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淮北市为例

2012-08-22 02:14李庆宝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淮北文化产业文化

李庆宝,张 敏

(中共淮北市委党校,安徽 淮北 235000)

当前,淮北的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一个良好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转型,争当“皖北崛起排头兵,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淮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文化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按2004年国家统计局下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九大类。其中,以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核心层,以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业为文化产业外围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相关层。据此,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我市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业、广播电视业、印刷复制业、文化娱乐业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

截至2009年底,我市共有电视台、广播电台6座(各3座),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7%,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2.8%。报纸4家,期刊3家,各类文化产业单位1200余家,其中文化演艺业34家,网吧142家,电子游戏厅86家,图书发行零售147家,音像发行销售业64家,印刷厂73家,打字复印社90家,电影发行放映业52家,艺术教育培训业60家,文化娱乐业95家,艺术品生产经营业300家,婚纱摄影35家,平面媒体广告业65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这些文化企业和单位不仅丰富活跃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淮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21.5%。全市文化产业共完成营业额3.5104亿元:其中报刊业2051万元(发行收入522万元,广告收入1121万元,其他收入408万元),出版物发行销售业9593万元(其中新华书店销售额8363万元,邮政图书销售系统130万元,民营图书零售批发1100万元),印刷复制业8660万元,文化娱乐服务业年营业额近5000万元,户外平面广告业3000万元,广电产业3200万元(包括有线电视1700万元,广告收入1500万元),体育产业中仅体育彩票收入就达3600万元。据统计,近年文化产业占我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1.5%左右,成为我市经济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以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为主构成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在我市文化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淮北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力地支撑了文化产业的稳步发展。

(二)文化产业招商取得突破

近年来,我市精心设计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以项目招商为重点,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方式发布,加大文化产业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并取得显著成绩。2009年4月,在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暨第五届徽商大会文化产业签约仪式上,我市九方文化艺术中心、“欢乐谷”演艺大舞台、文化用品大市场等4个项目专场集中签约,签约资金总额达2.76亿元。隋唐大运河柳孜口风景旅游等11个文化产业项目采用中英文对照方式在中博会网上宣传推介;安徽华仑国际(淮北)文化广场、安徽淮北艺校扩建工程2个招商项目大会实地洽谈对接;南湖国家湿地风景园、淮北汉画像馆等7个项目强势推出。大会集中推介和招商,充分展示了淮北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搭建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在此次中博会上,我市首获文化产业活动组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三)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自2005年淮北市被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以来,通过项目式地推进和管理,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由点到面迅速展开,重点完成了三局(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合一、两台(电视台、电台)合并、演出院团(歌舞团、豫剧团注册成立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豫剧演出有限公司)和电影院转企改制、报刊发行体制改革、组建(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等工作任务。其中,市文广新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统一主管全市的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文物博物、新闻出版和著作版权,市、县两级综合执法队在本辖区统一行使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版权)行政执法职能,实现了对文化市场监督的统一领导、协调和执法。

(四)文化消费意识日益增强

通常,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最为直接,它的变化促使生产结构和供给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而在需求结构中,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最大的是个人消费结构。

表1 淮北市人均生产总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览表

由表一可见,“十一五”前四年,我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据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9807元提高到2009年的137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68元提高到4547元。收入的提高引起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文化消费欲望不断增强,文化消费将会小幅跃升。

表2 淮北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一览表

由表二可见,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082元,其中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31元,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1.3%。递增的数据足以说明我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意识在日益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淮北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意识不强,文化设施相对滞后

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主要的挑战是观念和理念的调整。但是,相当一部分领导的文化产业理念相对滞后,还未将文化产业上升到战略地位来抓,认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小,是否注重发展无关大局。他们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还很淡薄,过于强调文化的“事业”属性,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只有形成一种产业,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好地生存和发展。

在长期的城市建设中,我市对文化基础设施相对投入较少,历史欠账较多。据市委宣传部相关统计数据,全市文化建设投入资金增长率2008年为32.6%,2009年为27.5%,剧院、美术馆、音乐厅、展览馆等长期缺位,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

(二)文化产业比重较低,文化企业规模偏小

近几年,我市的文化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仅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5%,支柱作用有待加强。文化产业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诸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产业等尚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很大。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手段、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新兴文化产业虽然成长较快,但其产值在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过小,仍有待进一步开发。

据调研,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较多地处在自发性状态,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2009年,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虽有1243家,但投资规模20万以下的文化单位占绝大多数,经营项目与内容竞相模仿,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不高,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区域竞争力不强。

(三)科技含量较低,专业人才奇缺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代表、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由于我市文化产业尚停留在初级阶段,产业本身与高新技术结合度低,科技含量小,致使在文化领域高科技应用十分有限。文化产品档次不高,不能满足居民文化消费“高、新、精”等个性化需求,很难启动文化消费的新领域,这严重制约了我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文化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文化并联的产业,它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据调研,我市文化产业人才普遍匮乏,培养、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健全。文化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政府管理、市场经营、专业技术、中介组织、研发创意人才的奇缺,大大制约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尽科学,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发育不健全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目前,我市文化体制中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还不到位,缺乏统一规划和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难以形成管理的合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种集多种要素于一体的综合行为,然而,我市至今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资金、文化人才、文化设备、文化技术、文化信息和艺术设计市场等。这使得我市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建设严重滞后,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

三、淮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指出,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兼并重组和项目带动战略,建立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淮北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文化起点低的皖北资源型城市,目前正处于加快城市转型的关键期。要争当皖北崛起排头兵,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建议》精神,借着“十二五”这一轮春风,创新思路,强化措施,重点打好特色牌、历史牌、精品牌、效益牌,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一)地方政府大力培育扶持,制定优惠财税金融政策

政府领导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抓紧制定我市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战略地位,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在全社会形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

对此我们建议:一是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力争文化产业每年递增20%以上,至2015年占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提升至3%,人均年文化消费突破5000元,达到全省前列;二是建立领导联系文化企业制度,争取市级领导每人联系重点扶持文化企业1—2家;三是每年定期组织一次文化产业发展和消费的宣传周活动,加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宣传,引导群众文化消费舆论,增强文化消费意识。四是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资金投入不足,我市应在允许的权限范围内,制定优惠财税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全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关于资金问题,我们的建议是:一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数百万元,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大力扶持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力争在未来两年拥有产值超亿元的大型企业1-2家,千万元以上产值的企业3-5家。二是执行文化企业多种经营税的减免政策。据市文广新局报告显示,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税费比例已达上限,如文化娱乐业的税费比例为28%,应进一步降低文化经营业主的税收负担,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对符合条件的新办文化企业,在2007年1月1日以后工商注册登记的,自登记之日起应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对纳税确实有困难的文化企业,可减免其经营用土地和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等。三是贯彻落实好今年3月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立足于发挥信贷、保险、证券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资源,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如支持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对于大型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对于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通过发行债券和票据等方式融资;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文化产业,等等。

(二)大力开拓文化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我市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淮北大鼓、琴书、花鼓戏、梆子戏、泗州戏、打花棍、大头娃娃舞、美术剪纸、泥塑、雕塑、纺织画、刻绫画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些本土民俗文化特色,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维护与满足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一是根据乡村民风民俗,适当结合现代表演元素,组织乡村歌舞曲艺、婚俗礼仪、耕作编织、家禽饲养、体育游戏等表演和竞赛活动,将乡村习俗和生产活动提升为一种演艺和竞赛。这样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娱乐生活,还可以成为城镇居民观赏节目,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二是倡导“绿色旅游”和“绿色假期”,搞好乡村旅游开发和乡村休闲度假。乡村幽静的山林田野、天然的绿色食品、特色的风味美食、原生态的生活形态都为人们打开了一道奇特的窗口,展示了与现代城市文明不尽相同的乡村文化景观。我们应借助创意去开发这些乡村的生活、生产和生态资源,导入产业意识,使农村文化产业化。

(三)扶植重点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当前,在中国出现了“百城大战动漫产业”这种一窝蜂式的市场发展困境。对此,我市绝不能盲目跟风,而应立足现实,发展特色,积极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切实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积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对此我们建议打好四张牌:一要打好柳孜隋唐运河文化牌。以隋唐运河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建设“运河文化名城”。与此同时搞好文化产品的开发,如汉画像石拓片、字画等旅游产品,促进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开发历史人文旅游系列资源。二要打好临涣历史文化旅游区牌。依托临涣古城墙、文昌宫、城隍庙、蹇叔墓,建设古文化旅游区。三要打好活态酒文化博物馆牌。应借鉴亳州古井酒文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发掘濉溪县老城石板街项目,按照口子酒原生态的形式,做成“前店后坊”,建立一个别具特色的活态酒文化博物馆文化旅游区。同时,应把淮北口子窖酒酿造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提高知名度。四要打好红色旅游文化牌。我市曾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辖区内有1个国家级、4个省级和9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我们应切实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充实基地的展藏内容,致力于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成集参观、学习、教育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二是继续发展广播电视业。目前,我市的广播电视业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具有进入同行业竞争和挑战的基础。近年来我市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亲情系列电视剧《独立寒秋》、《父亲》、《大哥》、《大姐》先后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打造了一张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品牌。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新路,继续发挥淮北本土特色,打造精品影视剧和影视基地,带动影视制作的一系列上下游相关企业和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制作产业链。

三是加快发展印刷复制业。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扶持具有较大潜力的无锡嘉瑞、海德瑞捷等重点印刷企业向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逐步运用印刷新技术开发高端产品,淘汰低端设备和低端产品,培育一批产值超亿元的大型印刷企业,延伸其产业链,力争把淮北打造成全省印刷复制产业重要基地之一。

四是大力发展文博会展业。应发挥淮海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功能和会展资源优势,引进和打造品牌会展项目,做大做优矿山设备博览会、中国(淮北)煤矿机械装备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淮北)专利技术推介会等一批有影响的会展节庆活动,宣传推介淮北,扩大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四)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一是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和扶持文化企业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整合和扩张。如文艺院团可以主动同电视台联系,把歌舞、豫剧等节目搬上电视屏幕,大型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可以尝试跨地域、跨领域经营,等等。

二是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发展和完善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经纪、代理、仲裁等文化中介机构,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和改造,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包括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文化经营企业。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三是围绕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基地和名人精品工程等文化载体建设,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积极打造集“策划、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链条。

比如,烈山区的洪庄村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新村”,从2009年起即开始叩响文化产业大门,积极邀请淮北及周边地区的民间艺术家前来,建成了洪庄文化艺术中心和文化艺术学校,先后引进了中国结、剪纸画、书法、绫刻、根雕及刻纸等文化元素,并由签约民间艺术大师教授村民文化礼品的制作技巧。村里还组建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文化礼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下订单给村民,并对村民制作的文化礼品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今年4月,中国结艺术作品《蓝孔雀》和挂件共100多件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并在上海世博会“世界风”民间艺术馆展出,吸引了全世界游客的注意。对此,我市应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加大文化资源重组、招商力度,通过规范的公司化运作,力争用几年时间把洪庄打造成为省级文化产业龙头。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我市应继续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由重点突破向纵深推进,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破解难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一是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政府职能要从办文化为主转变为管文化为主,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服务,完善预报、引导、奖惩、调节、责任、监督、保障、应对等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政府组织实施、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企事业单位负责运营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二是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应根据现实需求,以两大高校(淮北煤炭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通过开设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保障。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选优汰劣、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设立文化产业人才奖励基金,鼓励文化工作者多出成果,尤其是要发挥刚刚成立的淮北文化研究会的积极作用,形成研究合力,科学、系统地研究、开发、利用好淮北的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发展文化产业正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当前,在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业层次都有很大拓展空间的情况下,我市应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十二五”这一有利契机,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做好规划、突出重点,努力把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注:文章相关数据来自淮北市委宣传部、淮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领导相关工作报告。)

猜你喜欢
淮北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淮北枳》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