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起雏鸭死亡的原因与对策

2012-12-09 19:48李长梅河北省河间市畜牧水产局河北河间062450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2年5期
关键词:雏鸭垫料密度

李长梅 (河北省河间市畜牧水产局 河北 河间 062450)

雏鸭养育是养鸭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但据笔者调查,由于养殖户缺乏养殖经验等各方面原因造成雏鸭死亡的比例较大,其中环境条件恶劣、管理不科学所造成的死亡占雏鸭死亡总数的60%以上,给养鸭户造成很大损失。而雏鸭死亡与生理特点也是密切相关的。雏鸭绒毛稀少,体小娇嫩,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力差,如果不加强饲养管理,忽视防疫与免疫,极易引起发病和死亡。因此必须针对雏鸭的生理特点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以满足雏鸭对环境的需要,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现将雏鸭死亡主要因素及对策阐述如下。

1 管理因素

1.1 温度 适宜的温度是提高雏鸭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雏鸭以28~32℃为最适宜环境温度,在26℃以下的环境中雏鸭易拥挤扎堆,扎堆里面的雏鸭常因窒息而死亡。人工拨散扎堆的雏鸭,出汗多的雏鸭易着凉感冒,人走后鸭群重新扎堆、出汗。如此反复,不仅着凉的雏鸭增多,而且雏鸭多次出汗后易引起啄毛,形成僵鸭。鸭舍温度一旦超过32℃,雏鸭即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体温升高,体热散发受阻,从而影响生长发育,诱发疾病。长期高温还可引起雏鸭大批死亡。雏鸭舍保温应遵循以下原则:群小稍高,群大稍低;夜间稍高,白天稍低;弱雏稍高,壮雏稍低;冬季稍高,夏季稍低。一般情况下,0~7日龄的雏鸭舍温在28℃左右,而后随其日龄的增加每周下降2℃,但昼夜温差不能超过2℃。

1.2 湿度 雏鸭对环境湿度的要求虽不像对温度的要求那样严格,但决不能掉以轻心。实践证明,雏鸭舍要保持干燥清洁,相对湿度60%~70%最好。当湿度超过80%,同时伴随温度不适时,雏鸭即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扎堆、呼吸困难、拉稀和绒毛松乱等症状,突出表现是啄毛,严重时雏鸭整个头、颈和背部的绒毛全部被啄光,外观好像用热水溅过后拔净了一样。这样的雏鸭大多发育不良,生活力、抗病力减弱,日后容易成为僵鸭,失去饲养价值。高温高湿的环境,不仅使雏鸭的体热散失受阻,致使食欲减退,精神不佳,而且有利于霉菌等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繁殖,饲料和垫料易霉变,雏鸭易得病。为防止育雏室湿度过高,要经常更换垫料,喂水切勿外溢,加强通风。如遇低温高湿,对育雏更不利,危害严重,雏鸭的体热散失快,易着凉得病,而且饲料消耗增加。湿度如果低于50%,那么雏鸭就会出现呼吸道疾病,雏鸭易出现脚趾干瘪、精神不振等轻度脱水症状,影响健康和生长。所以,育雏期内以温度为主要因素,把温度和湿度结合起来考虑,严格掌握,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3 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对于雏鸭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舍内平地饲养,大体第l周龄每平方米20~25只,网上平养密度可稍高于地面平养。密度过大,易造成雏鸭生长不均匀,还会出现呼吸道等疾病,影响生长发育,从而造成雏鸭的死亡。密度过小,温度不易掌握,圈舍利用率低,经济上不合算。雏鸭的饲养密度应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同时也要依季节而定,冬季密度可大些,夏季要小些。

1.4 分群 在雏鸭开水、开食前,应根据出雏时间迟早和体质强弱,进行第1次分群,给予不同的保温制度和开水开食时间。开食后第2天,根据雏鸭采食情况,第2次分群,将不吃食或吃食量很少的雏鸭分出来另外喂食。育雏阶段要定期按强弱、大小分群,及时淘汰病雏。健康雏鸭每群以100~150羽为宜。

1.5 饲喂与饮水 雏鸭出壳后要保证在24小时内开饮开食,随着体内剩余卵黄逐渐被吸收,雏鸭的新陈代谢日益旺盛。但因雏鸭的胃肠容积小,消化能力差,所以要求所供应的饲料品质好、易消化。刚出壳的雏鸭机体含水分75%左右,若24小时内不给雏鸭饮水,雏鸭就会因严重失水而迅速出现精神沉郁、两翅下垂、嗜睡、眼球下陷和局部皮肤皱缩等症状。因此,对幼雏来说,及早供给其清洁适温的饮水比喂料更重要,而且要保证一天24小时有饮水。在饲养过程中要合理分群,料槽或料盘的大小、高低要适宜,摆放位置要适当,保证每只雏鸭都能吃得好、吃得适中。

1.6 有害气体 雏鸭对育雏室内的一氧化碳、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十分敏感。当环境中一氧化碳、氨气和硫化氢的含量超标时,雏鸭就会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加快、口腔黏液增多、食欲减退和羽毛松乱无光泽等症状。若有害气体继续蓄积,雏鸭则会出现眼角膜混浊、眼睑水肿、流泪和流鼻涕,进而食欲废绝,并出现动作失调等神经症状,最后仰头、瘫痪而死。引起雏鸭氨气和硫化氢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育雏舍潮湿、通风不良、污秽的垫料和粪便等有机物没有被及时清除等。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主要是在冬季用采暖炉取暖时舍内没有安装排烟道,从而通风不畅。所以雏鸭室冬季在取暖时一定要注意通风要畅通,但无贼风。

1.7 挤压和鼠害 育雏室保温条件不好、雏鸭应激而突受惊吓、雏鸭在装运过程中遭受颠簸、不定时喂料饮水或饲养密度过大等常会引起雏鸭挤压致死。鼠害不仅会引起雏鸭死伤,还会传染疾病,危害其他畜禽,必须严加防范。重点要堵塞育雏室的鼠洞,注意关闭门窗,严防老鼠进入。

1.8 不及时接种疫苗 由于购进的雏鸭缺乏母源抗体,购进后又没有及时接种鸭瘟弱毒冻干疫苗、鸭病毒性肝炎疫苗等,致使传染病发生。因此要经常打扫场地,更换垫料,保持育雏室清洁、干燥,每天清洗饲槽和饮水器,消毒育雏环境,按防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

1.9 病、健鸭同群 由于部分养鸭户缺乏传染病隔离设施,致使病健鸭同群而相互感染。所以病健雏一定要分开,有专门的病雏室和弱雏室。药物使用不当而中毒鸭群发病后由于诊断和用药方法不当,服药时不按说明用,而是任意加大剂量和增加服药次数,也常引起鸭中毒死亡。所以当雏鸭发病时要及时到正规动物医院去诊治。

2 疾病因素

2.1 软脚病 主要是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D。治疗方法是每只每次喂服维生素D10毫克,每天2次,连服3~5次。

2.2 维生素B1缺乏症 雏鸭缺乏维生素B1,会出现多发性神经炎、痉挛、贫血、消瘦、生长缓慢、关节肿大、站立不稳和病鸭相继死亡等症状。此时要在日粮中添加青绿饲料和多种维生素粉,对维生素缺乏严重的雏鸭,按鸭体重每千克用维生素B11毫克,每天分3次喂服。

2.3 流行性感冒 雏鸭精神不振,食欲降低,羽毛松乱,鼻流清液,缩颈,咳嗽,伴有支气管炎、下痢等,可见黏膜发绀,死亡率高达60%以上。可用以下几种方法防治:(1)按日粮重量的0.02%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连喂2~4天;(2)每羽雏鸭每日喂阿司匹林0.1克,分3次喂,连喂2~3天;(3)每羽雏鸭肌肉注射青霉素1000单位,每天分2次注射,连续注射1周。

2.4 鸭病毒性肝炎 雏鸭发病较多在冬季或早春暴发,病程短,传播迅速,致死率高。临床症状主要为运动失调,两脚发生痉挛,头向后仰,翅下垂,呼吸困难,死前头扭曲于背上或偏斜,脚伸直向后张开。对1周龄雏鸭注射两倍分量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可预防此病。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病鸭,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或康复鸭血清,可降低死亡率,制止流行。

猜你喜欢
雏鸭垫料密度
浅析鹅发酵床养殖模式
木屑垫料和牛粪垫料对奶牛泌乳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大尺寸高相对密度钨管的制备
鸡舍垫料管理技术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密度”练习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干撒式发酵床养鸡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