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生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2-10-25 06:46王守力范美丽周万奖
运动 2012年16期
关键词:运动队生源高水平

王守力,范美丽,周万奖

(1.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2.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0405)

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生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王守力1,范美丽2,周万奖1

(1.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2.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0405)

以参加2010-2011中国大学生排球甲级联赛和世界大运会选拔赛的参赛队为例,通过对目前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运动员入队前所在单位的归属地、年龄、入读专业等现状进行研究,得出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生源及其特征,为高校高水平排球队招生提出意见与建议。

高校;排球;高水平运动队

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优秀运动员人才梯队建设的战略举措,是“体教结合”的最高形式,经过近30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和奖牌第一的辉煌成绩,充分说明了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招生是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重要保证,为全面了解我国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生源现状,本文以2010-2011中国大学生排球甲级联赛暨世界大运会选拔赛为契机,对2010-2011中国大学生排球甲级联赛的男子组参赛运动员143名,女子组参赛运动员126名以及参加世界大运会选拔赛的有6支高校队伍的72名男运动员等入队前所在单位的归属地、年龄、入学年份、入读专业等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力图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生 源

1.1 运动员入学前所属单位的归属地分布情况

招生选材是高水平运动队构建之根本。要想做好招生工作需先对人才输出地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开拓排球后备人才资源。以2010-2011中国大学生排球甲级联赛的18支队伍的269名运动员为例,对运动员进入高校前所在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运动员在入读高校前分别来自16个省、4个直辖市以及1个民族自治区。

表1显示,从各地方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输送的总人数来看,依然是“北多南少”,辽宁以56名位居第一,紧接着山东48名,依次是江苏23名、上海22名、河北17名。从各地方输送的男运动员人数来看,辽宁省44名最多,第二的山东只有辽宁的1/3。在女运动员方面,山东以33名位居首位,其次是上海16名、辽宁12人。从各地方培养运动员的单位数量来看,山东19所、辽宁18所和江苏10所列前3。辽宁和山东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输出大户,其培养排球运动员的学校较多。辽宁善于培养男运动员,山东则善于培养女运动员,反观,贡献运动员较少是四川、内蒙古、湖北、甘肃等地。

1.2 培养运动员的单位

甲级联赛的269名运动员在入高校排球运动队前分别来自105个单位。根据属性归类(表2),236名运动员分布在83所普通中学中,其次是26名来自体育运动学校15所,2名来自体育学院和2名来自普通大学,有3名分别来自职业技术学院、成人中专学校和球类管理中心。绝大部分的运动员是来自各级别普通中学,运动学校培养的运动员的大部分是女运动员。进入高校运动队之前是普通大学、体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的运动员可能是研究生或博士生,而来自球类管理中心的队员是属于职业运动员。这表明“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了大量的运动员。

表1 运动员入学前所属单位的归属地分布情况

表2 运动员进入高水平运动队前所属的单位的属性分布情况

由表3和表4可见,104个单位中有52个单位是只输送了1名运动员,输送11名运动员为最多而且只有一个单位,输送2~4名的单位居多。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有50个单位是只为高水平运动队输送男运动员,39个单位只输送女运动员,男女运动员都有输送的只有15个单位。输送最多运动员的是辽宁鞍钢中学,其次是输送10名运动员的海南琼山中学。排名前14的都是各级别的普通中学,并没有其他属性的单位,其中辽宁省就3所中学上榜,排名靠前的中学的运动员都是男运动员。学校较多,分布较散,北方善于培养男运动员,华中地区和山东的中学基本都是培养女运动员。调查显示,部分高校运动队的生源多数来自同一所学校,这样的现象可使集体项目在队伍的人员配备和技战术配合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也不禁让人怀疑是统一“包产”或者“报销”。

综上所述,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大部分是来自北方城市的各级别的普通中学,来自各级别体校的运动员较少,职业球员和本科以上学历的队员也较少。男运动员大部分来自北方学校,分布较散。北方善于培养男运动员,华中地区和山东的中学基本都是培养女运动员。

2 年 龄

大运组的男运动员1989年出生的最多,其次是1988年的。甲级男子组中1990年出生的最多,但1991和1989年出生的运动员人数分别为27人、25人,人数差距较少。甲级女子组1990年出生的运动员32名和1991年书生的运动员人数较多,与其他组别不同的是出生年份较集中除了有1名1980年出生的运动员,其余的运动员都是1986年以后出生的。

由表5可见,3个组的307名运动员中1990年出生的运动员有70名,最多。除了有1名1980年出生的30岁的大龄运动员,1989-1991年出生的运动员有190名,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年龄区间。1980-1993年有13年的时间跨度,如按正常情况推算,18岁上大学,那么至少有10名运动员是2010年9月入学,作为大一新生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2007年9月入学的1989年出生的大四学生作为毕业生参加比赛。也就是说1989年以前出生的学生属于延长学年的“超龄”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结合表1的数据可知,最多有6人是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说明高校运动队中有不少延长学年的“超龄”学生。延长学年的运动员存在2种可能,第一,达不到毕业的要求必须完成学业;第二,校方希望学生继续留校。与在读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一样,作为老队员在队中有了稳固的角色,对从事的运动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更丰富的经验将更有利高校运动队的整体能力的提高,但是这样有可能导致下一年的产出人才“滞销”,无法接收到优秀的运动员进入高校运动队中来。

3 入读专业

表3 每间单位输送人数及其间数

表4 贡献运动员多于或等于5名的单位的排名情况

高水平运动员考生在选择学校时,看重的往往是入读专业。通过表6我们可以看到,大运组6支队伍的72名运动员入读10个院系(专业),其中与管理有关的院系(专业)人数较多,最多的是工商管理27人。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专业设置有以下2种情况:一是入读的运动员统一安排同一院系(专业);二是运动员入读可以自主选择院系(专业)。以上2种情况各有利弊。一方面,自主选择院系(专业),可兼顾不同文化层次的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运动员可根据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爱好选择专业,但是这种做法不利于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籍管理,减少了高水平运动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统一的安排专业的做法,虽然利于管理,但会在文化学习上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所以说,设置学习难度不大,利于学生毕业,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可从最大程度上解决“学习与训练”这一突出矛盾,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奠定了人才基础。

表5 运动员的出生年份分布情况

表6 大运组运动员入读专业情况

4 结 论

4.1 生源地区性差异较大

身高优势是北方运动员明显的特点,也是现代排球运动发展必要条件。这为北方中学培养排球后备人才提供了丰富的生源。但是,高校过分依靠北方生源办队也产生不良效应。其一,根据当前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考生政策,学生运动员可以同时报考多所高校。经过测试多所高校为同一名学生留有招生名额,最后该学生只能被一所高校录取。这就造成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不足的“伪现象”;其二,南方高校招收北方地区的运动员挤压了本地区运动员的生存空间,打消了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对本地青少年排球运动的开展造成了恶性循环。

4.2 普通中学已成为高校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

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以145枚奖牌雄踞奖牌榜之首。但是,西方媒体对中国运动员的身份提出了质疑。在“奥运争光”“举国体制”的指导下,业余体校是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的摇篮,经过系统训练少数运动员进入省队,最后进入国家队。但大部分队员还是进入了高校学习,其具体情形是运动员多挂靠地方高校,由于比赛和训练的原因,无法做到“在校”“在读”“在训”。这就造成了我国运动员具有双重身份,也是西方媒体抨击的焦点。

高校办高水平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招生、培养、训练和竞赛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进步,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竞赛体制的改革,将运动员参赛条件限制为“入学前在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注册(含沙排)和报名参加过由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全国性比赛(甲A联赛、大奖赛、锦标赛、青年比赛)的运动员不能报名参加比赛”。这是培养高校、高水平“在校”“在读”“在训”排球运动员的实质性政策。

4.3 高校招生应立足本地,优化专业设置

毋庸置疑,北方中学为排球运动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南方省份的排球运动人才同样不能忽略。海南省和广东省的多个城市具有“排球之乡”的美誉,其群众非常喜爱排球运动,从事排球运动的人群居多。福建和四川都是中国女排腾飞的摇篮,其排球运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高校招生不应当为了抢夺北方排球生源而放弃了挖掘本地生源的机会。高校需从招生专业设置方面吸引当地生源,为学生就业提供优势条件。

[ 1 ] 池建.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4) .

[ 2 ] 华立平.对排球运动中“自由人”的研究[ 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1).

[ 3 ] 张兴林.我国排球后备人才现状调查[ J ].体育文化导刊,2011(8).

[ 4 ] 王茂仕.吕梅我国男子排球后备人才身体形态和体能、技能的现状[ J ].体育学刊,2005(2).

[ 5 ]刘俊一,隋力.我国优秀速度滑冰短距离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结构特征统计分析[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177-180.

G842

A

1674-151X(2012)08-020-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8.009

投稿日期:2012-05-22

王守力(1979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排球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运动队生源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跨省生源调控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