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体重儿早期和常规喂养的疗效观察

2012-11-25 01:23黄立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6期
关键词:营养性奶量体重儿

黄立欢

极低体重儿早期和常规喂养的疗效观察

黄立欢

目的探讨极低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的方法及其喂养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56例极低体重儿进行分组喂养,常规喂养组实施经口十二指肠管的喂养方法,早期喂养组在经口十二指肠管喂养基础上,采用腹部按摩、非营养性吸吮及肛管刺激等方法。结果早期喂养组的患儿达到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及出生体重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常规喂养组,并且早期喂养组患儿并发低血糖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喂养组,常规喂养组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机率高。早期喂养组患儿的增加奶量、排便量及排便次数均高于常规喂养组,其残留奶量、平均腹胀次数、胎便排净天数均明显低于常规喂养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胃肠喂养能够有效加快极低体重儿的体重增长,缩短静脉营养时间,从而尽快达到足量喂养和出生体重。

极低体重儿;早期喂养;常规喂养;消化功能

极低体重儿存活的首要条件之一便是合理的喂养及营养,然而极低体重儿的胃肠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多会出现喂养不耐受。我院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56例极低体重儿进行分组喂养、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极低体重儿均由产科转入我科病房,并具有喂养困难的特点。其中男30例,女26例;胎龄均在31~36周,出生体重在1055~1490 g;35例为第1胎,21例为第2胎;44例为自然分娩,12例为剖宫产;农村22例,城镇32例。另外11例并发呼吸暂停,7例低血钙,8例低血糖。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喂养组及早期喂养组各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早期喂养组 实施经口十二指肠管的喂养方法,采用腹部按摩、非营养性吸吮及肛管刺激等方法。出生4 d内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即让患儿吸吮无孔橡皮奶头,同时管饲喂养,间隔时间为2 h。腹部按摩具体的操作方法为:以肚脐为中心,手掌四指并拢,手心按压腹部并给一定的压力,顺时针运动,速度和压力要适中,在每次饲奶30 min后进行按摩,3~4次/d,5 min/次,对于腹胀的患儿可延长到10 min。在饲奶前提取十二指肠液,并观察其中残留奶量,采用肛管刺激法进行人工排便,1~2次/d,每日对排便量及腹胀次数做统计记录,患儿出现腹胀时要在人工排便后实施腹部按摩。胎便排净后,仍要进行腹部按摩,次数可酌情减少至2~3次/d,如果患儿出现腹胀可随时按摩。

1.2.2 常规喂养组 实施经口十二指肠管的喂养方法,未采用腹部按摩,仅依靠患儿自身的肠蠕动,在饲奶前提取十二指肠液,并观察其中残留奶量,统计每天的排便量、日排便次数、增加的奶量、胎便排净天数、腹胀及哭闹次数。若患儿出现腹胀可采用肛管刺激法进行排便,或是使用温生理盐水进行灌肠。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与并发症的比较,见表1。早期喂养组的患儿达到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及出生体重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常规喂养组(P<0.05),并发喂养不耐受和低血糖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喂养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NEC发生,两组发生吸入性肺炎概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与发生并发症

2.2 两组患儿的消化功能比较,见表2。早期喂养组患儿的增加奶量、排便量及排便次数均高于常规喂养组(P<0.01),其残留奶量、平均腹胀次数、胎便排净天数均明显低于常规喂养组(P<0.01)。

表2 两组患儿的消化功能差别

3 讨论

3.1 经口插入十二指肠管对极低体重儿呼吸的影响。虽然鼻十二指肠管比口十二指肠管容易固定,但有研究报道,这可增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1]。为防止发生呕吐,我科采用了将胃管顶端通过幽门下到十二指肠内,降低了呕吐和吸入的可能性。

3.2 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体重儿消化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极低体重儿胃肠动力不足,易有食管反流且食管蠕动慢。采用非营养性吸吮给极低体重儿以感觉的刺激,兴奋迷走神经,刺激胃肠道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胃泌素不仅能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和胰酶的分泌,还可促进胃蠕动和胃黏膜生长。在经插管喂养的同时进行非营养性吸吮,能通过口腔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兴奋迷走神经,改变胃肠调节肽的水平,刺激胃肠道的发育与成熟,在不增加能量摄取的情况下,使生长加速,有助于从插管喂养过度到经口喂养。

3.3 腹部按摩在极低体重儿口饲喂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传统中医早已定论,按摩对极低体重儿的影响是积极的,可明显改变其临床症状,有促进其体重增长,智力发育等作用[2]。受其启发,将腹部按摩应用于极低体重儿喂养的护理中,本院新生儿监护病房已初见成效。极低体重儿的生后早期,由于肠蠕动迟缓,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胀、反流,严重者可发生肠坏死,因此,缓解并解除腹胀成为极低体重儿喂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有研究表明,当按摩时,治疗信息会通过皮肤的触觉及压力感受器沿脊髓传到大脑,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而且按摩可使胃泌素和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在不增加热量的情况下,使极低体重儿增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利用,使体重增长明显[3]。由此得出,腹部按摩可使消化系统处于较好的平衡状态。同时,腹部按摩对胃肠道是一种机械刺激,对促进肠蠕动是一种正向作用。

[1]周尚君.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10(06):723.

[2]石琪.46例早产低体重儿的护理.中国伤残医学,2009(03):107.

[3]杨秀英.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观察与护理.中国医药导报,2009(32):80-81.

515350 广东普宁市妇幼保健院

猜你喜欢
营养性奶量体重儿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儿童保健门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研究
宝宝饱不饱,衡量有四招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You Must Have A Healthy Diet
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Should a colonoscopy be offered routinely to patients with CT proven acute diverticulit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of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2例
小儿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经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