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述评

2012-10-21 15:53周栋斌
卷宗 2012年11期
关键词:策略方法特点过程

摘要:本文对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概括,重点以治疗策略和技术位切入点进行研究,并对萨提亚的治疗模式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家庭治疗模式;取向;特点;中心概念;策略方法;过程

萨提亚治疗模式是著名的“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所创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在整个国际心理治疗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又称“联合家庭治疗”。在这种治疗过程中,所有家庭成员都能看到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的应对方式,治疗师会指导人们更多地了解自己,并教会一些沟通技巧或者新行为,以使服务对象学会更好地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的感受,并肯定自我的价值。用一句话来概括是:萨提亚是教会人们如何肯定自我并和他人互动的方法。这是一套以成长为取向的治疗模式,最大特点是提高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加“人性化”,而非只是注重症状的消除。

萨提亚的治疗理论受人文心理学的极大影响,其治疗理论和方法是基于人性本善的基本信念以及对于家庭沟通的重视。萨提亚相信:人性是善的,人如果能够正常地发展,人性的善便会发挥出来;人是有发展潜能的,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和环境,人的潜能可以完全地发展;人有足够的内在能力和资源去解决问题,但成长中的经验可能使人忘记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或者不能正确的使用它。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中心概念是“沟通过程”。在萨提亚看来,当一个家庭寻求治疗的时候,治疗师应关心的不是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这个家庭处理事情的方式,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这个家庭究竟是经过怎样的互动过程建立起现在的处理方式。就像萨提亚常说的“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方式才是问题”。

在萨提亚治疗的发展过程中,治疗师创造性地提出很多有效治疗策略和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有家庭雕塑、沟通姿态和个性部分舞会。

1、家庭雕塑

萨提亚将雕塑技术作为一种摆脱言语束缚的工具。她将这一技术定义为自我在空间中的非言语运用。它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觉察,让我们可以深入到否认、忽视和歪曲的防御机制内部。正是它触及了我们的运动知觉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带给我们及其强大的影响。雕塑技术也是一种方式,向自己和他人宣告我们自身与自己或是他人相关的内部加工过程。除了展现事件的本来面貌,雕塑技术还会向我们昭示那些更深入的探索所能够带来的多种选择,以及可能引发多位家庭成员问题的敏感地带。通过暴露和呈现,那些浮出意识表面的感受和身体反应将再也不会重新陷入无意识当中。综上所述,雕塑技术是一种不断运用的交互作用,它利用物理空间中的身体塑造出鲜明的家庭内部关联模式。

2、沟通姿态

为了表现出人们对自我价值的内心感受,萨提亚发展出了沟通姿态的概念。分别是: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以及表里一致。

(1)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錯,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讨好他人时,我们漠视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我们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并对所有的事情点头称是。

(2)指责型的人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以权威。当责备别人时,他们常会被形容为敌意、专制、爱找麻烦、暴虐的,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不断烦扰和指责其他人或是环境。

(3)超理智型的人漠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表现得超理智意味着仅仅关注环境背景,并且通常仅限于数据和逻辑水平。这种姿态的显著特征就是保持非人性的客观。以这种方式行动时,我们既不允许自己,也不允许其他人关注自己的感受。

(4)打岔型的人是超理智的对立面。处于打岔姿态的人们似乎一刻也不能保持静止,企图将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打岔者不断变换想法,并且希望能够在同一时间做无数的事情。对打岔者来说,自我、他人以及他们互动的环境背景都不具任何价值,他们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客体上。

(5)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该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具有该模式的人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确切的说,它并不是另一种姿态,而是一种完满的状态,是我们决定成为更加完善的个体的选择。对表里一致的人来说,自我、他人和情境全部得到应有的尊重。

3、个性部分舞会

“个性部分舞会”是萨提亚模式中一个主要的改变工具,这种工具近距离地审视我们作为人类个体所拥有的许多部分,深入地探讨我们可以如何控制它们,以及怎样才能将它们转化为一种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和一致的资源。个性部分舞会的目的是帮助个体意识到自己是由多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学会转化和整合自己的各个部分包括接纳的和不接纳的部分。事实上,个性部分舞会技术是一个鉴别、转化并整合我们内部资源的过程。个性部分舞会技术的理论基础,可以用萨提亚所提到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得到完美的呈现:我们习惯一种将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倾向,在这个故事中,每个盲人摸到的都是大象的某一个部分——尾巴、腿、鼻子和耳朵,却将自己摸到的部分推广为全部。

很多人都会否认自己并不喜欢的部分,并且将注意的重点放在认为可以接受的部分上。人们总是试着让自己保持单一——如优势、正确、自信或搞笑——就好像只能表现出这一种品质一样。努力去掩饰那些自己认为不可接受的东西时,我们也就丧失了真实的自我: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每一种成分都能够进行多种转化并可以被使用。

萨提亚之所以受同行的尊崇,实因她有一套异于传统又相当完整的理论,更因她深具个人魅力的实务运作方法。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治疗方面的理念、方法及发展出的许多生动创新的技巧,被专业人士、治疗师广为推崇和运用。萨提亚所建立的一系列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激发人的潜能,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症状”。此外,萨提亚对于世界的感知、对于人的力量、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文化的尊重无疑在她的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她的治疗方式和技巧都深深地植根于此基础之上。

“影响个体自身安定、人际和睦,以及世界和平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并不知道如何去感知和接纳他们自身价值的平等”是萨提亚的经典名言。我们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往往作为一条不言而喻的公理,让大家接受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支配、服从的力量是如此不同。但事实上,不论年龄、肤色、性别还是健康状况如何,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价值。关系的等级模式否认了这种原则,以非好即坏的方式来对待人们。萨提亚的成长模式推崇平等的观念:众人生而平等。

萨提亚对人际关系的独到理解让人为之叹服,她认为,造成两个人交往困难的情况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原因在于人们会根据对对方的描述和假定,而不是通过相互接触和沟通来建立彼此间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首先面对的是对一个人的陈述和表象,而我们最初的交往也正是建立在对他的描绘的基础之上的。确实,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总是会留下所谓的第一印象,或者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来判断一个人,而事实上,要想真正地去了解一个人,即所谓的要实现“表里一致的目标”,觉察和认知上述现象只是基础部分,要表里一致地面对某个人,首先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最初是依据对对方的描述在进行交往,但随着交往的深入,我们必须通过与对方的沟通、了解和互动来建立自己对对方的了解,聆听彼此,学会沟通,学会接受彼此的不一致。

作者简介:

周栋斌,男,汉族,(1992-),江南大学法学院社学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

猜你喜欢
策略方法特点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