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转喻性及隐喻性扩展对ESL词汇认知的启示——以一词多义face义项分析为例

2012-10-22 06:08郭嘉蓓曾晓辉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多义词义项词义

郭嘉蓓, 曾晓辉

(1.怀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怀化418000; 2.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一、引言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曾指出:“语言的产生不是一种很久之前某个时候就全部产生,而后就完全终止的现象,相反,人类只要有需要,他们就有能力并运用这种能力,通过选择适合于思想并为这种思想所特具的声音来创造新的独特的词汇”。[1](P110)索绪尔认为语言形式与其所指的外界实体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对应关系,符号的读音和意义的最初形式具有任意性。[2](P32)

认知与语义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词语意义的发展演变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概念形成后依附于符号而获得意义,形成基本层次范畴的词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结合这些基本分类和身体经验形成人类经验,最初任意性的形式与衍生的词义共存,即为满足人们在交际中的需求,不改变词的形态,而转化词本身的类别,包含人类的文化和认知模式,形成新的概念,赋予新的语义和语用功能,使新的义项产生,继而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其形式模式如下图所示

Leech认为词义扩展主要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但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扩展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联系[3](P318)?这些联系对于ESL词汇认知有什么样的启示?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哪些方面才能利用转喻和隐喻影响下的义项扩展指导学生准确掌握词语的各个义项?本文将通过对hand一词多义性的认知转喻和隐喻分析,来探讨和解决上述几个问题。

二、转喻与隐喻的词义扩展

1.转喻与隐喻的区别和联系

(1)转喻的本质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是词语的替代关系,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常等多的关注到其突出的而且最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属性。转喻一般以经验为基础,不再是传统修辞中的名词替换,而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4]

在一个具备特定背景知识的ICM(认知域)中,其两个组成部分之间可能会存在关系,即ICM的组成部分B可以指代A,“目标体”和“转喻体”之间概念层面上的转喻关系就可能存在于ICM和它的组成部分之间。[4](P29)即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即在相接近或相关联的同一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例如:Grey hairs should be respected.该句意思是 “老人应受到尊重”,这个句子中用grey hairs“白发”表示old people“老人”,提出老人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在听英语新闻VOA时,我们常会听到White House,而这个短语既可表示白色的居住场所,又可以表示美国最高政府机构所在地及权利的象征,两者属于两个不同的模型。这一转喻引证出White House可表达多种意思,也是我们所说的较难把握意义的多义词。

(2)隐喻的本质

隐喻(metaphor)是源于希腊语中表示“将某种东西从一个地方与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词“matapherein”,改词的词义发展到现在表示将属于A事物的名称用来指B事物。同时,隐喻被定义为不同高级(super ordinate)经验领域里两个概念的映射,即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或者说目标域的概念可以通过源域来理解。[5](P47)

李清华通过对隐喻能力和概念流利实证研究数据分析,证实了“隐喻概念教学对英语词汇、阅读、写作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很突出的”。[6]相似性在隐喻性词义的变化中并不是一个唯一的要素,其间主要牵涉到人类的类比思维和类比作用;隐喻性词义的变化往往是以隐喻源域的概念场为中心发展开来的。我们说:Happy is up,sad is down.因为通常我们高兴时会笑,笑时嘴角会微微翘起,所以嘴角翘起的脸代表高兴,嘴角向下喻示痛苦。而我们知道up和down也是表意丰富的介词,这种相似性反映到语言层面,就形成了隐喻。

(3)转喻与隐喻的联系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的两种基本认知模式,常会相互作用。一些研究表明转喻似乎比隐喻更基本,是隐喻的基础或者为其提供理据,而且转喻和隐喻连续体也证实了这一点,一般倾向于将隐喻和转喻分为各自独立的认知现象,用Jakobson的话来说,二者的区别在于转喻基于邻近(contiguity),隐喻基于相似 (similarity)。具体而言,笔者总结隐喻和转喻对于人类的语言和认知起着这样几种作用:一是为人们看待和描述事物提供新视角;不断增添词语的新的意义,在流行语或网络、日常用语中,所谓新词、新义的出现和使用,实际就是运用了新的隐喻和新的转喻,赋予词项一些新的义项;二是在文体学中所谓修辞手法的把握,也包括很多隐喻和转喻,尽管要考虑语境,但很大程度上修辞对于词汇的理解有很综合、很高度的指导作用;三是在词汇学上,一些词语的比喻义和引申义的产生,就是运用隐喻和转喻的结果。

2.词义扩展与转喻和隐喻的关系

词义扩展主要依赖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思维特征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的关系,但隐喻思维比转喻思维在词义扩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大,转喻呈连锁状方式,隐喻呈辐射状方式,当词义从转喻向隐喻方向延伸时,离本意越远,修辞程度就越强。隐喻和转喻都是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的重要认知模式,也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7](P101)。认知语言学家则另辟蹊径,认为词义的引申是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紧密相关的,一词多义主要是通过隐喻引申和转喻引申的方式实现的。词汇包括简单词、合成词和习语,当词汇意义以隐喻思维扩展的时候,其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 “相似性”,它们的意义不在同一个域中,属于不同域之间的映射,这体现了 “邻近性”。

Goossens[8](P357)在研究人体部位词汇用法的时候对转喻和隐喻的关系作了如下总结:隐喻来源于转喻;隐喻中有转喻;转喻中有隐喻;隐喻语境中非转喻化 (即转喻的消失)。在这四种关系中,第一种最常见,第二和第三种罕见,第四种指隐喻在人的思维中已成为固定化模式,无须再去考虑转喻了。从Goossens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转喻和隐喻确实存在交叉的现象,两者并不是完全独立和无联系的,更不可能是“非转喻即隐喻”的模式。此外,Dirven[9](P79-109)认为,转喻和隐喻连续统的问题主要是从修辞和多义性来判断。他认为,在转喻向隐喻过渡的过程中有三种转喻:线性转喻(1inear metonymy)、合取转喻 (conjunctive metonymy)和包容转喻(inclusive metonymy)。在转喻向隐喻过渡的连续统中所呈现的修辞程度是不同的,是逐级上升的。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还有 Rad—den,Taylor,Panther和 Thornburg等,他们的研究结果都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无论讨论的是简单词、复合词或者习语,我们在他们的各个义项中都能找到转喻和隐喻的连续现象,转喻是基础,它们之间并非独立存在没有联系。因此,我们在分析词语各个义项的时候,不但要分别分析各个义项的转喻和隐喻,而且还应考虑隐喻和转喻两种词义扩展影响下的各个义项的发展和意义的交叉联系,下面将以名词face的义项为例,分析这些义项的形成是否也体现出转喻和隐喻和两者的交叉联系。

三、以多义词face为例分析ESL词义扩展的认知和教学启示

1.多义词face的词典义项分析

以 face为例,Oxford Advanced Learners.Dictionary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给出15项意义:

(1)from part of the head from the forehead to the chin脸;面孔

(2)expression shown on a face面部表情;脸色

(3)surface or side of sth.表事物的表面,面

(4)front or main side of sth某事物的正面,主要的一面

(5)surface that is used for hitting,working,etc esp the striking-surface of a bat or the working-surface of a tool用以打击、工作等的面(尤指球拍或工具的面)

(6)have of return the face towards sb. sth.;be opposite to面对或面向某人某物;正对;朝

(7)meet sb. sth.confidently or defiantly without trying to avoid sb sth毅然相对某人某物;对付、应付某人某物

(8)require the attention of sb sth;confront要求某人某物的注意;面临

根据索绪尔的观点,词的意义在产生的最初阶段具有任意性。我们只有通过在字典和文库中找到的词项意义来分析、理解和记忆。[2](P33)义项 (1)是face的本义,其余8项意义都与脸的形象、动作、功能等有关,我们只针对face属于转喻与隐喻的义项加以分析说明。义项(2)、(3)、(4)和(8)都与脸的作用和功能有关,这些义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表情 (expression)、表面(surface)、正面(main side)和面临(confront)属于脸的功能的一部分,因为脸的功能包括:体现面部表情,用脸色传达感情,面临问题等,所以(2)(3)(4)(8)可以被看成是face的一个次域,是脸的一部分,那么这些义项与脸的关系是整体代部分,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转喻。第二方面(2)(3)(4)(8)所表达的意思内容是从具体物理域跳到抽象域,即我们所说的表情、表面、正面、面临,用一个物理的实体代替一个抽象的社会实体,由于他们所处的域不同,即从一个域映射到另一个域,可以被认为是隐喻。该义项既可看成是隐喻,又可看成是转喻,属于转喻和隐喻的交叉或是连续体,了解这些义项的联系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联想face的各种义项,例如在日常生活中face这个词还可以表示 “面子”等意思。

由此可见,对多义词理据性的理解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一个词的意义不是词本身所固有而且不变的东西,而是源于人在不同语境中的认知联想,从而形成了一个词的有联系、有规律的多义范畴,只有理解和把握了义项之间的联系才能在各种语境下准确找到该词的义项。

2.多义词face在语境中的义项分析

(1)Her face fell when she heard the news.(她听到这个消息脸都沉下来了。)

(2)The schoolboy made a face at his teacher'sback.(那个男生对着教师的背后做了个鬼脸)

(3)The lecturer looked down at the sea of faces beneath him.(讲演的人俯视着下面无数的人们。)

(4)The building was faced with beautiful stones.(房子外面铺满了石头。)

(5)How could she save the face to say that?(她怎么好意思说这话?)

氢吗啡酮氢是吗啡的衍生物,属于纯阿片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于μ与δ受体,本身的不良反应较小,经过肝脏后的代谢产物为H-3-G,无毒且无镇痛活性[4]。通过与脑内、脊髓内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作用,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与吸收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的有效传导[5]。氢吗啡酮的脂溶性比吗啡大10倍,镇痛效果大5~8倍,与pH相同的药物具有相容性,提示可复合用药[6]。另外,硬膜外麻醉给予阿片类药物氢吗啡酮5 μg/ml[7],能够有效阻滞伤害性刺激传导,有助于增强局麻药物的镇痛效果。

句子(1)表示因为失望或沮丧等的情绪引起的脸下沉,而不是字面的“脸掉下来了”,体现的是一种面部表情,是将该词的义项从一个域映射到另一个域,可以被认为是隐喻。句子(2)是face与动词搭配构成的新义项,那么这个义项与脸的关系是整体代部分,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转喻。句子(3)是用脸的部分代指人,也可被认为是转喻的典型例子,而句子 (4)中face的意思则是体现face义项里的 “表面,正面”,可以理解为表面完全被覆盖的意思也即“铺满”,是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句子 (5)是通过连续体得到的新义项,表示 “脸面,面子”,这些例句都说明了了解这些义项的联系可以更容易地联想和理解face的各种义项,也才能够在各种语境下理解该词的义项,为我们的真实语境阅读提供理解基础,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去猜词义的阅读手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够通过对基本义项的掌握同时联想其转喻性和隐喻性词义扩展后的义项,那么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都会受到消极影响。

3.ESL词义扩展的认知和教学启示

通过以face为例,分析了多义词延伸的认知思维结构和呈现方式,词义延伸主要依赖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思维特征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有连续的关系,转喻呈连锁状方式,隐喻呈辐射状方式,当词义从转喻向隐喻方向延伸时,离本意越远,修辞程度就越强。根据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论,人们不需要记忆多义词的所有义项,而是从其基本含义中根据认知模式进行推导、联想,最终得到其多个义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学生建立一条线索明晰的线路图,有利于他们理解和长期记忆。为此,本文提出英语词汇教学要突出如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ESL词义扩展认知:

1)教师要注重隐喻和转喻教学,转喻和隐喻意义丰富的词往往是基本范畴词,例如人的身体部位、颜色、植物、动物等基本词汇,他们的转喻和隐喻意义特别多,为了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让学生对多义词完全无法在具体语境中把握准确含义,所以这些词应该成为首先被认知的词汇,这些词的义项也是需要被联系起来梳理讲解的。

2)重视词汇隐喻和转喻的跨文化差异,加强教学中目的语的文化导入,因为文化导入不仅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还包括系统的介绍这个国家的文化,例如,我们需要将“American Beauty” 和 “steal a kiss” 翻译成 “月月红” 和 “飞吻”等,又例如句子“John was quarrelsome and ready to fight at the top of a hat”,曾经在欧洲中世纪 “用丢帽子来表示准备开始决斗”,但随着词汇的发展等各方面的因素,现在表示“马上”也即表示 “约翰是个好斗的人,随时准备和别人吵架”。ESL词汇学习中有意识地重视词汇隐喻的跨文化差异可以减少学习中母语负迁移,有利于学生表达、理解和交流的顺利实现。

3)重视多义词义项之间的认知讲解,教师应该将多义词的各个义项的词义扩展过程描绘和解释给学生,让学生有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多义词汇各义项的联系内涵,这样才能从学得转化到习得;

4)通过隐喻和转喻联想拓宽学生已有词汇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已经给出的单词表学习词在具体课文文本中的意义,但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字典中找到该些词的核心意义,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该单词并形成更长久的记忆,将源概念和新概念联系起来,形成属于个人认知的语义网络图,让学生可以结合上下文、时空、对象和话语前提即语境来顺畅地推理出词的确切语义。

四、结语

通过对多义词词face的义项分析,表明了在多义词的认知研究中,转喻和隐喻这两种机制是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的,二者构成的连续体现象为多义词的研究提供了更全面和深入的途径。更好的理解隐喻和转喻才能更深入的解释语言的本质,理解词汇的发展变化,理解多义词各个义项的联系,对语言本质的掌握对于语言的认知和教学也有重要意义,隐喻和转喻的修辞功能更可以使人们的日常语言表达更形象具体,本文通过对隐喻和转喻认知理论的简要综述,结合face这个多义词的义项分析,阐明了转喻和隐喻在词义扩展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两者之间本来的联系,这些联系同时积极作用于ESL词汇的认知和教学,起到了指导作用。

[1]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de Saussure 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Leech.J.N.李瑞华,王彤福等译.语义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王晓莹.转喻在英语习语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1,(2).

[5]Lakoff,G.&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New York: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李清华.语言测试之效理论发展五十年[J].现代外语,2006,(1).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Goossens L.Metaphtonymy: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2002.

[9]Dirven R.Metonymy and metaphor:Different Mental Strategies of Conception[A].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2.

猜你喜欢
多义词义项词义
多义词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
多义词way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实证研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字意与词义
Enhanced Precision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
多义词研究的崭新视角*——Е. B. Пaдучева词义动态模式系列研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