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群血清脂联素的增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012-11-21 02:19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综合医疗科湖北武汉430071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7期
关键词:健康人抵抗血脂

曹 萍 沈 丹 钟 亚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综合医疗科,湖北 武汉 430071)

健康人群血清脂联素的增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曹 萍 沈 丹 钟 亚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综合医疗科,湖北 武汉 430071)

目的 探讨健康人血清脂联素(APN)的增龄变化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376例,按年龄段分为七组,分析体重指数(BMI)、血脂、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及血清APN的增龄变化。结果 ①随着年龄的增加,BNI呈逐渐增高又逐渐降低的趋势,60岁组(61~70岁)达高峰。②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呈逐渐增高又逐渐降低的趋势,50岁组(51~60岁)达高峰。③血清RBP4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高又逐渐降低,50岁组(51~60岁)达高峰。④血清APN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又逐渐降低,60岁组(61~70岁)达高峰。结论 健康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反映体内胰岛抵抗的相关指标如BMI、血清TC、TG、LDL-C、RBP4均呈逐渐增高又逐渐降低的趋势,50~60岁左右达高峰。而体内具有调节胰岛素敏感性作用的血清APN也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逐渐增高又逐渐降低的趋势,推测健康人体内血清APN的分泌与体内胰岛素抵抗因素存在某种反馈调节机制。

脂联素;视黄醇结合蛋白;增龄

研究已经证实,低脂联素(APN)血症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等发病过程密切相关〔1,2〕。补充APN可能为治疗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等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手段。然而,正常人中,随着增龄的变化,血清APN如何发生变化,却少有报道。了解增龄变化对血清APN的影响,可帮助我们区别对待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而作相应处理。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是体内反映胰岛素抵抗的指标。目前研究证实:胰岛素抵抗越重,血清RBP4水平越高。而体内胰岛素抵抗,与肥胖及血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本文研究随着增龄的变化,血浆APN如何发生变化,同时观察其变化与体重指数(BMI)、血脂及血清RBP4水平变化的关系,探讨增龄变化对血清APN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影响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我院体检中心收集376例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及癌症等各种疾病的健康体检者,根据不同年龄分为<30岁组(18~29岁)53例、30岁组(30~39岁)53例、40岁组(40~49岁)55例、50岁组(50-59岁)54例、60岁组(60~69岁)55例、70岁组(70~79岁)57例及>80岁组(80~88岁)49例等7组。

1.2 研究方法

1.2.1 人体资料收集 固定专人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并计算体重指数(BMI)。

1.2.2 标本收集 收集各组空腹血清,一部分送化验室查血糖、血脂谱、血清RBP4等。另一部分置-70℃冰箱保存,同批试剂盒统一测定血清APN水平。

1.2.3 生化指标检测 血脂谱、血糖、RBP4均采用美国贝克曼LX20型生化自动分析仪完成。血清APN采用ELLSA法,由武汉贝茵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并完成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BMI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加,BMI逐渐增高,50岁组(50~69岁)达高峰,随后又逐渐降低:40~70岁各组BMI均大于<30岁组,50岁组大于30岁及以下组,而>80岁组BMI小于50岁组(均P<0.05)。余各组间无差异。见表1。

2.2 血脂的变化

除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外,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随着年龄的增加似有逐渐增加又逐渐下降的趋势:①40~60岁各组总TC高于<30岁组;>80岁组总TC明显低于40~60岁各组。②40~60岁各组TC高于<30岁组,70岁以上两组TC低于40~50岁两组。③40~70岁各组血低LDLC高于<30岁组,>80岁组低LDLD-C低于40~60岁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各组间HDL-C水平无明显差异。见表1。

2.3 血糖变化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40岁以上各组血糖高于30岁及其以下组,

2.4 血清RBP4水平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清RBP4的水平呈现逐渐增高又逐渐降低的趋势,50岁组达高峰。但仅50岁组血清RBP4水平大于<30岁组及>8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5 血清APN的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清APN呈逐渐增加又逐渐下降趋势,60岁组达高峰:30岁以上各组血清APN大于<30岁组。其中,40岁以上各组大于30岁组;50~70岁各组大于40岁组;60岁组大于50岁组;>80岁组血清APN水平低于60岁组。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各组BMI、血脂、RBP4、APN的比较(±s)

表1 各组BMI、血脂、RBP4、APN的比较(±s)

与<30岁组比较:1)P<0.05;与30岁组比较:2)P<0.05;与40岁组比较:3)P<0.05;与50岁组比较:4)P<0.05;与60岁组比较:5)P<0.05

组别 <30岁组(n=53)30岁组(n=53) 40岁组(n=55) 50岁组(n=54) 60岁组(n=55) 70岁组(n=57) >80岁组(n=49)年龄(岁) 25.1±3.7 34.4±3.0 44.8±2.9 55.3±2.6 63.7±2.6 74.2±3.0 85.6±5.0 BMI(kg/m2) 21.1±2.4 22.3±2.4 23.1±3.41) 23.6±2.61)2) 22.8±2.51) 22.4±2.71) 21.6±2.54)TC(mmol/L) 4.17±0.61 4.40±0.58 4.60±0.451) 4.61±0.511) 4.59±0.591) 4.33±0.61 4.20±0.603)4)5)TG(mmol/L) 0.97±0.32 1.18±0.30 1.30±0.391) 1.31±0.401) 1.23±0.381) 1.11±0.303)4) 1.07±0.393)4)HDL-C(mmol/L) 1.26±0.25 1.32±0.28 1.23±0.31 1.36±0.35 1.23±0.30 1.25±0.27 1.24±0.28 LDL-C(mmol/L) 2.34±0.51 2.43±0.59 2.70±0.551) 2.78±0.611) 2.70±0.551) 2.58±0.591) 2.37±0.553)4)5)血糖(mmol/L) 4.78±0.74 5.25±0.84 5.39±0.671) 5.53±0.891) 5.35±0.761) 5.65±0.681) 5.42±0.701)RBP4(mg/L) 37.7±11.8 39.0±12.8 42.4±12.4 43.5±11.91) 42.1±10.3 39.7±12.1 37.5±11.94)APN(mg/L) 9.0±1.6 10.6±1.51) 11.5±1.6ab 12.7±1.81)2)3) 13.4±1.8a2)3)4) 12.8±1.71)2)3) 11.9±1.31)2)5)

3 讨论

APN作为一种胰岛素增效激素,可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促进骨骼肌脂肪酸氧化,降低脂质在骨骼肌的堆积,减少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改善肝脏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清肝糖的生成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具有调节能量代谢,抗炎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近来的研究表明,在肥胖患者、脂肪营养障碍的患者及炎性个体,血清APN的水平降低;APN水平低的个体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3〕。有研究已经提示APN与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血压、心率、TC、LDL-C及 TG水平呈负相关,而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4〕。也有研究证实:APN可抑制血管内皮的炎性反应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降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A类清道夫受体的表达,抑制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变,从而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5〕。因而有人认为:APN是内生的血管保护者,它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激活特定信号转导通路,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糖脂代谢并调控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它有望成为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新的治疗手段。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全身各脏器形态或功能的改变,会出现不同于年轻人的一系列变化。虽然有较多的资料证实普通人群随着各种疾病的发生可出现血清APN水平的改变,但是,健康老年人血清APN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是如何发生着变化,目前尚少见明确报道。鲍蓓等〔6〕对广州市1 515例50岁以上相对健康的中老年人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血清APN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丁和远等〔7〕的结果却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清APN水平均呈下降趋势。我们的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清APN呈现递增递减的过程。即70岁以内(60岁组及其以下各组)的健康人,血清APN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60岁左右达高峰。而70岁以后,血清APN水平却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与以上结果有所不同。

过去RBP4仅被认为是血液中特异性的视黄醇载体。然而新近的研究证实,在GLUT-4剔除的小鼠血浆中RBP4表达明显增高,而其肌肉组织及肝脏均出现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下降〔8〕。但其肌肉组织在体外实验中,胰岛素敏感性正常。因而认为RBP4与小鼠的胰岛素抵抗有关。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证实,血清RBP4水平与肥胖、血脂代谢异常、2型糖尿病及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越重,血清RBP4水平越高〔9〕。我们的研究发现:健康人血清RBP4的水平连同BMI、血清TC、TG、LDL-C水平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递增-递减的过程。多在50~70岁之间达高峰。说明正常中老年人代谢异常的倾向性较年轻人及高龄老人明显,更有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根据血清APN水平在健康人中同样呈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增-递减的过程,我们推测正常人体内血清APN可能存在某种反馈性机制。在中老年时期,当胰岛素抵抗倾向明显时其分泌增加,以对抗胰岛素抵抗;当代谢异常可能性减弱时,其分泌便逐渐减少。

1 杨晓建.APN研究新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1):153-5.

2 龙入虹,韦秀英.APN相关研究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1):102-3.

3 Ziemke F,Mantzoros CS.Adiponectin in insulin resistance:lessons from translational research〔J〕.Am J Clin Nutr,2010;91(1):258-61S.

4 翁隽挺,陆 红.瘦素、APN与高血压〔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5):730-1.

5 Maia-Fernandes T,Roncon-Albuquerque RJ,Leite-Moreira AF.Cardiovascular actions of adiponectin:pathophysiologic implications〔J〕.Rev Port Cardiol,2008;27(11):1431-49.

6 鲍 蓓,徐 琳,江朝强,等.中老年人血清瘦素与APN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2):121-5.

7 丁和远,刘 军,王 芳,等.不同性别血清APN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5年随访研究〔J〕.临床荟萃,2009;24(10):879-80.

8 杨 静,阴津华,黎 明,等.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1):87-90.

9 张 博,张黎军.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代谢综合症关系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2):278-80.

R589.2

A

1005-9202(2012)17-3635-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7.008

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2007AA301B36-3)

曹 萍(1961-),女,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老年病及心血管疾病研究。

〔2011-07-07收稿 2011-10-10修回〕

(编辑 曹梦园)

猜你喜欢
健康人抵抗血脂
基于16S rRNA测序比较探讨气虚证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血糖血脂对骨关节炎的影响
iNOS调节Rab8参与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你了解“血脂”吗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