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2-11-06 06:58丁宏林张翠霞顾拥军岳云峰卢为平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产学课程体系新能源

丁宏林 施 玲 张翠霞 顾拥军 岳云峰 卢为平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2)

“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丁宏林 施 玲 张翠霞 顾拥军 岳云峰 卢为平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2)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开发绿色能源,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对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文章从高职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亦工亦学;产学合一;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江苏省沿海滩涂狭长,风能资源较为丰富,近海风力发电潜力巨大。凭借丰富的风能资源和日益优化的投资环境,江苏省目前已在盐城和南通建设了百万千瓦的风电场,并均已实现并网发电。按照国家规划,江苏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在近几年内增至10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30%左右,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电产业基地。江苏风电产业、光伏产业的迅速壮大,需要一大批从事新能源设备生产、管理与产品检测的专业人才以及售后服务人员。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毕业后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实现由学生向员工的转变,很难满足新能源企业的需要。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过多,实际上是本科的压缩,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真正提高。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技能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不具有人才优势,就业竞争力不强。因此,为顺应市场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笔者提出“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以培养适应地方风电行业和光伏行业发展需要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实现从学生到合格企业员工角色的直接转化,探索一条为新能源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功之路。

构建“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目前,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性选择。我国新能源产业起步不久,整个新能源产业都存在“人才饥渴症”。但国内的人才培养方法太过封闭,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往往不能很快转变角色。由此看来,必须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高职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解决新能源人才短缺困局。在此背景下,我们基于如下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角色 学生不仅是学生,也是“企业员工”;教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且也是 “企业工程师”,带领“企业员工”进行产品生产。

注重学生的全面教育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敬业精神,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全面提升,面向行业群和岗位能力需要设置课程体系,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

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生产性教学情境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教学与生产实际、产品开发研究等融于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学生在做中学,学以致用;教师在做中教,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实施“双带头人”制度,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以学院教师和企业师傅作为学生的导师,为实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创造条件。

创造有机结合的、综合一体化的实训环境 打破专业壁垒,整合学院机电、电子、软件等专业教学资源,依托灵活的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从单项技能到整条流水线操作训练的完整实训体系,营造综合科技环境,最终建立起集实训教学、生产、专业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利益共赢机制 发挥学校多专业的人才优势,师生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学校与企业实施专业知识、设施资源、科技成果共享的“无界化”管理,共生共荣,逐步形成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校园育人文化。

“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地方风电和光伏行业发展需要,面向风能、太阳能应用及动力工程相关领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初步掌握生产流程和工艺,基本胜任企业生产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 采取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导向的“一主线、两阶段、三方向”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实行工学结合的“4+1+1”教学模式。“一主线”:以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两阶段”:前两年在新能源实训基地真实环境下按新能源专业大类通用能力进行培养,以解决专业适应性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后一年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及就业需要按不同的职业方向培养;“三方向”:设置三个职业方向,即风力发电技术方向、太阳能应用技术方向、动力工程方向。实行“双证书”培养方案,将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图1 “亦工亦学,产学合一”型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图

教学模式 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见图2)。(1)教学目标“岗位化”: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按照职业岗位标准确定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逐步达到职业岗位要求。(2)教学内容“任务化”:将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的基础,带动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3)教学过程“职业化”:教学过程时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紧贴新能源应用技术发展,实现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任务最好是与企业相关的实用性较强的任务)、组织管理企业化(仿照企业开发团队的模式,采用分组项目教学),并且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向学生灌输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相关知识。(4)教学环境“企业化”:通过在校内建设“企业化”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走出教室学习环境,走进规范的职业环境。设备技术与企业实际同步,让学生消除对真实企业工作环境及硬件设备的陌生感,实现当前的实训环境与学生未来职业环境的“零距离”。(5)课程评价“过程化”:按照工程标准进行课程评价,注重对能力形成过程的考察,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和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知识运用、职业能力形成及发展等情况。

图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图

图3 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图

课程体系 按照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课程体系由通用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职业方向课程组成。专业必修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专业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根据课程特点相应开设专项实训课程以及生产性实践。职业方向课程除了开设职业方向核心课程外,还要根据各职业方向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的配套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将生产任务作为教学内容的基础,将带动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多方共赢。相信在将来这一模式将成为全新的高职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能扭转新能源人才短缺的局面。

[1]汪祥兵,余建华,张家安.职业导向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2]田雅琳.基于“订单式”的餐饮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3]王端祥.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8).

[4]杨小琨,侯俊凤.工作过程导向的集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5]邢淑清.高职创新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18).

[6]温希东,孙德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

[7]童国通,周小锋.关于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G718

A

1672-5727(2012)02-0141-02

*本文系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紫琅学院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与研究》(课题编号:教研201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丁宏林(1982—),男,江苏南通人,硕士,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为硅基光电材料性质、新能源应用相关技术与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产学课程体系新能源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探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结合模式探讨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绿色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