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型民族文字的造字方法看汉字教学

2012-08-15 00:50刘艳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新字造字偏误

文/刘艳杰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大连)

世界上的一切文字,几乎都是从象形文字开始造字的,但是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一部分文字消失了,一部分文字选择了拼音文字,只有汉字是世界上许多表意文字中唯一巩固并流传下来的文字体系,因为汉字与汉语相匹配,能够相互配合使用。而中国文字能够在世界上独立,从古代延续不断地到今天还是那个老结构,那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依照一定的理据,即使是单音节字也会先确定一边是形,一边是声。这种特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但是汉字几经发展演变,不少汉字已经失去了它所反映的事物的原来面目,相比较拼音文字又增加了它的学习难度。

一、简介汉字造字法

从甲骨文中就能发现汉字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了。在《说文解字》中就提到“依类形象故谓之文”,六书中的“比类合谊”、“建类一首”。相比较其他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的文字在很早以前开始划分为不同的几个部首,例如“休”一边是“人”,一个是“木”。中国的文字得以继承、发扬和传播在于“类”,在于部首。同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汉字的音形来认读汉字外,还可以利用汉字的形义联系来理解字义,例如“嫁”,由“女”字加上“家”字构成,拼音为“jia”,字义表示一个女子结婚成家,该字只适用于到了结婚年龄的女子,表示她们将有自己的丈夫及自己的家庭。这样教学,即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愉快的记忆汉字,又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来看,一个汉字字符对应的基本上是一个意义,也就是说,汉字字形本身就表达了某层信息。从字符外观形体上,汉字不同于其他以曲线为主的线型,汉字是以直线为主的笔画组成的方方正正的一个个独立的文字符号,不能连写。笔画又有自己的先后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外后内、先中间后左右等。汉字由小篆圆转下垂线条开始固定围成长方型,隶书变得扁平,楷书变得方正,汉字就这样由线条到笔画、由图像到符号不断规范化。

汉字传播到我国境内的各民族地区和毗邻我国的一些国家,不仅对他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他们的造字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周围的其他民族文字也采取了笔画式方块制,如朝鲜谚文、日本假名、越南文、女真字等等。这些汉字型民族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地体现了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密切交流。

二、汉字型民族文字的造字方法

汉字型民族文字,是在长期借用汉字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汉字是其文字的母体,它们大体上都是由假借汉字和自造新字构成的,即便是自造也会是先借用某种汉字符号,再利用各种类型的改造和组合,造成新字。汉字型民族文字自造新字的方法分为三大类型:

1、借用汉字笔画重新造字的整体自造型,即汉字笔画字。这类造字法只是借用汉字的笔画,再用这些笔画组合成类似汉字偏旁的“自素”,最后再用自素组成汉字,造字原理主要依据的汉字的形声和会意。也会采用省形和省声的办法来使结构简化。

2、借用单个汉字为基础,或借用其古体、异体、俗体、甚至某一书写体,主要包括汉字变体字和汉字省略字两类。这种造字法在造字的时候主要着眼于汉字字形上的改造和变异,并不对汉字进行结构功能的分析,这种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和原有的汉字相区别,比如说增损汉字笔画、改变汉字的笔画或者汉字的形体、简化汉字等。

借用汉字并加以变异改造为主的文字,后来大多发展成为了较为统一和成熟的书写符号体系,通过这种变化摆脱了汉字原有音义的影响,有利于其独立发展,比如日本的片假名。

3、借用汉字及其部件(偏旁),重新加以组合,即汉字仿造字。南方大多数民族文字都主要通过此种方法创造新字,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完整汉字构成的合体字,也有由汉字和汉字偏旁构成的派生字。如:音意合体字,这类字王力先生称其为“注音字”,由一个汉字表音,一个汉字表意组合而成的,这类合体字在南方汉字型民族文字中十分常见。

意义合体字,这类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合而成,全字的意义由这些汉字的意义推知,有的意义合体字相当于一个字,有的带有短语或者词组的性质,类似于汉字的“甭”字。

三、汉字型民族汉字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汉字习得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中介状态,这如同汉语习得过程中存在中介语一样,而以正字法为依据,将学生们的书写错误可以划分为非字、假字和别字。并且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汉字型民族学习汉字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因素。

比如说,日本和韩国的学生,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他们在学习汉字的时候会比欧美的学生容易一些,看着也不会那么陌生,书写也更为工整和规范,但是因为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会产生偏误,看似一样的偏旁部首实际上多一笔少一笔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初学者可能会遗漏“真”字中的横笔,也可能把“天”字写成“夭”,“史”写成“吏。当学习者对汉字的结构形象的认知不够透彻,或者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时,就有可能出现各种偏误。外国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除了在学习初期产生的不成系统的增减笔画外,成系统的汉字偏误大多与部件有关系。

汉字型民族学习汉字在分析部首(偏旁)的时候,除了常见的横、竖、撇、捺、点等笔画之外,更要分析它们所没有的笔画,比如说韩语中,就没有竖折弯钩这样的笔画。对于这样的学习者,重点在于区分细小的差别,学习没有的那部分笔画。并且,韩语中的大量汉字词,要区别两者之间读音和意思的不同。

而对于日本人而言,他们的片假名很多都是从汉字简化而来的。汉字笔画繁难,用作标音记号不大适宜,所以将汉字简化,只取其中的一部分。日本人民根据中国传统的“六书”造字,特别是“会意”方法创制新字,如“鳕”,从鱼从雪,意为雪地的鱼。这种将假名和汉字相结合以及创制新字的方法,就构成了日本民族的文字的特点。对于这类学习者我们可以利用部首的字形归类作用,将部首看作是特殊的部件,有助于认识、学习汉字。

对于那些借用单个汉字,或借用古体、异体、俗体汉字的,要区别它们的用法和含义,虽然看着是一样的,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读法和意思会相差很远。比如说,日本今天使用的文字,是一种“汉字假名混合文”,并非纯汉字。即便是其中所用的汉字,也经历日本人民的改造和消化变得本土化了,其音、形、义都与中国所用的汉字有很大的差异。教学中就要区别样子相似甚至相同的汉字,在不同语言中的意思,避免母语负迁移。

无论是欧美学生汉字偏误的“化直为曲”,还是日韩学生汉字偏误的“化曲为直”,都是汉字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在汉字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解汉字的造字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对于汉字型民族学习汉字更要注意母语的影响,他们对汉字的笔画相对熟悉,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减少汉字笔画的教学,增加汉字部件的讲解,侧重点放在对本族文字中存在的汉字和汉语汉字不同之处的比较上,对于长相一样但是发音不同的字,要重点区别读音和意义的不同。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汉字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因为它的复杂,学生在学习初期很容易遗忘,所以汉字的复习巩固对于记忆汉字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反反复复的临摹、抄写、默写才能达到记忆、认识和使用的目的。

[1]崔永华.关于汉字教学的一种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1998.3.

[2]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要素教学:理念与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8.

[3]贺友龄.中日文字与文化.

[4]张公瑾,王锋.汉字型民族文字的造字方法.

[5]黄振华.汉字的传播及其借用模式.

[6]赵明德.对汉语语言文字特点的再认识与汉字教学.

[7]吕必松.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吕必松.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胡双宝.汉字史话 [M].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新字造字偏误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加一笔,变新字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