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个性化体育课程体系探讨

2012-10-25 06:45雷学明
运动 2012年16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个性化课程体系

雷学明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湖北 咸宁 437000)

理论与方法探索

高职院校个性化体育课程体系探讨

雷学明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湖北 咸宁 437000)

以高职院校个性化体育教育理论为基础,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以个性化理论为指导就需要更加进一步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本文试图从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以及课程类型3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个性化体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并讨论了对策与建议。

高职院校;个性化;体育课程;体系

1 高职院校个性化体育教育理论综述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个性化发展离不开体育教育理论个性化的支持,对于高职院校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现有高职院校个性化体育教育的典型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3种观点。

1.1 个性发展观

个性发展观指的是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个体社会化为目标,并通过个体个性化发展来创造适合学生体育教育理念,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征、身体特长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具体而言,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促使每位学生在学习高职体育基本教育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个性化成长。此种体育教育观提倡在宽松、动态的教学情境下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学方式,将独立人格教育置于教育之首,达到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自主、责任感强等优良的人格品德。

1.2 人本主义观

人本主义观源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而非客体,通过体育教育的价值引导,对学生主体的发展进行思想指导。其意义在于注重学生主体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权利和学习积极性,即尊重学生的选择与需求,促使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设施、组织制度、校园文化氛围为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而服务的教育理念。

1.3 体育评价观

体育评价观是将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而体育教育作为客体研究对象的理念。主要是从学生关注的高职体育教育的多个方面入手,如高职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以及体育认知等,来塑造其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体育评价观相对于个性发展观、人本主义观更加贴近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主张学生的主动意识,主要从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兴趣以及时间长短方面来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集中在“增强体质”和“娱乐休闲”2个方面,而选择“提高社会适应力”的学生人数稍低,这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不完整,需要积极的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参加体育活动有很大兴趣和兴趣浓厚的比例都很高,在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方面,偶尔参加和随意参加的高职院校学生比例较高,说不清楚的只占少数。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体育教育是积极热情的,具有潜在的可塑性。

2 高职院校个性化体育课程体系设计

从高职院校个性化体育教育理论可以看出,国家对高职体育教育和高职人才的培养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以个性化理论为指导就需要更加进一步对课程体系的设计重新构建,改善课程内容的设置,重组课程的结构,创新课程的类型,以满足当代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新形式。

2.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起步较晚,理论变革尚处在发展阶段,而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相对更加较短,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更是空白。具体而言,第一,体育课程的设置单一,以竞技为教学目的,缺乏主体意识,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第二,体育教学内容非系统化,一味追求全,且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第三,教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主动性偏低,而教师传统“填鸭式”教授技能偏多。

2.2 高职院校个性化体育课程体系的设计

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的现状,笔者试图从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以及课程类型3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个性化体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

2.2.1 课程内容体系设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应遵循以下3种原则。第一,兴趣取向。培养兴趣是教育的最好帮手,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接受锻炼到主动形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是体现高职体育课程个性化内容的重点;第二,心理取向。体育课程的设计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处在高、中年级的青年人,有集体荣誉感、有自强自信的特质,就应当设计诸如团队项目、对抗性项目等方面的课程内容;第三,文化取向。只有承载了体育文化的课程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院校的特色设计出体现独特体育文化的课程内容。

在确定了课程内容个性化的同时需要有配套的教材,教材内容应保证学生能够充分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的需要,如必修教材、选修教材、专项教材以及特色教材。教材的内容本身要保证实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在加强基础体育课程实用性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启发,促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锻炼中的乐趣。

课程内容的设计还要注意教学的编排。传统的课程内容设计以年级为单位,班级为基础,没有考虑到性别差异、身体素质差异以及兴趣差异等特点,开展千篇一律的体育教学,结果是体育课往往是“集体在户外放鸭子”的状态。因此,要根据专项课程的不同分别编排基础班、提高班、技能班等以不同专项知识获取来达到符合个性化课程内容设计的最终目的。

2.2.2 课程形式体系设计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形式不能单单局限于90min的教授或锻炼形式,要培养高职学生的终身锻炼的兴趣,就要通过空间交互式的情景不断加强。将显性的课程形式与隐性的课程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是课程形式设计的创新。一方面,显性课程形式要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和预防职业病的相关内容,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必备课程形式;另一方面,隐性课程形式具有显性课程形式无法比拟的独特功能。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门,其形式表现在俱乐部式或第二课堂式等。隐性课程中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健康生活等理性层面是对课程形式的价值和功能的全新定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乃至将学生发展成为身心全面的人才都具有重大意义。

2.2.3 课程类型体系设计高职体育课程类型体系可分为正式体育课程与非正式体育课程。正式体育课程是依据体育教学计划编排的必修课、选修课等在课程规定的时限内,由老师传授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为特点的类型;非正式课程类型主要是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开展,如俱乐部制、协会制等,根据共同的体育爱好学生自发的参与类型。正式体育课程类型一般设置在高职3年制中的第1、2学年为宜,而非正式课程类型则可以设置在第3学年或是第2学年学生课余的时间里。非正式课程类型更加注重个性教育、创新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学生交流和互动性强,老师可以是其中扮演的观摩者或辅助者的角色。

根据以上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以及课程类型的设计,可以规划出一幅全新的高职院校个性化体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表,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体育教育个性化课程体系设计总表

3 对策与建议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高职院校个性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对于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强调精选,在大量的运动中精选出一般性的基础运动项目,学生可以在每个学期选择其中的某一项运动。如此以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今后的二三年级中,可供其选择的理想性运动项目就会有非常广的选择空间。高职院校可以开设的运动项目包括球类运动(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形体类舞蹈运动(健美操、体操、健美)、传统武术与搏击(武术、散打、跆拳道)以及时尚运动(游泳、瑜伽、野外拓展)等。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落到实处,把体育教学运动与体育教育的实际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够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3.2 学生的进步程度应该以纵向发展来看,即鼓励学生与自己比,遵从个性差异性。运动项目的考核和评价尽量简化,同时对于因性别、身高、体质等差异造成的考试成绩差别应该尽量避免,把一般的社会标准与学生的个体评价联系起来。另外,高职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一是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质,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二是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为以后的人生提供一定的健康保障。因此,高职体育教学不应该单纯地提倡“更快、更高、更强”,如果教学评价只是强调“速度、高度、远度”,追求竞技效果,必然损害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丧失自信心,这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思想背道而驰。

3.3 选项课和选修课相结合。为了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结合体育课的教学规律,高职院校可以开设选项课。学生可以在选项课上自由选择课程内容,并且可以自由安排上课时间,从而能够营造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专项选修课的开展,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兴趣、专长、个人能力以及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出发,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包括运动营养与保健、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健身等。

[ 1 ] 孔军.高校体育与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 2 ] 林劲松.“个性—职业协调发展”体育教学观念的高职特色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J ].湖北体育科技,2008(7):441-442.

[ 3 ] 王建宏.论高职院校体育体育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16-118.

[ 4 ] 孙志平.高职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对策探讨[ J ].科教文汇,2011(2):164-165.

[ 5 ] 潘晓莲.高职类院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J ].教育与职业,2009(7):109-110.

G807.4

A

1674-151X(2012)08-09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8.045

投稿日期:2012-06-15

雷学明(1975 ~),讲师,本科,教研室主任,院“十佳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个性化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