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状态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2-08-31 01:12常经营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顶岗岗位心理

常经营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状态分析与对策研究

常经营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访谈记录的分析与总结,发现学生在顶岗实习的适应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从最初的兴奋到最终的主动融入共分七个阶段。针对这些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措施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效率。

高职;顶岗实习;心理状态;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一种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特殊的教育类型和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桥梁,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培养懂理论、会操作、能处理故障,在生产一线沉得下去,在任务面前冲得上来,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

2010年上半年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学生在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顶岗实习。作为带队教师,笔者在半年驻厂时间里,对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同时做了大量的访谈,涉及的主要问题如表1所示。从实习动员到入厂工作的前一个月时间,每周进行两次抽样访谈(样本为30人),之后两周进行一次,直到实习结束。

表1 访谈问题设计表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

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进行整理,以词语出现的频次为依据,发现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后,经历了以下几个心理转变期。

兴奋与担忧期十多年的学校教育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规范了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但是,多年的校园生活,循规蹈矩,使他们感到枯燥和厌倦,他们渴望接触社会,而顶岗实习则为他们提供了机遇和平台。我校在春节前20天让学生来到美的实习,这样的特殊时期,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里脱离学校走上岗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所以他们时而兴奋,时而担忧。兴奋的是可以赚钱了,可以独立了;担忧的是自己能否习惯异地的实习生活,每个月能够拿到多少工资。

期待与迷茫期学生刚进入企业,公司安排工作人员做企业介绍,让学生到企业现场参观并进行各种岗前培训,并未进入实质的工作环节,因此学生大都非常兴奋,对自己进入的企业以及将要从事的工作充满了期待。在这两三天的时间里,学生通过与工人接触,可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种类、工作强度、薪资水平等。而一些工人存在排外心理,在描述工作岗位的时候,会添加很多个人主观想法。工人说的情况与厂方及教师说的情况存在差异,让学生感到很迷茫。

求证期人们都有一种求证心理,即在看到一个命题的时候,首先倾向于寻找验证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信息,而忽略甚至放弃能证明这个命题是错误的信息。在入厂培训的时候,部分员工给学生的负面信息使得学生对公司产生了很多疑问甚至是反感。带着这样的反感和失望学生踏入了工作岗位,在工作中稍有不顺心,就会把工作中遇到的情况与员工所讲的情况进行对照,有时候很普通的一件事都能让他们气愤。在这个阶段,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使矛盾激化。

不适应期学生往往一开始实质性工作,新鲜和兴奋感就会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种种的不适应:(1)身体上的不适应。突然从拿笔杆子变成拿铁钣子,第一天、第二天凭着新鲜劲还能坚持,第三天就会感到吃不消,手上磨出了血泡,肩膀酸了,腿累了,脚疼了,开始向教师抱怨,心理越来越不平衡,认为每天又苦又累却学不到知识,打退堂鼓的不在少数,甚至有部分学生给家长打电话,通过家长给教师施压。(2)对自身角色的转换以及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和工作强度的不适应。学生被分配到各个岗位开始工作后,企业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员工来看待的,他们从事的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企业普通员工一样的实际工作。在学校,他们是学生,迟到甚至旷课或犯其他错误,教师只会进行批评教育;而进入企业后,小疏忽就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否则就会受到很严厉的经济处罚,甚至会被停职,学生对此倍感压力。另外,由于岗位不同,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也不同,学生因此会产生不满情绪,被分到自认为不理想岗位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关心他,分配存在偏见等,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3)心理的不适应。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现代企业集约化程度很高,员工每天的工作重复性都很强,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感觉自己是个大学生,却和普通工人一样做体力活;感觉工作简单,不像自己预想的那样具有挑战性,与自己理想的工作环境相去甚远。正如一个学生写到:在流水线上我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昨天那几个动作,重复的动作看起来是那么的僵硬,我突然想到了“机器”这个词。(4)学生不知道如何在工作中学习。实习打破了课堂学习习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操作后,不知道还应该去学什么,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个别学生甚至对实习产生疑问,认为自己在企业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还有些学生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盲目乐观,眼高手低,心浮气躁。如不及时引导,这样的状态很容易影响他们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也会给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埋下隐患;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心理波动后,就会适应和稳定下来,积极地融入企业的大环境中。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个不适应期。

对抗期在不适应期,学生的抱怨和不满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就可能要求调换岗位。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他人和了解社会,人格发展不完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进入企业后,部分学生不适应师傅为人处事的方式,不知道如何与工人沟通交流、和谐相处,不能正确地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又不懂得如何与班组长沟通,自己想当然地认为:我来实习,不喜欢这个岗位企业就必须给我调换。但事实上,在企业频繁调岗是不可能的,但有的学生并不理解,只会更加不满。在对抗期会产生三种结果:(1)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到任何一个岗位在开始的时候都会产生不适,坚持一段时间适应了就不再是困难了,于是说服自己坚持下去;(2)如愿以偿调换了岗位;(3)调岗没有成功,放弃实习。

被动接受期对抗期分化的前两种学生,尽管他们在岗位上继续工作,但是信念还不够坚定,尤其是调了岗位的学生,认为调岗很容易,所以一旦在新岗位上感到不顺心,就又想换岗位。企业在用人时期,可能会迁就这部分学生,一旦人员充足,企业就会对他们产生反感,不再宽容。这样,企业与学生之间就会产生摩擦,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矛盾。这时,带队教师要在中间协调,尽量使双方互相理解,最终化解矛盾。

主动融入期坚持下来的学生会渐渐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这时候,他们在企业里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通过工人的介绍,他们对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发展前景逐渐有了深入了解,对企业有了一定的感情。由于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他们在工作中开始感到得心应手,遇事也能够轻松解决,甚至有个别学生因表现突出受到表扬或重用,成为师傅或者小组长,这更增加了他们的成就感,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这一阶段,学生心理状况基本稳定,也是学生的最佳成长期。

针对各种心理状态的对策

通过对2008级学生进入企业前后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障日后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

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和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在进行顶岗实习之前,让学生对顶岗实习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包括顶岗实习的目的、内容,以及企业提供的岗位,顶岗实习的时间、进度的安排,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的程度,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和鉴定等。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1)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处理问题能力。(2)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让学生客观地认识社会,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过分悲观。时刻反思我能做什么,我会做什么,在考虑我想做什么之前,盘点自己有什么优势做自己想做的事,对自我能力准确把握,展现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

做好铺垫工作,降低学生进企业的期望值加强以诚信、敬业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包括职业意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就业观念、就业形势、文明礼仪等,教育学生在工作中要诚实守信、勤劳敬业,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充分了解企业对学生的期望,珍惜进入企业工作的机会。在学生到企业后,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对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及设备做讲解培训,使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有初步的了解。请优秀的企业工作人员,如车间班长、厂长讲述自己的工作态度及奋斗历程,通过这些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使学生进入企业之前就能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更理智地面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

召开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先由学生自己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谈谈在学习、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困惑。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讨论解决方案。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会热情地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途径和收获。通过座谈会,让学生懂得做事首先要学做人,明白在工作中与同事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工人师傅就是他们在企业里最好的老师,应虚心、积极主动地向他们学习。通过座谈会,学生懂得了在企业中不仅要学会操作技能,还要弄懂生产原理、掌握设备结构及功能。实习期间有些学生抓住车间停车检修等机会观察学习,甚至学会了处理简单的故障。

[1]张雁平,成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10-11.

[2]伊丽丽,刘春鸣,等.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60-62.

[3]徐丽香,黎旺星.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65-66.

[4]敖勤英,刘文捷.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前心理状态调查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7,14(10):11-13.

[5]赖文龙.心理学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96-98.

[6]王秀英.职业院校校外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3):67-68.

[7]李向东.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2):14-15.

G718

A

1672-5727(2012)02-0119-03

常经营(1983—),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顶岗岗位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内容探析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