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比较

2012-11-25 01:23吴太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6期
关键词:髋臼假体入路

吴太安

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比较

吴太安

目的探讨在人工全髋置换术中选择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作为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从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到本院就治的84例适合行人工全髋置换术的髋骨疾病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实施手术,治疗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实施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手术切口大小、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取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作为人工全髋置换手术的入路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关注。

人工全髋置换术;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传统后外侧入路

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以及股骨颈骨折等较为常见的髋关节疾病主要行人工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传统的手术入路存在切口长、创伤大等缺点,使得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长,预后差[1]。本研究对42例患者采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实施人口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从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间本院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84例髋关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84例髋关节病变换着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9~78岁,平均(51.5±6.8)岁;体重45~80 kg,平均(56.8±7.5)kg。治疗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43~72岁,平均(52.6±5.2)岁;体重47~75 kg,平均(54.5±3.8)k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无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42例行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患者均取侧卧位,首先,选取大转子尖作为切口的中心部位,顺着臀大肌纤维的斜行方向做一个较长的切口,屈髋并且内旋,将外旋的肌群顺着边缘切断,将小转子后行股骨颈部位的截骨显露出来,将股骨头缓慢取出[2]。其次,将股骨头取出后使髋臼显露出来,装入与股骨头长短相适应的适宜的假体,在装入假体时要保护周围的神经,并缓慢扩髓。先对股骨假体进行试模复位,检查患者病关节的长度与股骨假体的偏距,偏距调整好后再将试模取出,装上适宜的假体,然后复位。最后,检查无异常后进行常规止血,对外旋肌群以及关节囊进行修补,缝合并加压包扎切口。

1.2.2 治疗组 治疗组42例行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患者均取侧卧位。首先,选取患者大粗隆的顶点作为切口取点的标记,距离该标记点的1/3为大转子的近端,距离该标记点的2/3为大转子远端,将逐层切开,沿臀大肌纤维方向逐层切开做一较小切口。其次,将患者的扩筋膜张肌与臀大肌进行钝性分离,将臀大肌拉向后侧,将扩筋膜张肌拉向前侧;然后再将患者的臀中肌钝性剥离至阔筋膜深面的肌肉中止部位。将臀中肌与臀大肌间隙的疏松组织分离直至患者的外旋肌群均暴露出来,使用大转子缓慢将外旋肌群的肌腱一一切断,并逐层将肌群往上推开,使患者关节囊充分暴露出来,再使用大转子将关节囊呈弧形切开,将外旋下肢尽量内收,将股骨头缓慢取出髋臼[3]。再次,将增生的赘骨以及髋臼盂唇等清除干净,采用拉钩将髋臼完全暴露出来,并对其进行修整,植入合适的人工髋臼。在对股骨进行扩髓之后,先对股骨假体进行试模复位,调整好患者关节长度与假体的偏距后再将试模取出,装上适宜的假体,对髋关节进行复位。最后,逐层缝合后外侧外旋肌群以及关节囊,安放血浆引流管做好引流准备,再将小切口缝合完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观察 治疗过程中发现,治疗组患者在手术切口大小、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后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情况

2.2 并发症发生率 假体松动、脱位,切口愈合迟延、周围神经损伤、细菌感染等是人工全髋置换术常见的并发症。随访中发现,治疗组有1例出现并发症,占2.38%;对照组有8例出现并发症,占19.04%;两组并发症比较(χ2=4.4800,P<0.05)。

3 讨论

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而言,具有手术切口小,患者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使患者术后细菌感染、切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传统入路中,一般手术切口为16 cm左右,而改良后的手术切口仅为10 cm,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及周围神经的影响小,有利于改善预后。本院分别对42例患者实施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及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采取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作为手术入路的患者在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选取传统后外侧作为手术入路组患者。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赵德来,张伟,赵红彦,等.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比较.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2):33-34.

[2]余敏,王万春,李雨佳.前外侧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行初次全髋置换手术效果比较.临床骨科杂志.2009,12(4):445-446.

473000 河南省南阳天工医院

猜你喜欢
髋臼假体入路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急性人工关节感染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多孔钽杯及钽金属垫块在Paprosky Ⅲ、Ⅳ型髋臼缺损翻修中的应用研究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