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例腮腺肿瘤手术治疗分析

2012-11-25 01:24房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6期
关键词:多形性腮腺面神经

房玮

29例腮腺肿瘤手术治疗分析

房玮

目的探讨提高腮腺肿瘤诊断水平和临床治愈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科进行的29例腮腺肿瘤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了病例资料的病理分类、临床治愈、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29例腮腺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肿瘤为24例,恶性肿瘤为5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本组患者中有2例多形性腺瘤良性肿瘤术后复发,2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本组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7例;2例患者发生涎瘘;有1例患者因肿瘤破坏了面神经颊支。结论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治愈率高,为首选治疗方式,术式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决定。

腮腺肿瘤;手术治疗

在人体中,腮腺是最大的一对唾液腺,腮腺肿瘤是各唾液腺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腺体,其中良性肿瘤≥80%[1],恶性肿瘤<20%。腮腺肿瘤病理类型较多,其生物学行为也各异,良性肿瘤常见的类型是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恶性肿瘤常见的类型是黏液表皮样癌、恶性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腮腺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耳垂周围出现进行性生长的包块,一般情况下包块生长缓慢,肿瘤早期包块可有活动,晚期肿瘤包块与周围组织粘连。腮腺肿瘤的病理类型不同,其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及预后也不相同。目前治疗腮腺肿瘤

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选择正确的诊疗方式是减少误诊、误治和手术并发症的关键。现将我科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科进行的29例腮腺肿瘤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腮腺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肿瘤为24例,占82.8%,恶性肿瘤为5例,占17.2%。其中男16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18~72岁,平均49.5岁。腮腺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良性肿瘤多见于青壮年,恶性肿瘤常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29例患者的病理分型见表1。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2例多形性腺瘤良性肿瘤术后复发,分别在术后第11、16个月复发;2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分别在术后第5、13个月复发;本组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7例,其中下颌缘支损伤4例,颧支损伤3例,经肌内注射维生素B1、B2等营养神经的治疗,术后2~6个月恢复;2例患者发生涎瘘,经抽出局部积液、阿托品口服及局部加压包扎,3~4周痊愈;有1例患者因肿瘤破坏了面神经颊支,术中切除了损伤的面神经颊支,出现了面瘫,6个月后,症状有所好转。

3 讨论

3.1 腮腺肿瘤的诊断 腮腺肿瘤多呈结节状,多数情况下位于耳垂附近,依据临床病史及一般常规检查常不易确诊。B超在腮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CT检查可以明确肿块的部位、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于深叶部的腮腺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2]。

不主张在术前对肿块进行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活检,术前穿刺可增加肿瘤扩散和种植的机会,活检常可引起涎瘘,增加手术的困难。细针吸细胞学检查在肿瘤与炎症、肿瘤的良恶性方面,准确率≥95%[3]。术中冰冻切片在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方面的准确率也较高,达到94%,为确定手术治疗方式提供了依据。

3.2 腮腺肿瘤的治疗 针对良性腮腺肿瘤,传统的手术方式一般采用解剖面神经的肿瘤加腺体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本组中复发的2例多形性腺瘤,腮腺浅叶切除术后深叶复发,经再次手术切除全部深叶腺体及瘤体后未见复发。针对恶性腮腺肿瘤,常常根据肿瘤的分期、病史及临床表现,大部分采用切除瘤体及全腮腺切除术,术后酌情放、化疗杀灭术中可能残存的癌细胞,有利于提高术患者术后治愈率和生存时间。

3.3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3.3.1 面神经损伤 是腮腺肿瘤手术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手术过程中面神经被切除、切断或受到牵拉后导致的面神经水肿所致,患者表现出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眼睑出现闭合不全、鼓腮漏气等。经维生素B1、B12及地塞米松等营养神经及消除水肿,辅以理疗,并进行表情肌功能训练,一般情况下在术后2~6个月内均可恢复[4]。

3.3.2 切口出血 术中大血管受到损伤、切口缝合不妥当、头部剧烈运动及切口敷料包扎不紧等原因易导致患者术后切口出血,术后应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切口敷料渗血等情况。术后切口敷料应加压包扎固定,并嘱患者减少头部过度活动,妥善固定切口处引流管并保持通畅。

3.3.3 涎瘘 手术过程中残留的腺泡过多,或腮腺组织被切断的断端或残端未被仔细缝合结扎是涎瘘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术后负压引流不当或加压包扎处理不当,造成涎液潴留,导致压力过大,涎液从切口处溢出而形成瘘[5]。常见于术后3 d,发生涎瘘后,需妥善加压包扎切口,患者需禁食酸辣刺激性食物。患者进食前30 min口服阿托品0.3 mg,或皮下注射0.5 mg阿托品或0.3 mg东莨菪碱,可以减少唾液分泌量,预防涎瘘的发生。

3.3.4 切口感染 当患者体质较差、切口污染或加压不当时,切口感染发生的机率较大。术后应遵医嘱静脉滴注抗菌药物,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期更换伤口处的敷料,保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期更换切口处的敷料,保证切口敷料松紧适度。患者宜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能量密度大、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3.3.5 窒息 由于手术范围大、局部水肿、呼吸道被血肿阻塞、插管所致喉头水肿或敷料加压过紧等原因导致。术后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未清醒患者应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保持切口敷料加压包扎,松紧适宜,并尊医嘱使用抗菌药物和类固醇类药物。

[1]孙海鹏,冯力,范海东,等﹒184例腮腺肿瘤临床治疗分析﹒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4(3):41-43 ﹒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6-307 ﹒

[3]马大权﹒腮腺肿瘤治疗探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38(2):151-152.

[4]陈卫民,陶学金,朱声荣,等﹒腮腺混合瘤手术治疗及并发症处理﹒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6,12(2):97.

[5]吕正君,高运来,李励君.83例腮腺浅叶切除术后并发涎瘘的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1,11(3):276.

221005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表1 29例腮腺肿瘤前几天理分型(例,%)

病理分型 例数 百分比(%)D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 10 34.5腺淋巴瘤 8 27.6基底细胞腺瘤 2 6.9管状腺瘤 2 6.9肌上皮瘤 2 6.9合计 24 82.8恶性肿瘤黏液表皮样癌 2 6.9恶性多形性腺癌 2 6.9腺样囊性癌 1 3.4合计5 17.2

1.2 病程与临床表现 腮腺肿瘤包块生长缓慢,临床上患者多以慢性生长的无痛性包块就诊。包块表面光滑、质硬,包块位于腮腺浅叶者较易发现。本病的病程最短为1个月,最长可达20年。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局部可见面部膨隆,多无功能障碍。有疼痛表现的患者,其疼痛出现的时间和程度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感觉神经被侵犯的时间和程度有关。本组29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在早期出现疼痛症状,术后病理诊断5例为恶性肿瘤,1例为多形性腺瘤合并感染。腮腺腺癌、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较高,患者的病情发展较快,常伴有疼痛、面部麻木、面瘫或区域性淋巴结肿大。

1.3 治疗方法本组29例病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单纯肿瘤切除,11例肿瘤+腮腺浅叶切除,5例肿瘤+腮腺全叶切除保留面神经,3例肿瘤+腮腺全叶切除不保留面神经,3例肿瘤+腮腺全叶切除并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猜你喜欢
多形性腮腺面神经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鼻中隔多形性腺瘤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