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进程空间差异实证研究

2013-01-05 06:03杨孟禹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进程县域重庆市

杨孟禹,杨 刚,张 引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20世纪50年代城乡矛盾逐渐在亚洲及南美的诸多新兴发展中国家凸显,人们由此开始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索。自 W.A.Lewis[1]提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后,国外学者对“二元理论”①J·H·Boeke(1933)提出了二元经济(dual economy)概念。进行了创新与完善。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张依靠“三农”内生发展来解决城乡问题,代表性的学者有 Mahabub Hossain[2]、Julie Van Domelen[3]及 Claudio Raddatz[4]等。二是主张借助外生力量来实现城乡统筹,代表性的学者有Byerlee[5]、John Kerr[6]及 Jonathan T.Hiskey[7]等,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必经的阶段。顾益康[8]认为城乡统筹就是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重大经济政策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实行城乡协调发展。厉以宁[9]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许经勇[10]认为统筹城乡发展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要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推进城乡改革,孙林[11]将城乡统筹的内涵界定为城乡关系统筹、城乡要素统筹和城乡发展统筹。归结起来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统筹概念界定、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及城乡统筹发展突破口等方面。在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上,曾磊、雷军、鲁奇[12]提出“城乡空间联系—城乡功能联系”的二层次评估体系,李岳云、陈勇[13]提出“城乡关系统筹—城乡要素统筹—城乡发展统筹”评估体系,付海英、郝晋珉、朱德举[14]提出“自然资源禀赋—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经济技术联系—社会联系”评估体系,战金艳、鲁奇、邓祥征[15]提出“交通联系—信息联系—生态联系—市场联系—财政联系—人口联系—服务联系”等七层次体系。关于城乡统筹研究方面全国性的静态研究较多,而省域的研究却少。在城乡关系方面已有的研究仅指出其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性,鲜有文章对城乡关系分布的规律性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探讨。本研究基于2007—2011年间的统计数据,运用纵向对比建立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进程评估体系,并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通过空间面板数据建模对影响重庆市城乡统筹进程的空间效应和政策效应进行了测算,最后为重庆城乡统筹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方法、模型及数据

(一)研究方法

城乡统筹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国内学者对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体系众多,其中黄庆华、王钊、姜松[16]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的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测度指标体系较为符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鉴于研究的是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因此对上述的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力争科学地反映重庆市城乡统筹进程的空间差异性。

(二)模型设计

1.空间数据分析

1)空间权重矩阵

在空间分析中,邻近的地区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空间邻接权重矩阵能表示出空间单元间的这种联系性,w1的对角线上的元素为0,其他元素需满足

本研究使用重庆市shp地图在Arcgis10.1下的空间分析工具来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地图经编辑去掉渝中区(渝中区无农村,故其不在城乡统筹研究范畴内),空间关系概念化选择的是CONTIGUITY_EDGES_CORNERS:共用一个边界/一个结点的面要素是相邻要素。

2)全局自相关分析

Anselin[17]提出 Moran’s I指数法,全局 Moran’s I指数的定义为

3)LISA集聚图

LISA本质上是一个局部的 Moran’s I[18],是用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相似或者相异的观察值聚集在一起,区域i的局部Moran’s I指数用来度量区域i和他领域之间的关联程度,其定义为

其中正的Ii说明该区域被一个与其属性相似的区域包围,负的Ii说明该区域被一个与其属性相异的区域包围。wij空间邻接矩阵是一个n×n的矩阵,对角线上的元素为零,其余的元素满足:i和j空间邻接时,wij=1,否则wij=0,i≠j,LISA集聚图的坐标是(z,wz),zi=xi-¯x是空间滞后因子,w为空间权重矩阵,wz是对观测值的空间加权运算,LISA集聚图能把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地区在地图上直观显示出来,所以空间单元所属的局部空间关系在LISA集聚图中一目了然。

2.空间面板模型

1)地区平均受教育水平

Romer[19]及 Lucas[20]认为人力资本是内生经济增长的源泉,地区之间的人力资本差异直接影响着全要素生产率。用式(4)来计算各地区平均受教育水平:

Hi,n表示第i地区拥有n种学历的人数,其中n=0,表示文盲,n=1,表示小学学历,n=2,表示初中学历,n=3表示高中(中专)学历,n=4表示为大专及以上学历,Tn为第n学历的受教育年限,取 T0=0,T1=5,T2=8,T3=11,T4=15,Ei为第i地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空间计量模型

根据空间面板数据的建模方法,建立了空间自回归计量模型(SEM),通过模型的回归分析,可以明确看出两个效应的大小。模型的因变量为重庆市各区县城乡统筹进程的估计值,以滞后一期的城乡统筹进程估计值来表示政策效应,建立的模型如

其中 Yi,t表示每个空间单元(i=1,2,3,…,N)的被解释变量在第 t时期(t=1,2,3,…,T)组成的 N ×1矩阵,解释变量 Xi,t为 N × K(K 为解释变量个数)矩阵,α、β、γ 分别为N×1、N×1、K×1矩阵,是模型的响应参数,扰动项 u=ε2T,ε3T,…,εNT)',δ为空间相关系数,W 为 N × N 空间权重矩阵。

3.数据来源

本研究涉及所有数据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2007—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1年)和重庆市各区县政府相关年限政府工作报告。

二、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进程测度

(一)城乡统筹进程测度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目标层: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进程,准则层:A1~A4,方案层:B1~B17。见表2。

2.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针对上一层次指标因素,下一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分指标之间进行两两比较所得的相对重要性程度,用具体的标度值表示出来,以矩阵形式表达,比较时一般采用有1~9尺度的数字表示(见表1),每次取两个因子xi,xj,以aij对目标层的影响大小之比,判断矩阵即是A=(aij)n×n,可以看出因素j与因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aji那么因素j与因素i重要性之比为

3.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对每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标准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见表3,一致性检验指标计算及一致性比例为

4.计算最下层对最上层总排序的权向量

1)B层的总排序为:

2)总目标权值:

5.指标标准化

在表2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各个指标的单位、量纲及数量级不同,如不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会影响评价的结果。因此,为统一比较标准,需对所有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设[a,b]为某个指标值的变化区间,a为最小值,b为最大值。则可以根据下列公式将样本值转化为无量纲的值当指标为“正指标”时,采用上限效果测度(9),当指标为“逆指标”时,采用下限效果测度(10)。

表1 层次分析法的标度

6.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水平估计结果

本研究使用matlab7.0软件计算出的重庆城乡统筹水平评估体系的权重如表2所示。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进程估算结果是将各项指标的数据经评估体系计算后得出的,用以描述或评价县域城乡统筹空间水平,其值在0、1之间,越大表明城乡统筹越好。重庆各区(县)2007—2011年城乡统筹进程估计结果见表4。

(二)重庆市城乡统筹测度结果描述

据表4及图1可以发现: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进程从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即越来越好),虽然各区县的城乡统筹水平都在提高,但区县之间的增幅并不一样,以2006年为基期来看,2007—2010年曲线的振幅越来越大,表明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差距在拉大,“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呈现三级阶梯形式,空间分异明显,有集聚倾向。重庆市城乡统筹总体估计值为2006年0.494 3、2007 年0.498 0、2008 年0.504 4、2009 年 0.495 2、2010 年0.498 5。重庆市于2007年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建立后,统筹效果最为明显,但从2009、2010年开始回缓。这说明2006—2010年,重庆市县域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根本上得到改善,城乡发展差异反而逐渐增大,尤其是“两翼地区”与“一小时经济圈”的差异。

图1 2006—2010年重庆市各区(县)城乡统筹水平估计值

四、实证研究

(一)空间差异实证

1.全局自相关分析

图1已经发现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进程在空间上的差异性,通过全局自相关分析,可以确定空间观测值在空间上相互影响的正负效应。

检验结果表明:从全市水平来看,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2006—2010年Moran’I指数呈递减趋势,表明此阶段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正由低水平均衡发展转变为极化发展,一些区县单元空间极化作用在不断增强,同周边的差距逐渐拉大,区域经济的空间关联性整体在弱化;局部上看2006—2008年Moran’I指数是递增的,这种空间关联性主要来自制度的变迁,但其带来的整体关联优势在2009年出现了反弹,2009年开始政府再次加深了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改革,产生了应有的效果。政府政策激励效应难以持久,这可能与区县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及教育水平等有关。

表2 重庆市城乡统筹水平评估体系及权重值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表4 重庆市2007—2011年各区(县)城乡统筹水平估计值

续表

表5 全局Moran I指数检验结果

2.LISA 集聚图

全局自相关检验是被平均化了的,只能在全局上确定各观测值之间的相关性,在局部上很难对局部地区的空间分布进行准确的考察,通过LISA集聚图可以对县域城乡统筹进程的空间单元关联性进行分析。

图2 LISA集聚图

LISA集聚图分析表明:2006年至2010年间,重庆市的城乡统筹水平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且存在正的空间效应,主要表现为“一圈”的H—H型集聚及“两翼”地区的L—L型集聚,L—L型占多数,并在五年里浮动不大。从2007年重庆城乡统筹实施到2009年位于“一圈”的“两江新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一圈两翼”的城乡统筹能力没能形成良性发展,反而全局上出现极化之势。就“一小时经济圈”而言,2006—2008年H—H型集聚地区增加最快,并在2008年形成最多集聚区,而后的两年中这种上升迅速回缓。五年中“两翼”的大多数地区在均属L—L型集聚,这说明重庆市这几年的县域城乡统筹进程只有在“一圈”地区取得显著成效,“两翼”地区城乡统筹之路还很艰巨,在“一圈”及“两翼”结合部我们期望的H—L型集聚地区很少甚至不曾出现,长期来看城乡统筹进程已达稳态。城乡统筹所涉及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某个方面的发展很快就能传递至其他方面,因此在城乡统筹进程中区域会出现城乡统筹进程螺旋式的上升(H—H)或区域每况愈下的空间极化现象(L—L)。我们最希望的是以高地区带动低地区(H—L)型集聚,通过经济的外部性与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来达到从政府政策、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的空间协调。

(二)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1.模型的选择

空间计量中对于SAR与SEM模型选择问题,Anselin等[22]提出用LMLAG、LMEER 及稳健形式的 R-LMLAG、RLMEER来检验。①如果LMLAG比LMEER显著且R—LMLAG显著而R—LMEER不显著,应该选用SAR模型;反之如果LMEER比LMLAG显著且R—LMEER显著而R—LMLAG不显著,应该选用SEM模型。但是这些检验只能用于截面数据分析,为此借鉴了何江和张馨之[23]的方法,用分块矩阵C=IT⊗W(IT为T×T单位矩阵)来代替检验时需要的矩阵W,把其扩展到面板数据分析里。根据表6的结果,应选择SEM模型。

表6 拉格朗日乘数及其稳健形式检验结果

2.模型估计结果

以滞后一期的城乡统筹进程估计值与地区平均受教育水平为自变量,城乡统筹进程为因变量建立SEM模型对自变量的系数进行估计。X为滞后一期的城乡统筹进程估计值,表示(内生性冲击)政策效应,δ为空间效应,C为常数,LnE为地区平均受教育情况。空间固定效应估计结果②用 Matlab 7.0 计算,参考了 J.PaulElhorst、James.PLeSage 编写的计算程序。如表7。

表7 模型估计结果

3.实证结果解释

可以看出,2006年—2010年对重庆市城乡统筹进程影响最大的是政策效应,为1.139 8,这与事实是一致的,期间在2007年—2009年至少发生了两次政策变迁;空间效应影响最小为0.297 8,说明“一圈两翼”的城乡统筹进程有极化发展的趋势,这与“两翼”地区的承接能力,如基础社会建设、受教育水平及自然条件等相关;地区受教育水平对城乡统筹的空间差异影响仅次于政策效应,为0.562 5,说明在以后城乡统筹进程中要重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农民能自觉的运用知识,包容、消化外来技术、文化,走知识化农村道路;此外其他未列入本模型的因素对城乡统筹的影响是负的。总之,在考察期内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策效应,内生发展能力弱,各地区整体上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重庆市县域2007—2011年的城乡统筹进程进行测度,其次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对重庆市各区县的城乡统筹进程进行空间动态分析。从整体来看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进程2006到2008年呈上升趋势,2009年后有所回缓,小幅上升。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到2008年后政策激励效应消失,导致强劲的势头有所变缓,另一方面主要是地区平均受教育水平差异导致地区知识化水平低下,对外来技术、文化的承接能力不高,从而使地区城乡统筹能力形成低水平“均衡”。

最后的空间建模可得结论: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进程存在显著的H—H、L—L的空间集聚特征,即相邻县区的城乡统筹进程之间存在正的空间效应,其效应值为0.297 8。政府的政策及各区县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对县域城乡统筹进程也产生1.139 8、0.562 5的影响。虽然在2006—2010年间,城乡统筹进程整体上是上升的,但这仅仅是一种“低水平均衡”。要打破“两翼”地区的这种均衡必须依靠教育提高农村知识化水平。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一圈两翼”城乡统筹进程,“一圈两翼”局面难以实现质的改变,“一圈”将无法带动“两翼”地区的发展。从长期来看,重庆市县域城乡统筹进程将逐步收敛于稳态,未来重庆市城乡统筹的局面将取决于是否能发挥“一圈”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否能加强“两翼”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平均受教育水平来提高地区承接能力,是否能在“一圈两翼”地区形成良性的互动格局。对此唯有以制度改革的外生力量及结合农村知识化的内生发展战略,推动重庆市县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1]Lewis,Arthur.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M]//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八辑).商务印书馆,1984:48-95.

[2]Hossain.Credit for Alleviation of Rural Poverty:The Grameen Bank in Bangladesh.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Bangladesh of Institute Development Studies[J].Esearch Report,1988:65.

[3]Steen Lau Jorgensen,Julie Van Domelen.Helping the Poor Manage Risk Better:The Role of Social Funds.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the World Bank,Social Protection Discussion Paper Series[J].The World Bank,1999.Washington D.C.

[4]Loayza,Raddatz.The Composition of Growth Matter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Conomics,2010(1):137.

[5]Byerlee.Targe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riority setting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J].Food Policy,2000(4):429.

[6]Kerr.Watershed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Services,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India[J].World Development,2002(8):1387.

[7]Hiskey.Political Entrepreneurs and Neoliberal Reform in Mexico:The Salinas Requisa of the Port of Veracruz[J].Lat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Society 2008,45:105.

[8]顾益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3(4):9.

[9]厉以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意义深远[J].中国经贸导刊,2004(3):10.

[10]许经勇.解读“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2):22.

[11]孙林.南京城乡统筹发展及其与其他城市的比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4):258.

[12]曾磊,雷军,鲁奇.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J].地理研究,2002(6):763.

[13]李岳云,陈勇,孙林.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4(1):24.

[14]付海英,郝晋珉,朱德举,等.市域城乡统筹现状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关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5):44.

[15]战金艳,鲁奇,邓祥征.城乡关联发展评价模型系统构建:以山东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3(4):495.

[16]黄庆华,王钊,姜松.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研判:以重庆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2(2):99.

[17]Anselin.Lagrange Multiplier Test Diagnostics for Spatial Dependence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J].Geographical Analysis,1988(1):1.

[18]Anselin.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93.

[19]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5):1002.

[20]Lucas,Robert.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1):3.

[21]Tobler.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Region [J].Economic Geography,1970(2):234.

[22]Anselin,Florax,Rey.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ology,Tools and Applications[M].Berlin:Springer—Verlag,2004.

[23]何江,张馨之.中国区域经济长及其收敛性:空间面板数据分析[J].南方经济,2006(5):44.

猜你喜欢
进程县域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