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门诊儿科抗生素处方分析

2012-11-21 08:25秦德新洪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6期
关键词:头孢儿科处方

秦德新 洪燕

我院门诊儿科抗生素处方分析

秦德新 洪燕

目的 探讨医院儿科门诊抗生素的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儿科门诊抗生素处方7200张,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儿科门诊抗生素使涉及4类14个品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不合理使用率为12.56%。结论

儿科门诊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抗生素使用起点高,超适应证用药等现象。应进一步加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理念,强化抗生素的规范合理,提高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水平。

抗菌药物;调查;门诊儿科患者;用药分析

药物具有双重性,合理使用可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反之则可产生不良反应,增加耐药性等不利后果。近年来国家对儿童用药尤为重视,儿童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期,生理特点独特,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所以对儿童用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除成人用药原则外,必须严格掌握儿童用药的药物选择、给药方法、剂量计算、药物不良反应及禁忌证等,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和药源性损害。本文特对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门诊儿科处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儿科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儿科门诊抗生素处方7200张。

2 结果

2.1 抗生素的使用频率

抗菌药物的使用涉及4类14个品种,使用频率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使用频率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详见表1。其中静脉给药占59.23%,口服给药占40.77%。

表1 使用频率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

2.2 抗生素联合使用基本情况

7200例就诊患儿中,单一用药的4518例,占62.75%;二联用药1487例;占20.65%;联合抗病毒药1195例,占16.60%;未见三联及以上用药情况

2.3 抗生素使用的不合理处方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处方904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12.56%。

3 讨论

3.1 起点高

我院儿科门诊多使用限制性抗生素,多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孟多,第三代头孢克肟、头孢泊肟等。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1]。

3.2 给药途径

我院门诊儿童处方抗菌药注射给药占抗生素使用的59.23%,根据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上要求能口服给药的尽量口服给药,既降低注射用药引起的用药不安全性,也降低了患儿的痛苦。加上现在儿童口服用药对口味的人性化设计,提高了患儿用药的依从性,更好的减轻了儿童的恐惧心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也不能否认静脉滴注给药作用强、起效快、治疗效果优于口服给药,医生应该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

3.3 联合用药的不合理性

⑴抗菌药的联合用药,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头孢克洛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是繁殖期杀菌剂,若与抑菌剂大环内酯类药物联用,则会因后者抑制细菌生长、使细菌进入静止状态的作用,而影响前者杀菌作用的发挥,使其疗效降低。儿童门诊处方一般不宜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有明确联合用药指征时才能用,但为减少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应尽量避免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⑵抗菌药物与微生态制剂联用:环酯红霉素干混悬剂与妈咪爱(枯草杆菌制剂)联用,众所周知,微生态制剂为活菌制剂,抗菌药物在杀死病菌的同时也会杀死微生素制剂的活菌,降低其效价。而抗菌药物也会因活菌制剂的存在药效降低。(3)抗菌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联用蒙脱石散和头孢克洛颗粒用于小儿腹泻,蒙脱石散属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对病毒、细菌有强固定、抑制作用,同服抗生素,可被蒙脱石散吸附随粪便排出体外,而且蒙脱石散在肠道形成保护膜,使抗生素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3.4 给药时间不当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如五水头孢唑啉、青霉素的给药基本都是2次/d,但这两种要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时间依赖型的抗菌药,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时间。而且由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半衰期较短,使用时原则上应采用少量多次给药才能发挥最大药效。

3.5 抗生素用药指征不明显

⑴小儿的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病程有自限性,使用抗生素抗生素非但无效,还可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有利于病毒繁殖,必须避免滥用。但处方用药分析中明显发现,其中大部分是抗生素联合抗病毒药联合用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1]。除少数患儿可能就是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但很多医生习惯经验性用药,没有做相关进一步检查直接就使用抗生素,而且很多患儿家长看到患儿发热、咳嗽、流鼻涕、精神不振的现象,心情焦急、紧张,主动要求用抗生素,似乎这样能尽快缓解患儿的不适。医生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患儿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发热、打喷嚏等都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的所产生的一种反应,是自身免疫系统自我预防的一种调节,这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⑵腮腺炎:用头孢克肟分散片。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常见,在没有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3.6 药物选择不当

支原体肺炎:给予五水头孢唑啉钠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1周,病情未见好转,且有加重趋势。支原体肺炎,是因支原体菌感染所致,是小儿肺炎常见的一种。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形态呈多型性的微生物[2],敏感抗生素应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其能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在组织及细胞内浓度高,安全性和耐受性好,半衰期长,使用方便,每日给药1次。而五水头孢唑啉钠是头孢类抗生素,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呈现杀菌作用,对缺乏细胞壁的细菌完全无效。

综上所述,我院儿科门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医生习惯经验性用药,且用药起点高,甚至放宽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用药范围,或直接使用限制性抗菌药物,造成抗菌药物的使用不规范。应加强医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再学习,既要掌握抗菌药物的特性,也要掌握小儿用药的基本知识,从各个环节减少和杜绝小儿用药的不合理性[3],正确并合理使用药物,保证小儿用药安全、有效。同时加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宣传,纠正患儿家长对抗菌药物应用认识的误区,监控和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抗菌药物的过量使用,避免其可引起二重感染和细菌耐药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0(819):29,30,9.

[2]张卓然.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18.

[3]邱继红.小儿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对策.儿科药学杂志,2007,13(6):28-30.

5376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民医院药剂科(秦德新);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中心医院药剂科(洪燕)

猜你喜欢
头孢儿科处方
头孢吡肟与头孢呋辛治疗癫痫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比较
人间处方
不是所有的头孢,孩子都可以随便吃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处方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注射用头孢甲肟致白细胞减少2例
祝您健康处方(7)心悸、过早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