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运动处方指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验研究

2012-10-17 06:52姜明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高三课外体育锻炼

姜明勇

(徐州市王杰中学,江苏徐州221006)

运用运动处方指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验研究

姜明勇

(徐州市王杰中学,江苏徐州221006)

从分析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面临的问题入手,探讨建立课外体育锻炼运动处方的必要性及运动处方构建的模式,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参与指导和督促,使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得以顺利开展。

运动处方;课外锻炼;实验研究

1 调查时间、对象与研究方法

2010年9月—12月,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我校高一、高三年级全体学生,其中高一年级8个教学班共321人,高三年级7个班共282人,回收率为100%。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追踪分析法。

2 现状分析

(1)因为《揭开科学锻炼的奥秘——运动处方及其练习法》一课为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基础理论课,所以只对高一、高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高一年级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高一学生运动处方调查状况

由表1可见,尽管学生的知识面在扩大,信息源增多,但“听说过”运动处方的仅有3.74%,那么有所了解的就更少了为1.87%,不知道的还是占大多数:没有听说过的为96.26%,不了解其基本内容的占98.13%。对于运动处方一无所知又如何来制定呢?更说不上按运动处方来锻炼了。

(2)因高一学生从没接触过运动处方,所以锻炼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而高三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他们的情况又怎样呢?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高三学生运动处方调查状况

(3)高二学生大部分在第一学期对运动处方进行了学习,教师布置作业当堂练习,课后批改,学期末再对运动处方进行理论考查,但每班仍有5.88%~31.98%不等的学生草草作答,不认真对待。

总之,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处于一种盲目、随意、无人管理的状态。由表3可见,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高一学生有41.50%,高三学生有44.85%;“很少参加”的高一学生有18.88%,高三学生有38.87%,“很少”或“偶尔”参加的大多数为女生,因为在课后观察课外体育锻炼中因场地、项目等原因,女生大多数都在校园随便走走,很少参加锻炼。即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包括男生)也只是慢跑两圈,打篮球、羽毛球之类的,说不上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表3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表

3 实验过程

3.1 设立管理与监督机构

经学校允许由校学生会全权负责,体育老师作指导与顾问,机构网络图如下:

3.2 实施过程

3.2.1 宣传发动,建立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

建立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的具体做法和措施参照马建州老师的《中学里建起体育俱乐部》一文,其方法与措施可根据学校与学生实际作适当调整。

3.2.2 运动处方与健康知识传授

苏石一垄一垄地看过来,直到昨夜刚下种的那垄大棚里,他看到了苏长河和柳红,两人倒在地上,抱得紧紧的。苏石迟疑了片刻,钻进大棚。棚顶只有半人多高,他是蹲着身子进去的。大棚里药剂味儿浓郁,奇异的香气中有着甜腻的味道,蛮好闻的。在醒目的灯光下,柳红倒在苏长河的身上,她一条腿穿着裤子,一条腿赤祼着,圆丢丢的屁股又白又嫩,朝着天。苏石轻轻一推,柳红就从苏长河身上滚了下来,只见苏长河仰天而卧,裤子脱到膝盖上,他的东西直挺挺地翘着。

以讲座的形式面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知识与运动注意事项,如用心率监测运动量的方法、评定健康的几种指标、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特别是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学生要清楚地了解,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运动。运动处方的要素如下:

运动项目: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为最佳;运动频度:每周3~5次;运动强度:60% ~90%最大心率;持续时间:20~60分钟的有氧运动。若运动强度小,则运动时间应长些,反之则短些;力量训练:锻炼计划中应包括柔韧性练习与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中等强度的力量训练,每周至少锻炼2次;心率达到150次/分以上时,最少持续时间运动5分钟即开始收到效果,如果心率在150次/分以下时,那就需要5分钟以上才有效果。

3.2.3 根据体能诊断制定运动处方

制定运动处方时,学生可根据体检和12分钟跑测验结果,按性别、年龄及运动经历、体力制定运动处方,再由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学生根据处方锻炼一个时期后,必须接受12分钟跑测验的复查,以评定运动效果及时为制定下阶段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同时,每天坚持填写运动状态处方表。

3.3 追踪检查

学生确立了运动处方并经老师或组长复核后,就可以按锻炼计划实施,实施过程以长跑为例具体说明。根据学生体质情况确定跑的时间与强度,如学生体质一般或较差可以快走为主,穿插慢跑或全程慢跑。因跑步最能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因此这种处方式锻炼模式最好以小组为锻炼形式,锻炼中可以相互鼓励,互相促进,锻炼一段时间后,根据体力情况可适当加量。对于每个学生填写的运动处方表,组长或教师要进行及时反馈,遇到问题要向组长或指导老师反映、请教,针对具体情况加以调整、改善。

3.4 评价与改进

(1)及时了解学生锻炼与身体适应情况,与学生共同交流、探讨,使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以便及时调整运动处方。

(2)根据运动处方,实施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乐趣和成功体验,注重每个学生在原来基础上的进步度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建立激励性评价的方法,可把参与俱乐部作为评价体育课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激励性的评价方法:体育成绩=A10%+(B+C)20%+D50%。

其中:A=学生进步度+出勤率+课堂表现

B=运动处方实施情况

C=理论知识测验+填写运动处方表情况D=技评+身体素质(或达标)测验

(3)组织比赛,各组可根据本组项目特点开展竞赛,也可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通过比赛,检查锻炼效果,以便认识不足,利于及时改进。

4 小结与建议

(1)先掌握理论,再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身能力。

(2)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锻炼形式,使原来无管理、无组织的活动变得井然有序,开展得轰轰烈烈。

(3)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因学生自身的惰性,很多学生都不会积极主动地练习;学生参加进来,很多人一起锻炼,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形成了良好的锻炼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

(4)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进行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完善独立人格,在活动中身心愉悦,以达到缓解学习压力的目的,所以学生都愿意参加到活动中来。

(5)学生能够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把参加体育活动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易于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6)这种运动处方锻炼模式在良好的管理与监督下,其规模会越来越大,也不可能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使其逐渐完善。

(7)运动处方锻炼模式的使用应有一定的条件,首先学生应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有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各小组的人数不易过多,若人数过多可再分成若干小组;学校如果有一定的健康诊断条件,最好与学生每年一度的身体检查结合起来。因此,运动处方锻炼模式多运用于初中以上学生之中。

[1]马建州.中学里建起俱乐部[J].中国学校体育,2007,(3).

G807

A

1001-7836(2012)06-0090-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6.036

2012-03-27

姜明勇(1975-),男,江苏徐州人,教师,中级职称,从事体育教育与训练研究。

猜你喜欢
高三课外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把高三写成诗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