乐文化活动为特征,基层音乐文化活动为对象,大、中、小型活动相结合的特征。贯穿全年活动不断线的新格局,使峒河音乐大众文化现象不断深入家庭,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二)促进族际文化交流

峒河公园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弘扬了各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了各族群众相互学习与借鉴,增进了各民族的了解和友谊,并使湘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全国。吉首市峒河大众音乐的发展,积极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吉首市政府为各民族群众服务的功能,为弘扬民族文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加强各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其发展的活力源泉,更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吉首市峒河公园的音乐大众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9](P17)。峒河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在土家族、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民族特色。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他们以歌咏事,以歌传情,以歌抒怀。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血脉,只能继承和创新,不可割断和抛弃。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巩固民族共同思想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湘西这块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大众音乐文化与社会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民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奠定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根基,选择了最能代表本民族个性与审美趣味的文化发展模式。其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具有顽强的生命力[10]。一个民族如果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峒河音乐“大众”文化的教育性、娱乐性和艺术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新时期,峒河公园的音乐文化在本土应朝着具有时代特征,以新形式来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求的方向发展,这样它就可能拥有更多的欣赏群体和更广泛的听众基础,重新焕发出光彩与活力。

[1] 伊沃·苏皮契奇.社会中的音乐[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2] 王新视.土家民歌[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 熊晓辉.湘西土著音乐从话[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4]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河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5] 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6] 唐方科.湘西地方戏音乐[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

[7]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 张笑中,罗延华.贵州少数民族音乐[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

[9] 高厚永.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形成和发展[M].北京:音乐研究,1980.

[10] 黄友葵.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开幕词[J].南艺学报,1998,(4):143-146.

猜你喜欢
吉首市大众现象
搜城
壮丽云海入画来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民族文化元素在吉首市道路边坡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吉首市苗族传统节庆场景为例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吉首市乒乓球俱乐部运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