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视野下的诗学考察
——读《叶维廉与中国诗学》

2012-12-18 07:18石了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学术史诗学道家

石了英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学术史视野下的诗学考察
——读《叶维廉与中国诗学》

石了英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海外华人学者叶维廉出入中西语境,积极活跃于台湾、香港、大陆、北美学界,研究领域涉及现代诗论、中西古典诗学、道家美学、比较诗学、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现代小说、绘画等多个领域,对于这样一个学术视野开阔且具争议性的当代学者进行学术个案的整体研究极具挑战性。近十年来,大陆的叶维廉研究热持续不歇,发表直接相关的文章的近百篇,硕博论文14篇,专著2本。闫月珍教授《叶维廉与中国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以下凡出自该书的引文均只注页码)无疑是目前学界叶维廉诗学思想研究最为全面、最为深入的著作。作者深入叶维廉中国诗学阐释的理论脉络,拎出叶维廉诗学中最具统摄力和理论创见的问题进行寻根探源式的学术史研究,力图通过全景式扫描叶维廉诗学思想得以现代生成的知识谱系,判定叶维廉五十多年理论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反思中西文化交流的处境及中国诗学美学的现代建构问题。

一、还原、评判与延展

好的学术个案研究常常要求研究者将述、评、论三者进行有效的区分与融合,“述”即对研究对象作尽可能贴切真实的还原和描述,“评”即在还原与描述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学理分析和批判,“论”要求能超越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入的理论阐发和延展。在实际的研究中,这三者不可能截然切分,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思辨的力量由行文的内在逻辑自然表现出来。如此说来,学术个案的研究似乎有套路可循?实则不然,我们大多数的学术个案研究常停留于对研究对象的平面介绍,在“述”与“评”之间,往往“述”易“评”难,更别说提出有创见的“论”了。因为要达到对研究对象的准确“评”、“论”,研究者不仅要“入乎其内”,还要“出乎其外”,不仅透彻了解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还要具备高屋建瓴的理论洞察综合能力和细致深入的同情辨析能力。在《叶维廉与中国诗学》一书中,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力,对叶维廉诗学思想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冷静的分析、理性的判断及合理的延展,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学术研究个案。

还原和描述,首先包括对研究对象“说了什么”的进行梳理,当然还包括对研究对象“怎么说”进行明示。《叶维廉与中国诗学》主要对叶维廉诗学思想的三大主干问题进行阐释:一是从诗学理论层面分析和评价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理论建构;二是探索叶维廉对道家美学进行现代阐释的内在理路和契入角度;三是还原叶维廉诗学建构的历史语境和知识谱系,剖析其西学视野的内在理论和深远意义。其中第二部分论叶维廉的道家美学最显功力。作者认为道家美学在叶维廉的诗学思想中具有统摄性和根源性的意义,“在当代海外汉学研究中,像叶维廉这样大力标举中国道家美学者,绝无第二人。”(第9页)该著不以全面整体为目的,而是择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做深入肌理的阐述,从叶维廉阐释道家美学的跨文化视野到叶维廉对道家美学抒情性的探寻、从叶维廉的“纯粹经验”美学到中国美学“艺道合一”的特色品格、从叶维廉道家美学现代塑造的两大契入角度(观物方式与语言语法)到中国诗学的美感经验的分析都作了精深的论述,目的在于强调道家美学的现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另一显示该著内容特色和学术分量的是作者对叶维廉中国诗学阐释视野的分析。叶维廉最为鲜明的学术视野包括中西比较的眼光、整体研究的视野、现代阐发的思路和理论建构的雄心。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冲突、融合、倾斜是整个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主干线,中西比较与现代阐发作为方法视野常常交织在一起。整体研究视野也就是叶维廉曾呼吁的“历史整体性”,主要包括三个层面:还原中国文学传统的历史生成、对多元文化语境的重视、对“文化中国”的建构与想象,这也正是叶维廉展开所有学术研究的一个内在方向。此外,叶维廉的理论建构意识非常强烈,从早期对台湾现代诗命运的思考而提出的“纯粹经验”美学到比较诗学中的“模子寻根法”、“传释学”思想,从对道家美学的阐释到中国美学品格的形塑。当然,叶维廉的诗学阐释视野并非仅限于以上几点,之所以提出这几点,是因为闫著不仅深谙其理,更将之衍化为自己的学术视野,实践于对研究对象的描述、思辨与评析当中。

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闫著在讨论叶维廉中国诗学思想的同时,总是心系中国诗学的相关理论建构。如讨论叶维廉的中国诗歌传释学思想时侧重于揭示其理论对于“中国诠释学”建构的启发意义;讨论叶维廉的道家美学思想时,尤其关注道家美学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意义生成;讨论叶维廉道家自然论阐释的历史语境时提出中国“艺道合一”美学品格的现代建构论题;讨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及其美感视境呈现时不忘中国文言与西方语言哲学的汇通这一出发点;讨论叶维廉运用西方现象学阐发中国诗学这一视点时归根思考现象学与中国文艺理论沟通的可能性等,从中都可看出闫著对中国诗学话语重建策略的强烈关怀。

该著还非常重视对叶维廉诗学理论所关涉的一些潜藏在中国美学中阐而未发的重要命题进行挖掘、延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叶维廉诗学思想的研究既是该著的论述重点,又是将问题引向纵深的线索。如独具慧眼地拈出叶维廉提及但未进行深入阐述的“抒情的纯粹境界”一说进行讨论,厘清了中国美学中一脉受道家、禅宗影响但独立于占主流的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之外的“广义的抒情主义”,也即“作者和读者隐去,外物以最为自然透彻的方式进入了视境。”(第178页)从道家美学现代阐释的立场出发,作者认为“抒情的纯粹境界”“描述了道家美学的观物感物程序,以及自然情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分量,这是叶维廉对道家美学的独到发明。”(第188页)当然,作者所拈出的“广义的抒情主义”一说有值得商榷之处,广义与狭义究竟是不是一种区分抒情主义的有效方式?且叶维廉所述的“抒情”,直接来源于西方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人的lyric,其含义是把诗看作是瞬间经验的浓缩和一种“结构”,在讨论此问题时,不可回避其西学源头。对于叶维廉诗学理论所可能延伸的美学命题,闫著进行了尽可能的延伸阐发。

二、学术史眼光

闫月珍教授在读博士期间,就曾专治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史,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文章。学术史眼光成为她展开叶维廉研究的内在视野,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没有学术史的眼光,则无法寻找最基本的学术生长点。”(第461页)中国现代美学中蕴藏着诸多相互交叉的问题,形成一个整体的文化意义的网络,任何个案只有置诸其整体的发展脉络中才能清晰凸显其学术价值和意义。该著另一个亮点便是在“考镜源流”中“辨章学术”的学术史眼光,作者善于把叶维廉的中国诗学思想阐释放到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史中去考察,表面上是对叶维廉治学方法和学术成就的得失评判,实际上贯穿了作者对中国现代美学变迁和中国传统诗学现代生成的思考。

叶维廉所阐释的诗学思想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意义,正在于其对于传统的承接转换力度。正是考虑到这一点,闫著尤其重视思考叶维廉接续传统并影响后来者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学术史意义。如作者着重厘清了叶维廉比较诗学理论的承传和影响。受朱光潜、宗白华、陈世骧等前辈学者理论的滋养,叶维廉在综合法国影响研究与美国平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模子”理论、“同异全识”、“模子寻根法”的主张,在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这些理论不仅直接启发了台湾学者古添洪、陈鹏翔等比较诗学“中国学派”的建构主张,还直接影响了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理论。通过这种承传与影响之问题史的梳理,我们不仅可以厘清特定问题的生成发展线索,也可以看出叶维廉诗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中的历史定位。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提出:“故铺观列代,而情变之数可监;撮举同异,而纲领之要可明矣。”也就是说要审视一段学术个案,“历史”与“比较”是两种最常见的切入路径。闫著在行文中每论及到叶维廉的某种诗学观点时,都会自觉地以其前后学者为参照视角,从比较中进行鉴别,这样的例子在全书中比比皆是。如将叶维廉所提出的道家“以物观物”置于从老子、庄子、中国山水画所延续下来的“观物”传统中,并与王国维的“以物观物”观进行比较,从而厘清叶维廉对中国道家一派观物传统的现代阐释思路。熟悉叶维廉诗学的人都知道,他曾有一篇文章《秘响旁通: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以西方的互文性理论来对比阐发《文心雕龙·隐秀》中的“秘响旁通”一说。《隐秀》篇,作为《文心雕龙》中极晦涩的篇章,历来诸多学者对于“隐秀”之义进行各自的言说,闫著从学术史的角度将叶维廉与诸家对《隐秀》的阐释进行比照,从而揭示出在叶维廉的阐释视阈下“隐秀”“乃对文本、文句意义生发问题”的讨论,进而指出“叶维廉对《文心雕龙·隐秀》进行了现代阐释,将其古典意义引向了现代诠释学,是对中国诗学的一次创造性解读。”(第124页)同时作者通过对原文的考辨,指出这种创造性的解读又难免是一种偏离刘勰原意的误读。然而,误读与发明,往往只隔一步,正因为有了误读,理论的生命力才得以生生不息地被激活和发现。

当然,作为一本整体研究叶维廉与中国诗学的专著,作者对于叶维廉诗学思想一些相关方面的问题有所忽视,如对于叶维廉诗歌创作文本的回避,对于叶维廉绘画思想的忽略,这两者事实上对于叶维廉中国诗学思想的生成有着密切的相辅相成关系。客观地说,叶维廉的诗学理论不以精深辨证见长却独成一格;不以结论的准确性见长却启人思悟,内蕴深远;不以逻辑缜密、思辨圆融见长却诗意弥漫、思理条贯。对于这种极富争议性也极富启发性的诗学理论,作者思之审之,展之拓之,成为当前学术个案考察的一个成功案例。

[责任编辑 吴奕锜 责任校对 王 桃]

I106.4

C

1000-5072(2012)06-0158-03

2012-03-20

石了英(1983—),女,湖北黄石人,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海外华人诗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学术史诗学道家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背诗学写话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临洮考古之余的“学术史”寻访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